秋牡丹
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
秋牡丹(AnemonehupehensisLem. var.japonica(Thunb.) Bowles et Stearn)是毛茛科银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长,暗褐色;基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片宽卵圆形,基部截形或为心形,两面疏生白色毛;花茎三歧分枝,具叶状总苞,均对生;花单生或成稀疏聚伞状花序,重瓣;外轮绿色,边缘略带暗紫,内轮深红或淡紫红色,呈花瓣状;雄蕊多数,黄色,花丝短,花药椭圆形;雌蕊心皮多数,集成球形,有细毛,柱头长方形,倾斜;瘦果聚生成球状,具白色捐状毛;花期9~11月,果期次年4~5月。秋牡丹花大形,色彩艳丽,红花黄蕊,盛开于秋冬,形似牡丹,故有“秋牡丹”之名。
植物学史
秋牡丹花大形,色彩艳丽,红花黄蕊,盛开于秋冬,形似牡丹,故有“秋牡丹”之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30-120厘米。根状茎斜或垂直且粗长,暗褐色,长约10厘米,粗(2-)4-7毫米。基生叶3-5,有长柄,为三出复叶,有时1-2个或全部为单叶;中央小叶有长柄(长1-6.5厘米),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4-11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不分裂或3-5浅裂,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疏糙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3-36厘米,疏被柔毛,基部有短鞘。
花葶直立,疏被柔毛;聚伞花序2-3回分枝,有较多花,偶尔不分枝,只有3花;苞片3,有柄(长0.5-6厘米),稍不等大,为三出复叶,似基生叶;花梗长3-10厘米,有密或疏柔毛;萼片20,紫色或紫红色,倒卵形,长2-3厘米,宽1.3-2厘米,外面有短绒毛;雄蕊长约为萼片长度的1/4,花药黄色,椭圆形,花丝丝形;心皮约400,生于球形的花托上,长约1.5毫米,子房有长柄,有短绒毛,柱头长方形。
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5厘米;瘦果长约3.5毫米,有细柄,密被绵毛。7月至10月开花。
生长环境
喜凉爽干燥气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温。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最好,冲积土和粘壤土次之,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不宜栽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在云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区栽培甚普遍,在日本也有。有时逸出呈野生状态。
繁殖方法
秋牡丹采用播种或分株繁殖;种子成熟后即播,幼苗生长较慢,约2-3年开花。
繁殖:常用播种根插繁殖.播种可待种子成熟后目即播,播后15-18天发芽。扦插:在秋、冬季花后将健壮恨切成5—10厘米小段.撒铺在沙床上,待长出叶片后移栽
种苗需1次间苗:5月间盆栽或露地栽培,生长期每月施肥1次。并保持土壤湿润。一次栽植.可连年开花不断,3-5年后再分株繁殖更新。
早春或晚秋播种:早春多在3-4月播种育苗,条播,行距3-4.5厘米,播后覆土,以盖住种子为度。至第2年早春,越冬幼苗未萌芽前,按行株距30厘米×9厘米进行移栽。分株繁殖:在老珠尚未萌发时连根挖起,分株栽植。
田间管理:幼苗期宜施氮肥,抽苔时要摘除花蕾,以利根部发育,经常注意浇水、松土和除草等管理工作。
病虫防治
常有锈病和霜露病危宫,可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洒.虫害有蚜虫和黑芫菁危害,用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药用
秋牡丹药用部位为根;味苦,性寒,有毒;杀虫,清热解毒;主治蚊虫病,烧虫病,体癣,股癣,中暑发热。
观赏
秋牡丹本种是珍贵的野生观赏花卉,适宜布置花坛、花境及草地边缘,亦可盆栽观赏。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1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