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用户本质就是一系列有效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处理风险的操作过程。创新推动者在初期要从人海中筛选出那些积极拥抱新鲜事物,对创新的感知收益更为认可,也愿意积极参与的用户——种子用户。种子用户是创新的优秀土壤,可以在主流用户对创新变化进行阻碍时给予创新、新产品呵护和协同,这种力量难能可贵,犹如一束光,指引着创新推动者走下去,并最终走出黑暗。
用户简介
在
《种子用户方法论》中作者给出种子用户定义: 种子用户一般都具有开放冒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他们拥抱变化,积极尝试新鲜产品或者事物,还能容忍新产品的不完美。种子用户对待创新事物时存在着领先于主流大众的倾向。对于特定的新产品,要结合他们的需求,如果是跟他们没有关联的新产品,他们也是不会试用的,毕竟未知风险过大。
用户特点
种子用户不是盲目的,已经有需求或者潜在有需求,更有可能是已经感觉到痛点,正在积极寻找需求解决方案。给定的新产品的话,我们在识别和寻找筛选种子用户的过程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前提,也就是我们新产品所创造出来,那只是货,而是要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种子用户不是被用来忽悠,用来欺骗的!我们更多的接触和使用种子用户是希望帮助他们来解决痛点,和他们一起打磨完善我们的新产品。在面向主流用户之前,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挖掘出痛点,为社会为用户创造价值。关于需求简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就是说客户的需求是明确的,他们已经表达出这样对于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渴望,或者说他们已经在到处的寻找,或者说他们已经把这样的需求主动的反馈给我们的服务商,希望他们来制造。另外一种也就是我们的新产品的开发团队。对于用户的需求开始只是一种预测或者希望创造用户的需求、培育用户的需求,教育用户的一个过程。但不管怎么说,种子用户的前提是我们要找到新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和谐匹配。
种子用户呈现一定的参与性,他们积极主动的向身边的人推荐新产品、参与到新产品的迭代,帮助新产品变得更完善。种子用户参与性中积极的向身边的人来推荐和传播新产品,比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或者是协助产品来做一些技术迭代和完善,来的要更为广泛一些,毕竟推荐更为简单些。
种子用户之所以会表现一定的参与性,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互动,当新产品满足需求,或者说刺激出潜在的需求,那么种子用户,在评估它的收益和风险以后,对于这样的新产品他会做出一些表达。这个过程中互动,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参与性,只不过互动强弱程度,会存在特定的差异,涉及因素有:产品是不是极大地击中了他们痛点,解决了他的需求。或者说产品的经营者是不是创造来极为简单的参与工具或者体验,另外也有可能是种子用户自己本身的性格和能力所限,导致参与性的强弱。种子用户的参与性,其实是产品、用户及经营者之间互相的试探和交互的过程反馈。当年,猫扑团队最初招聘的员工均来自社区的的种子用户,团队相信相信种子用户可以触发自发的互动并提供中肯建议。
种子用户是否具有意见领袖或者说具有中心节点的这样属性,不硬性要求,如果有那更好!那些处于关键的社会网络中的中心节点或者是特定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但同时具备种子用户的基础条件,再加上这样的一些影响力传播力,那么这样的用户就是种子用户里边的最有价值的(MVP)用户。从这么多年的种子用户的顾问经验来看,在创新产品的种子用户中出现人群中心节点、意见领袖这样的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用户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说白了我们一直尝试解决的是一个概率的问题,种子用户推出就是不希望面向主流用户推广新产品,提高从概率节约成本。同样的道理种子用户群体中存在一定的概率分布,如果说你的经费和资源配备不是很给力的时候,直接筛选出种子用户里面的优质客户来可以加速或者更为有效运转,当然也会损失部分网络效应用户。种子用户在具备常规条件的情况下,如果说再具有这样的一些大的传播力或者是影响力,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我们也要关注那些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种子用户,而这些用户在创新性、需求表达、试用上会给出有价值的反馈。
种子用户问题涉及面广,底层是人类惧怕风险的动物本性。一切变化(创新、改革、转型、新产品、新思想等)都存在风险、不确定性,天性是排斥。这个前提是必须接受的。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对待创新,不同人格有不同的反应模式。相同的风险,不同人感知是不一样的。有人偏爱感知收益,而有的人偏爱感知风险。在这样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作为创新、新产品等变化的做局者,想推动变化更为融洽、舒坦的发生,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呢?
种子用户本质就是一系列有效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处理风险的操作过程。创新推动者在初期要从人海中筛选出那些积极拥抱新鲜事物,对创新的感知收益更为认可,也愿意积极参与的种子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