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威廉·塞西耳·丹皮尔编著的科学著作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英国科学史家威廉·塞西耳·丹皮尔编著的科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29年。
内容简介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全面而简明地叙述了科学从其起源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发展道路,着重阐述了科学同宗教和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全书按时代分述,分为三个时代,即古代、近代与现代,共12章。
古代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远古与中古,包括两章(第1章、第2章),作者从科学的“起源”引出,以粗线条勾勒了人类石器文明的几百万年历史,之后分别论述了中世纪的时间划分、欧洲的改造、阿拉伯学派等内容。
近代阶段为文艺复兴(第3章),这一部分主要对文艺复兴的起源、科学的起源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现代阶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牛顿时代(第4章),作者概括介绍了牛顿的力学理论的大综合,内容包括:1660年的科学状况、科学院、数学方面的改进、物理光学与光的理论等;第二部分为18世纪(第5章),内容包括数学与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与生理学等;第三部分为19世纪(第6、7、8章),作者对19世纪的物理学、生物学、科学与哲学思想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为20世纪的科学与哲学(第9、10、11、12章),包含20世纪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的发展线索、20世纪前期化学动力学及其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当代天文学的成就等内容。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还以较大篇辐讨论了科学、哲学与宗教,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观点。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者在序言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要继承休厄尔的科学史的著作事业。休厄尔《归纳科学史》出版一百年后,科学知识有了较大的进步,过去的历史因为有许多专门的研究弄得更清楚了。丹皮尔认为效法休厄尔重新写作一部普通科学史的时候已经到来了。它需要的不是关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问题的详细研究,而是科学思想发展的完备轮廓。丹皮尔相信,这样一部科学史在科学本身的内在意义和科学与哲学及宗教的关系问题上,都可以给人很多教益。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总的纲目是以丹皮尔及其妻子写的一份纲要即《科学与人的心灵》为基础。同时,作者还利用和发挥了他在其他几部著作中提出的见解,如:《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剑桥现代史》第十二卷论述《科学时代》的一章,《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中的《科学》条目,《剑桥科学文献选》1924年至1929年第一卷中收集的科学经典文章,1927年德文郡学会会长关于牛顿时代的演说,以及哈姆斯华斯公司出版的《世界史》论述《现代科学的诞生》的一章。
作品思想
丹皮尔认为,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人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他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认识,是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非自然现象以及超自然现象不是科学研究的范围。就研究方法而言,科学史是对自然现象的理性研究,非理性主义的方法在科学研究的门径之外。
丹皮尔用“怎么样”和“为什么”区分科学和哲学。他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怎么样”,它限于对经验中的事物和事件进行描述,并对这些事物和事件做出解释和说明,以期形成具有普遍形式的规律。而哲学是对事物穷根究底的研究,它力图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与基础,以期求得形而上学的满足。
丹皮尔认为科学是有局限性的,他指出,科学所描绘的只是实在世界经验的一面,科学概念只不过是所见世界的图画或模型,即使人们对自然界所构拟的模型非常成功,也不能使人们相信模型与实在是同一个东西,模型毕竟只是模型;世界有无限可能,但是就科学而言,它可能永远只是决定论的。因为,科学是研究规律的,只在能找到规律的地方发挥作用。科学的决定论使它永远无法揭示世界存在的所有秘密;科学只是对世界的理性研究,这种研究对于其他领域是无能为力的。丹皮尔认为科学作为实在的理性图画,不足以领会生命的整体,对整体的观看,还需宗教的帮助。
谈到科学方法,作者认为,新的实验方法的本质,是离开安全理性的体系而诉诸无情事实的裁判,这些事实与当时可能的任何哲学综合都豪无关系。
谈到物理学,作者指出,牛顿证明物体靠相互引力而运动的假说已足以解释太阳系中一切庄严的运动。结果就形成了物理学上的第一次大综合,虽然牛顿自己也指出万有引力的原因仍然不得而知。不过,他的门徒们,尤其是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却忽视了他的明智的谨慎精神,把牛顿的科学变成了机械论的哲学。根据这个哲学,整个过去和未来,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而人也就变成了一架机器。
作者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生理学也开始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认定有生命的机体的功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在有些生物学问题上有机体必须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事实是有其哲学上的重要性的。当人们发现可以用物理学术语来表达的东西愈来愈多的时候,人们也就更加信任这个方法了,结果就产生一种信念,以为对于一切存在都可以完全从物理和机械的角度加以解释,这从理论上来说是办得到的。
关于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作者认为,科学上的决定论是一种具体性误置的谬误,也就是把上帝的决定论转移到感官对象上面去了。此外,“活力论”认为,在活的物质中,物理和化学定律都由于某种更高的作用力而失效了。不过,有些生理学家还是指出,生物机体的物理机能和化学机能所表现出的调协和一体性仍然是纯机械论所无法解释的。尽管这样,另外些生理学家还是认为,在物理学和化学研究的每一阶段,都曾经不得不接受机械论,因此,正像薛定谔所指出的,到头来,也许会有一些还不得而知的新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以从根本上解释生命现象,虽然机械论到最后也可能在物理学的一条最后的测不准原理中归于破灭。目的论要想令人信服,可能必须把存在作为整体考虑,这时,宇宙可能完全是机体。当从力学的抽象观点来考察的时候,宇宙却仍然完全是精神性的。由星体而来的一条光线,物理学可以从它的遥远的发源地一直追寻到它对感光神经的效应,但是,当意识领悟到它的明亮、色彩和感受到它的美的时候,视觉的感觉及对美的认识背定是存在着的,然而它们却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物理的。通过以上错综复杂的叙述,作者得出结论,科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该书的最后,作者指出,在这样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物理科学似乎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只要根据现代科学哲学清晰地洞察到它的意义,人们就会知道,物理科学按照它固有的本性和基本的定义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体系,不论它有多么伟大的和不断增长的力量,它永远不可能反映存在的整体。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观照生命,必须看到生命的整体。因此,科学史正在并且应该成为一部综合的历史。
作品评价
中国科学史家许良英:作为科学史资料,《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有参考价值的,特别是章节分明,印证文献一一注明出处,便于科学史初学者的阅读和参考。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像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这样一部“古老”的科学史著作,通常至多只是在一种要了解几十年前有代表性的科学史作品这样一种对科学史的历史有兴趣的前提下,才会成为一种史料意义上的经典。
出版信息
该书第一版于1929年面世,几个月后出了第二版;1941年,该书第三版出版;1946年,该书的第一版中译本出版,由任鸿隽、李衍和吴学周翻译;1947年,该书第四次修订本(最后版本)出版;1975年,由李衍根据第四次修订版重译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威廉·塞西耳·丹皮尔( William Cecil Dampier,1867—1952),英国科学家、农学家、科学史学家,1886年,丹皮尔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物理,1889年在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891年起,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执教。1901年,丹皮尔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1年至1935年,丹皮尔进入农业研究委员会担任研究会干事,并因为农业方面的贡献,晚年获得爵士封号。丹皮尔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农学、经学和社会学等,主要著作有:《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1904)、《科学时代》(1910)、《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1929)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03 09:1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