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创刊于2011年,前身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是由
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兼有思想性、专业性的学术刊物。
历史沿革
1981年,《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创刊。
1983年,刊期由季刊变更为半年刊。
1986年,刊期变更为季刊。
2011年,更名为《科学与社会》。
2014年11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主要栏目
《科学与社会》由三个版块组成:第一版块包括“论坛”和“观点”(称为“A区文章”)。“论坛”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和社科人文领域专家学者自由讨论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园区,着重讨论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与社会相关的科技问题,突出文章内容的思想性,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鸣。“观点”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院士、专家及社科人文学者们就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提供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和情感的平台。第二版块为STS研究(称为“B区文章”)。“STS研究”旨在传播科学的基本理论,推进中国STS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设有STS前沿进展、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文化与传播、科技的ELSI(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栏目。着重论述STS领域的理论方法,交流STS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三版块包括评论、争鸣等栏目(称为“C区文章”)。征询涉及STS领域的时事评论、书评、影评,以及争鸣等类文章,包括热点问题讨论,学术观点的商榷等。
人员编制
据2018年7月《科学与社会》编辑部官网显示,《科学与社会》编委会拥有编委23人。
学术交流
2014年10月18-19日,由《科学与社会》编辑部等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会议以科学社会学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题,展现了中国科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办刊成果
收录情况
《科学与社会》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3)收录,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
出版发行
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科学与社会》共出版文献2056篇。
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科学与社会》载文量为1061篇。
影响因子
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科学与社会》共出版文献2056篇、总被下载344895次、总被引7845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972、(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717。
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科学与社会》载文量为1061篇、被引量为3042次、下载量为39340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科学与社会》影响因子为0.9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1213名,在科研管理(55种)中排第1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图中文字为该刊的中文名,英文是该刊的英文名。
办刊宗旨
《科学与社会》坚持“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学与思想的自由讨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碰撞、科学与传统的文化传承”的办刊宗旨。
现任领导
注:表中为2018年7月《科学与社会》编辑部官网显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