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继以默顿为代表的传统科学社会学之后产生的新科学社会学。
简介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爱丁堡学派的巴恩斯和布鲁尔为代表,深受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把科学知识看作是由社会建构的,把他们的纲领定位为“相对主义知识观”,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是在批判默顿传统和正统科学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与哲学联系密切的理论性社会学学科,它的不同发展形态都具有它那个时代的哲学色彩。以杜克海姆和曼海姆为代表的早期的知识社会学,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把知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认识成果来研究,主要用思辨的方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视角研究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实际上并未脱离哲学的框架。在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背景下,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把科学知识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有了独立的研究课题,形成了独特的经验研究方法。使科学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于哲学的经验学科。
默顿学派关注的是科学的社会建制,而并未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科学知识进行考察。爱丁堡学派认识到了这一点,认为对于科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外部研究,因此,在继承知识社会学和默顿学派思想的基础上,他们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示区别,突破了默顿学派的禁区,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将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也用以研究科学知识本身。
此外,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发表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对于传统科学观念的质疑也给了爱丁堡学派很大的启发。库恩主张科学的发展基本上是非理性的,他通过审视历史,强有力地驳斥了以往标准的科学观,提出了
科学革命的非进步性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科学并不追求真理,而是确立不同的不完整的观点。它促使人们开始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思考科学,为人们以地方性的方式思考科学实践开辟了空间。爱丁堡学派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对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叶,新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诞生于
英国爱丁堡大学。新科学社会学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的根本区别在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以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试图从总体上描述科学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态,以保持科学理论内部的可见言行,而新科学社会学进路不满于默顿仅把科学社会学限于科学的外史研究,而是基于观察的理论负荷、范式不可通约、整体主义等哲学观点,力图用社会学属于说明特定的科学信念。
“强纲领”是这一学派提出的研究知识的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包含着某种社会维度,而且这种维度是永远无法消除或超越的。因此,所有知识都被当做社会学研究的材料。所谓“强”意味着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成因给予社会学说明的理论趋向。强纲领的基本内容就是布鲁尔概括的四条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公正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和反身性原则。
爱丁堡学派一方面在看待科学的方式上发动了一场科学观变革,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以经验方法研究哲学观点且观点偏激,反科学色彩浓厚。它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科学共同体共同接受的信念”这一预设本身就有失偏颇,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研究,在知识论领域几乎导致了极端的相对主义。
针对爱丁堡学派的理论漏洞,此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又产生了人类学的研究纲领。人类学研究纲领注重于对科学实验室的活动做实地调查,以考察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所以被看做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派,以巴黎学派为代表。
“
科学人类学”方法,起源于拉图尔和伍尔加,指的是人类学家参与到实验室研究中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这种“实验室研究”有四个特征(操作描述代替科学方法论研究、非科学话语体系描述科学建构活动):
(1)“实验室研究”占领了社会与行为科学这一新领域,开起了理解知识与科学的重要进路。
(2)“实验室研究”方法基于多种经验性的分析方法的混合,其中包括观察与种族论分析方法、人种方法论以及话语分析方法。
(3)这种方法对在实验室中发生或者似乎与实验室相关的所有实践和事件具有包容性。
(4)实验室不仅是开启科学领域的一种文化构架,而且它本身就是我们理解知识的一种理论性概念,因此,实验室不仅是知识得以发生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是使科学获得成功的机制和过程得以进行的地方。
社会学方法
科学知识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经验论,以对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过程的实际观察、分析、描写代替先入为主的理论分析、规范研究,反对对科学概念作回溯性的实在论解释。其关注焦点的变化方向是“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家的行为”。SSK是经验社会学的一支。依其纲领,SSK要进入科学认识论及一般认识论,以社会认识论(富特的用词)取代传统科学认识论,并试图对
科学哲学的若干传统难题给出社会学的解决方案(如归纳问题、迪昂问题)。
科学知识社会学已经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称为“宏观-定向相一致研 究”,主要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研究科学知识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另一派称为“微观-倾向发生学研究”,关心科学家怎样从事和怎样谈论科学,并注重考 察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后者主要包括:实验室研究、科学争论研究、谈话 分析研究和自反性研究等小分支。
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诸如“利益理论”,“磋商理论”,“信用度循环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