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客大多是由一些资深IT从业者凭兴趣撰写。科技博客各有特色分别具有文艺范儿、创新范儿、专业主义范儿,同时又都号称“独立”,不发软文,不发
有偿新闻。
主要代表
据统计,科技博客数量窜至20家之多。
这些科技博客有各种流派,有的脱胎于
门户网站,比如新浪创事记、
腾讯科技、网易科技、
猎云网;有的是传统媒体人出来做的,如
钛媒体、
虎嗅网,所以更偏重评论和商业分析;有的脱胎于传统媒体,如创业家、21世纪商业评论、
极客公园、快鲤鱼,也有按照地区划分的,因为团队的局限,特色并不明确。有的靠翻译国外科技博客起家,如36氪。
盈利模式
科技博客靠什么赚钱?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了,基本没什么答案。不过,还是可以分析一下有可能的赚钱方式,看看哪家正在往哪个笼子里钻。具体说来,其实科技博客赚钱的方式也离不开传统那几样,只是在形式上会有一些创新。
广告
前文说过,科技博客是没办法靠流量赚钱的,流量只是体现你价值的一个核心要素,却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谁在看你。对科技博客来说,100个CEO和投资人来看,要胜过10000个小白来看你。但科技博客要能证明李彦宏天天来看你并不容易,也许人家看两天又走了也说不准。如果李彦宏和小马哥真的天天来,为什么你流量那么少呢,还是不好看对吧。因此,流量虽不关键,却也是必须的。
科技博客也是可以卖广告的,但要用传统的CPC来卖则很傻,挣不了仨瓜俩枣,企业定向投放才是王道。鉴于微信等平台虚高的广告价格,科技博客也可以效仿一下,把广告卖个天价,会有人买单的,只要你影响力在那里了。
如果你企业是做2B的,在科技博客上一幅广告全站投放一天10万,效果不会比门户差,总好过99%的C们去看你这广告更有效。当然2C的就算了,科技博客上的读者还是有层次的,不能把他们当小白。有些创业公司,为了找到投资人引起注意,也有可能在这上边投。我就说嘛,在这方面36氪还是比较稳当的,做了很多创业者服务工作,这个在未来是会有很大价值的,当然不光是广告价值。
不过这里边有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你确实在业内叱咤风云了,影响力非常大。而实现这个目标呢,首先是得保持独立身份,别瓜田李下让人说出什么来。另外,对行业的深度剖析能力也是要有的,整天弄些八卦和小道消息,没有前途。
办会
办会是科技博客的一个基本盈利模式,techcrunch就是这么干的,AllthingsD也这么干,乔布斯最后一次和盖茨同台献艺,就是在AllthingsD的会上。这么大腕能到场,那简直是太有面子了。主办方找一些赞助商和广告商掏些钱,卖点门票,让上台发言的CEO们掏点钱,是问题不大的。
可现在的情况是,没有一家科技博客能达到这个号召力,中国现在还孕育不出这样的一个科技环境。中国科技界的会,一般都是由大企业办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等,再不济也是专业研究机构,如艾瑞和易观。这个市场基本已饱和了,都知道办会赚钱,就都去办了,轮不上科技博客什么事。在实践中,这一点不是没有得到验证的,弄一帮二流CEO自娱自乐行,把李彦宏和小马哥请去难。
给单独一个企业办行不行?可以啊,有的是企业愿意让人给他们包办会展,不过那就等于是公关行为了。如果这样的话,科技博客在实力上干不过蓝标和奥美的,这一点都不夸张。虽然科技博客比公关公司更了解情况,知道请谁不请谁。
办会这东西,科技博客从上边稍微赚点钱不难,想发展成一种商业模式,不容易。中国根本还没形成那种环境,至于以后有没有,得先看科技博客能不能撑到那时候。
培训和咨询
这个还是比较靠谱的一个方向,现在新媒体发展快,培训需求很大。搞科技博客的人一般都比较全才,结合网站发展,去搞搞培训倒是不错。创业者培训,企业战略培训等,营销培训暂时别想了,前些年积累下来的那帮营销专家用100年都用不完,那片海红得吓人。
还有咨询,在科技博客上搞一些行业有奖调查,效果远比门户上强得多,因为目标客户比较清晰,效果好。另外科技博客不是能写么?弄几份洋洋大观,说理透彻的咨询报告不难,还更接地气。但我觉得搞咨询吧,最重要的还不是找客户,而是设计出靠谱的咨询产品,因为好多时候连咨询者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该出多少钱。
搞这个业务,最怕的就是界限不分明,有时候咨询往往带有公关目的,为了把单子接下来,闭着眼就干了,这其实对事业损害挺大的。
公关
我可以说,公关是影响力变现的最直接途径吗?是的,应该是。流量不能直接拿来吃,影响力也不能直接拿来吃,得拐个弯变成钱才能买东西吃,对吧。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当然,这对理想主义者不起作用,如果他们还没死完的话,如果他们碰巧有人去搞科技博客的话。
要我说,公关倒也没什么不好,门户科技频道这事情还少干了么?媒体这类事情还少干了么?科技博客干这些,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对你来说,是要当坚挺10年后的纽约时报,还是要眼前的1000万?我想还是选择后者的人多,10年后就当纽约时报,本身就是个不现实的目标,尤其是当你拍着空空的肚皮奋力前行之时。
不过啊,当科技博客走到这一步时,发展空间就已经限定了。不管你搞得多么巧妙,都不免走入这个套路。不过,这里边有个科学定律,当你的影响力是100时,夹带10的私货很容易被看出来,当你影响力是1000时,夹带个10的私货,则于你毫发无损。因此,还是不要那么早收钱为好,如果还能继续撑下去的话。
出现背景
第一,跟随。国外科技博客流行很多年了,比如techcrunch、Business Insider、The Verge等。
第二,数据基础。国内的科技公司发展足以支撑信息构架,科技改变生活得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受众也够用了。
第三,冲击。新媒体在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高端用户在往线上流失。
第四,门户不给力。高端用户在大而全的门户上找不到能解馋的资讯。
第五,微博的兴起。微博上的自媒体,观点泛滥,且有140字的局限,需要一个载体能够将观点扩展并沉淀下来。
几种死法
1、内容差而死。阅读国外或者更高阶的资讯,门槛不像以前那么高了,是否是好的内容读者能够自行分辨,没有好的内容,或者非常容易被取代,那就只能等死了。
2、成本高被拖死。好的内容当然需要好的团队打造,现在的好记者、好编辑可不便宜。创始人如果不计成本的补给团队,等到钱玩光了,就只有关门了。
3、技术差而死。技术是新媒体的性感带,好的技术才能带来快感。Ping west要几分钟才能打开,虎嗅网注册常常比较比较困难,这都影响客户体验。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加上好的内容,才能一条红。
4、商业化难而死。有的网站脸皮厚以发软文为生,有的胆大收保护费,ping west天然具有硅谷的地理位置,光每年把国内的这帮创业者拉过去开会都能把自己养活。但如果想要正经营生的,你们想好要怎么活下去了吗?
不同层面意义
1.技术意义–指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突破或创新,比如Color 、Path 这样技术领先的应用,是极客、玩家和产品经理最喜欢的内容。这些技术往往非常新颖和前卫,但也导致很难为普通用户所接受、尤其是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中的国内用户。
2.用户意义—现在许多的应用、尤其是免费应用,用户非常喜欢,拥有很好的用户价值;这样的应用也许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而且更成问题的是,许多免费应用很讨用户喜欢但是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比如,免费资源下载、社交应用等等,普通用户非常喜欢,但是商业链接不易,甚至难以有收入。
3.商业意义—有些产品在技术层面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因为非常好的结合了商业利益,而拥有了进行商业投资的价值,这些往往是投资领域的人关注的重点。
科技博客生死观
不成批死掉原因
1.方兴未艾的科技新媒体是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并存的大前提下,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随之变化的,是内容以及表达内容的形式。人们会习惯于在专业的网站上看一些大篇幅的评论,同时,也逐渐习惯在忙碌奔波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短平快的信息。科技新媒体同时满足了以上两种需求,这类媒体具有针对新鲜资讯的敏锐触觉和快速反应力和筛选力,也能够就一些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科技博客拥有自己的目标用户群,读者既包括
行业分析师,投资人、科技公司管理层,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加入到IT和互联网行业的群体,以及对科技资讯感兴趣的人们。随着IT数码产品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热点的此起彼伏,这个用户群的数量正在不断壮大. 在这类刚需的推动下,科技新媒体将并将一直备受关注。
2.科技新媒体有前车可鉴,亦有榜样可学
科技新媒体的特质决定了其对理念、价值和原创的注重,不以原创为核心的科技媒体,都不是科技媒体,或者会成为另一种网站模式,但这与科技媒体相去甚远。这些是科技新媒体赖以生存的基因,将内容视为灵魂,以此而树立品牌以及公信力科技媒体存在的价值本身决定了其与团购网站大不同, 却可与财经垂直网站相类比,由此可以引以借鉴。
创办科技新媒体这个平台就要始终把握和努力展现它的这三个特征。所谓入行门槛低,拉上几个人、几台机器,就可以开工的判断,只能是玩票,死不足惜。须从技术,内容,人脉和视角四个方面着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大代价,大气力.
科技媒体不会重蹈团购覆辙,原因有四。
1.团购做的是用户对商品或者服务的需求,在同一时间段,有限的需求必将追求极至的价廉物美,以致优胜劣汰;科技媒体做的是领域,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满足不同小众的需求。
2.团购讲究一击必胜,且衡量标准明显 (价格高低) ,若要做好,必须资金充裕,市场渠道大幅铺开;科技媒体相反更能做到成本控制,亦张亦弛,其优劣标准在短期没有明确衡量指标。
3.团购作为一个单一的平台,从网站到客户需要经历许多不可控环节,比如商家,物流,支付等,这些往往是问题的主要来源;而科技媒体,作为平台以及内容提供者,直接面对用户与专栏作者。
4. 在团购网站遭遇从疯狂到死亡的历程后,相信科技新媒体能吸取教训,着眼精耕细作,目光长远,管理精细,以求生存。
5、科技媒体还在用户积累期,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期,用户增长是正比例的。在科技媒体行业格局定型前,说会成批死亡还为时过早。
反观其他,科技新媒体应当与娱乐,文体,财经类新媒体相类比。譬如财经类新媒体,经过一段时期的整合洗牌,格局逐渐清晰。这类新媒体或依托门户(比如
新浪财经,腾讯财经),或依托传统专业媒体(财经网,财新网),或依托地域优势(第一财经网,南海网),转战互联网。由此可见,当科技新媒体,从汹涌澎湃逐渐平稳过渡到波澜不惊时,同样会呈现这类资本化,集团化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媒体与财经媒体在内容,形式等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成长中的科技新媒体未尝不是财经类媒体巨头们觊觎的对象。
做大方法
3.让科技新媒体来一场“习惯养成”的运动
虽说科技新媒体行业不死,但行业内的洗牌却是必然。大浪淘沙,一些低资质,欠专业的网站将被淘汰。所剩者,占天时者生,地利者生,人和者生。
在科技新媒体发展的早期,一些网站(比如36kr)把握时机,通过翻译国外科技资讯,追踪国内科技热点及创业热潮,选择适当的角度,结合web2.0的技术,用全新的面貌展示给用户一个崭新的概念,这类网站得尽天时之利,但未来各类网站应该会越来越多会通过与行业巨擎合作,与同类网站合作,与传统媒体合作等,利用人和,以求生存发展(例如钛媒体等)。
不论是科技媒体网间的合作还是与门户渠道的合作,最终都是为了培育用户群体,养成用户习惯(使用科技新媒体的资讯,事例,人物作为工作手册,生活向导,创业指南,商务谈判之案例,茶余饭后之谈资)。
(1) 网间需抱团取暖,共同做大用户群
做大圈子,而不是瓜分圈子。网上评论谈及科技博客的几种死法,或内容,或技术,或商业化。实际上,真正的威胁在于内耗,尤其是在这类新媒体的幼年阶段。较为短视的做法是不断争夺专业内的成熟用户。科技媒体面对的是一定量的小众团体,这个团体放到互联网用户中相比,的确数量少,比重轻,但从绝对数量以及质量来看,这类团体又属于基数大的优质用户。科技新媒体在成长,用户也在成长。不需要仅仅局限于那些成熟的科技用户,比如互联网观察家,分析师,评论员或者科技博客论坛的专业写手;更重要的是,要着重培育那些涉及到了科技行业方方面面的广大互联网用户群体,把他们发展到科技新媒体这个用户圈里来。只有真正把圈子做大了,影响广了,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繁荣。忙于瓜分现有圈子内的用户,只是自掘坟墓。
网间合作需求优先于对抗。许多主流科技网站之间纵横捭阖,貌合神离。彼此或者不沟通不合作,或者暗地使绊抹黑。而这种行为,只能导致面面俱伤,无法共赢,也无法让用户真正感受到科技新媒体的魅力(试想用户看到各种诋毁谩骂抹黑多于鼓励赞赏,他是否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而放弃自己的兴趣?),更无法让这一新兴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相反,如果强调合作,共同进退,各自专精,就能为这个行业发展培育温润肥沃的土壤,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加入。
真正的敌人在自己。做好科技新媒体,实际是在随时和自身挑战。科技评论,资讯热点千千万,如果挖掘筛选,又如何推广展示,挑战自己的眼光和能力;新媒体影响小,用户不买账,内容被盗用,网站流量低,挑战自己的信心和耐心;商业化进展缓慢,回报率低,前景不清晰,挑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唯有战胜自我,坚定信念,才能生存发展。网间的紧密合作,亦有益于此。
(2) 与行业渠道资源合作,是大势所趋
社会化分工具体到科技新媒体,就要求这些媒体专注在构筑平台(专业),生产内容(个性,深度),积聚和细分用户的功能,成为整个生态链的一个环节。这也使得科技新媒体无法也无需承担门户,频道网站的信息广泛,全面,及时传播的职能,也无需亲力亲为的推广内容,充当搜索引擎或者应用阅读器的角色。
科技新媒体,可以成为门户,频道网站的有力补充,在内容专业,深度,个性方面弥补这些网站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搜索引擎,阅读应用提供高品质的内容,提升用户搜索体验。与此同时,门户频道,搜索引擎,阅读应用也可为这些新媒体带来新用户,流量,提升知名度。
(3) 新媒体内容尚存在一些问题
视角单一,委屈求“全”。为了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口味,这些科技新媒体往往来者不拒。在筛选稿件,编译文章,选择论题时,只求单一热点,不求特色。这使得用户在访问网站时感觉千篇一律,一谈苹果到处都是iphone5,一谈电商到处都是淘宝。国外一篇雄文,每个网站都出现了翻译。这既不利于网站本身积累用户,也容易导致行业矛盾,恶性竞争。建议多从特色方面下功夫,转换视角,求新颖,独特。
内容重复度明显。这主要体现在编译外媒稿件以及使用专栏作者稿件的方面。一旦热点出现,为了及时,往往都使用类似的外媒内容进行编译。另一方面,专栏作者也是一稿多投。而现在不少网站又主要靠转载来维持,使得网站内容看起来红火,但自己这个媒体缺乏灵魂。建议多原创,也多下功夫在挖掘新的有潜力的评论员。任何一个在科技行业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者,都将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在他自身特定领域里,也有可鉴。优质专栏作者看似稀缺,其实如同娱乐明星,可以自行造就。
太当自己是媒体。应该尊重那些坚守的第三方、公正报道的新闻原则,讲究媒体独立性的科技新媒体。然而,不能让这些因素造成视野的局限,造成内容和形式的失缺。即不能高高在上,必须脚踏实地的逢迎用户的喜好,服务用户。线上,新闻能做,评论能做,社交能做,视频能做,web App能做,甚至游戏也能做;线下更是如此,研讨会也好,用户聚会也好,年会,颁奖,培训,公益,教育等等,不是不做,时候未到而已。表现形式必须丰富多彩,最好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意想不到。
一昧追求专业,忽略大众口味。有的科技网站,为了追求专业,忽略了用户的理解能力。如果这样,即使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广泛传播。做内容,需要浅入深出 的讲资讯,深入浅出的讲分析。再专业的文章,也要把读者放在对行业有所了解,但并不熟悉和专业的定位上。须知,科技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读者,培训读者,扩大受众圈息息相关。
(4) 打造行业的旗帜
就如VOGUE是时尚的代名词,风向标一样。科技新媒体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引领行业的风向。就目前而言,单个的科技博客网站尚未成气候且不具行业代表性。如果网间能携手联合,以诸如行业年会,行业奖项,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打造品牌,则能够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力,提前完成培养全民关注和使用科技博客资讯的意识。
而科技行业的企业,创业团队,产品团队,分析师,观察评论员等也会加入在这杆大旗下,做大市场,从而做大自身份额。这种设想或许太过美好和高尚,那么退一步说,创办以及运营一个科技新媒体,其终极目标和战略设想应该是将其建设成为行业标杆,成为科技媒体行业的代名词。
让资本关注新媒体的春天
当前主流的科技新媒体(网站),都或多或少的与资本相结合,背后有资本的影子。同时也有更多的科技网站正嗷嗷待哺。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是民间资本,天使,VC投资,还是行业内如腾迅,新浪,阿里,百度这样的大鳄,或者大型传统媒体集团,实体企业,都在密切关注和试探这个领域。这是由于科技博客网站本身的属性所决定。
科技新媒体本身具有价值,可以投资。网站的受众既包括
行业分析师,投资人、科技公司,咨询公司,创业团队。拥有这类人群作为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他们的认知,影响他们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行业大鳄或是实体企业,可以借助科技新媒体,将资源嫁接到其自身的主营业务上,为主营业务提供更多的流量,更精准的客户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繁荣的时代,拥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将为新业务的发展,整体业务的布局,提供有利条件。用户,习惯,影响力,是科技新媒体的价值源泉,这也是笔者不断强调扩大圈子的原因。
科技新媒体同时具有商业化和盈利能力,有投资价值。
科技新媒体同样具有自身造血能力。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内容收费以外,科技新媒体仍能在增值服务,线下合作等多方面获得收益。或许不是每一家科技新媒体都能发掘出一条成功的盈利模式,但新媒体灵活,特色的属性,也使得它能够迅速转型,适应新技术,潮流,从而或创新或复制一套新的模式。科技新媒体包括但不局限于科技博客网站,这更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深入覆盖,实现商业化和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崛起原因
首先,科技与民生和政治不同,对民资而言当然是个最合适的切入点。作为一个垂直细分领域,这个行业有钱,有关注度,还能有那么一帮在数量上不多但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里面自娱自乐,显然比较适合科技博客的创业。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不具备太强势的政治地位,这也是科技博客较其他如金融和石油等行业新闻更好做的一个原因。
其次,新闻领域之前进入的这批资本,如门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被驯化了,因为其过于引人注目。如今的门户科技频道,更多情况下是在维护自身母体的利益,机制上僵化不堪,思维上裹足不前,早已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这是科技博客崛起的一个机会。门户科技频道在整体战略中的地位较低,还不值得严肃对待。这,就是科技博客的机会。
第三,
新媒体概念的兴起,成为科技博客占上风的一趟顺风车。美国有huffingtonpost,techcrunch和bisinessinsider等,其运作形式同传统网络媒体大不一样,传统门户几无模仿可能,而一张白纸的科技博客,则可以从头开始照搬一些模式。例如主办一些行业会议,搞一些投资咨询等,于是,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些创业公司。
在中国,科技博客本质上做的是一种影响力生意,而门户则做的是一种流量生意,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也正是科技博客崛起后,门户流量并没有受到影响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科技博客需要的不是海量浏览,而是要像沙里淘金一般,吸引业内人士,投资人,科技报道记者聚集在一起,因此科技博客的ip都很有限,因为他们的目标客户数量很有限。
业内专业人士愿意去科技博客看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是其独立性和垂直影响力。首先这些观点都是第三方的,与大公司无关,其次听说李彦宏和马化腾也来看,这会形成一种聚众效应。但这里面核心的东西还是独立性,在你不从属于任何一方势力时,你偏颇的观点也是客观,在你被某方势力所左右时,你客观的观点也是偏颇,很奇怪的事情。
但光有人来看还不行,还得生存,变现。科技博客在中国的路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因为很难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所谓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今天这个公司给笔钱,明天那个公司投点资,而是要找到一种稳定产出的现金流,不以销售和公关能力为决定因素,钱不怕少,只要能稳步增长,不受客观因素太大影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