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洛火山群
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火山群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科洛镇境内科洛河两岸,属于小兴安岭两段余脉,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0′—126°15′,北纬49°10′—49°30′,主峰 黑山,海拔542米,东南60千米为五大连池火山群。
形成演变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自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多次喷发,嫩江、嘉阴—海拉尔和多宝山—铁力—林口三个深大断裂在此交汇,与此伴生的构造十分发育,且该区地壳厚度较薄,地幔与邻区相比隆起幅度为1.5~6.5千米。大兴安岭的隆起,松辽裂谷的凹陷下沉,是导致本区产生热点、火山喷发及地震的主要原因。该期火山亦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构成,在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的火山活动过程中,其熔岩流覆盖了早期沉积地层,并对盆地中的河流进行了改造,最终导致该区断陷盆地初始地貌的改变。
位置境域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科洛镇境内科洛河两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0′—126°15′,北纬49°10′—49°30′,东南60千米为五大连池火山群。
地理环境
地质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火山岩分布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岩性主要为碱性玄武岩。该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松辽裂谷与小兴安岭隆起的交汇处,区内地层包括前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侵入岩主要有元古代的花岗片麻岩、古生代的花岗岩及燕山期的白岗质花岗岩。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火山渣主要为红色、黑色、黄褐色,形态多样,磨圆度较差,多为棱角状,粒径1~10厘米左右,气孔极为发育,形状不规则,体积可达80%以上。渣锥的主体主要由红色火山渣与黑色火山渣构成,其中红色渣靠近火口,黑色渣则在外侧,并覆盖于红色渣之上,两者之间界线明显,缺乏过渡关系。
地貌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受华夏—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控制与影响,从上侏罗世开始,逐渐形成了NE向断续分布的断陷盆地,长40千米,宽18千米。盆地东西两侧为褶皱隆起带。该断陷盆地的基底断裂对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的火山活动及展布具有重要影响。
水文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的四周有二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泡。当年是一个水泽三十里的泡泽,而南山火山爆发把河水挤向四周,形成今天这个样子。黑龙江科洛火山群断裂带地区,地下水多为存于地下180米的6500万年前白垩纪岩层天然弱碱性小分子团水,富含锶、钾、钙、镁、铁、锰、锌等矿物质,总储量达3.2亿立方米/年。
山脉关系
所属山脉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属小兴安岭西段余脉。小兴安岭,亚洲东北部兴安岭山系西北一东南走向山脉之一。是东北地区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山地,是松花江以北的山地总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县中北部和嘉荫县的西南部交界处。西与大兴安岭对峙,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山脉西北接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张广才岭北端,黑龙江与松花江的分水岭。南北长约450千米,东西宽约210千米,面积77725平方千米。
主要火山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中新生代火山23座,清晰可辨的火山锥有10个,依次为荡子山、平顶山、南山、尖山、大椅山、卡山、小椅山、孤山、黑山、沐河南山,其余火山多数仅为高地或山包,已分辨不出锥体的形态。火山口深度5~50米,内径10~165米。火山群中黑山最高,海拔542米。相对高度最高的为科洛南山,高107.7米,海拔447.7米。火山锥体附近有火山灰、火山浮石、火山弹和熔岩台地。科洛南山火山口,火山口直径约120米,深约100米,火山相对高度为107米。
火山活动
活动历史
上新世以来,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的火山开始活跃并喷发,早期以中心溢流喷发为主,区内黑山、荡子山、平顶山等以此种方式喷发,溢出较大规模的熔岩流,在断陷盆地边缘形成范围较大的盾形熔岩地貌。火山锥呈NE-SW向线性排列,与区内的断裂发育相对应。
进入早更新世后,火山活动相对平静,火山喷发数量少,且规模较小。中更新世到全新世,科洛地区火山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这一时期也是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富钾火山岩带集中喷发的时期,其中五大连池中更新世喷发的火山达12座,喷出物分布范围约530平方千米,二克山也在这一时期喷发。中—晚更新世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的火山活动进一步改造了断陷盆地中心的地貌特征,大椅山、小椅山、卡山、小孤山等火山陆续喷发,其熔岩流汇聚于盆地中心,相互叠置,覆盖于早期的沉积地层之上。这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对盆地内分布的河流同样起到了改造作用。沐河、科洛河受到影响,河道变窄、弯曲、部分干涸,下游形成许多洼地、河曲以及沼泽。
进入全新世以后,位于盆地西南部的南山喷发,形成新一期的熔岩地貌,如块状熔岩锥、裂缝、塌陷谷、流动构造等。黑龙江科洛火山群自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多次喷发,最近一次喷发是在300年前。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以来,前人记载科洛地区发生的较大地震共有6次,其中5级和5.3级地震1次。1960年以来研究区及毗邻地区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88次,其中6~6.9级地震1次,5~5.9级地震7次。
喷发趋势
经研究黑龙江科洛火山群喷发类型属于中心型的喷发,从新近世―全新世均有火山喷发。从全新世的大椅山火山至平顶山火山喷发12.25万年间,平均4.08万年一次。从稀密喷发程度研究,则有越来越稠密的趋势,从11.9~0.35~0.75万年。
喷发产物
岩浆沿着盆地边缘基底断裂上涌,随后较为平静地溢出,充填于沟谷等负地形之中,形成坡度较小、展布面积较大的盾形火山。火山口和火山锥附近到处都是火山石、火山弹和火山集块熔岩这里的石海共有近20多平方千米。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内生长着植物近百种,其中,五味子、山木耳、山核桃、山葡萄、桦树蘑为最有名,有贝母、党参、黄芪、龙胆草等中药材三十多种,有黄菠萝树、椴树、山榆、核桃树等二十多种,科洛火山1980年被列为省级五味子保护区。动物有狍子、野鸡、雪兔、蛇等十几种。比较珍贵的火山五味子和火山山核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已被划出0.3公顷的保护区。
旅游资源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南山火山景观独特,有石洞、石林、石庙、石人等,尤其春秋两季。黑龙江省重视科洛火山区旅游开发,投资进行规划,地质地貌保护完整,旅游逐年升温。
保护研究
科学研究
黑龙江科洛火山群的火山地质研究根据其火山结构组成、火山地貌、火山喷发产物的风化程度,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K-Ar年龄数据,区内新生代火山活动可划分为上新世、更新世及全新世三期。
科洛火山区主要火山喷发年龄分期图,序号如下1.沐河南山;2.黑山;3.荡子山;4.平顶山;5.西山;6.432高地;7.尖山;8.孤山;9.小椅山;10.卡山;11.大椅山;12.南山。
生态保护
1991年6月,科洛火山被批准为县级生态保护区。由于南山没有划定保护区,附近村民随意进山采集山货、破坏山林,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再加山周围都开垦了农田,使局部小气候改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使科洛南山一些珍贵物种如山核桃树等,正在消失。
参考资料
黑龙江科洛火山区.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大火山.东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1 12:57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