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
汉语词语
秘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mì sè 最早出现在晚唐民间文献《秘色越器》(陆龟蒙诗篇名)中,也出现在宋代官修的政府文书集《宋会要》中,此外如清代出版的《十国春秋》也用这个词。
释义
古代越州官窑所产瓷器的颜色。因为帝王所专用,故云。
出处
宋 ·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见唐《陆󰍍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
例句
宋 · 曾慥 《高斋漫录》今人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明 · 陶宗仪 《辍耕录·窑器》: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遂有秘色窑器。
文物介绍
晚唐开始,越州瓷窑出产所谓“秘色瓷”。
自宋代以来,迄于明、清,乃至现代,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真正含义聚讼不已。以往学者们都把注意力放在“秘”字上,而没有注意到“色”字。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可作“颜色(color)”解,也可作“配方(formula)”解。这样,“秘色”就是“保密配方”的意思,也就是瓷器表面涂层“釉药”的配方保密的意思。这样,所谓“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
所以,“秘色”的是意思不是“秘密的颜色”,或“香草色”,或“青绿色”,而是“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那么,釉料配方为什么要保密呢?不是因为这种特殊釉料能产生神秘的颜色,而是因为这种釉料所产生的涂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的结合特别牢固,光洁度特别好,能够产生“如冰”、“似玉”的观赏效果。
我国科学家已经用现代核分析技术揭开了“秘色瓷”的秘密:其胚胎泥料经过特别仔细的淘洗;其釉料配方与一般青瓷相异,是一种经过特殊淘洗并使用专门釉料配方制成的最高级瓷器。这澄清了以往的误说,过去人们以为秘色瓷就是青瓷,只不过它们是青瓷产品中质量最好的一些瓷器。
发展历程
越窑发展到晚唐时期日趋精致,其中有被称为“秘色”瓷者。而清代《陶说》、《景德镇陶录》都把秘色说成是五代吴越王钱氏垄断越窑烧造,专供钱氏宫廷和上贡中原朝廷使用,并谓臣庶不得使用的瓷器称秘色器。历来对“秘色”二字解释纷纭,有认为秘为中密,或认为是艾色,或谓秘色近缥碧。而查考文献,秘色二字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唐末徐寅又有《贡余秘色茶盏七律诗》,一九八七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衣物帐》中就有“瓷秘色”的记载,并出土越窑青瓷十六件。而秘色二字在明代文献中仍沿用,国外也有用秘色的,如“高丽秘色”,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与实物考察,秘色实际已成为晚唐以来高档青瓷器的代称。
人名
秘色
回回苏《宫奴》的女主角,沈秘色。
参考资料
秘色.百度教育汉语.
秘色.百度教育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10:04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文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