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煜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老一辈的病理学家,学术造诣极深。秦光煜治学严谨,勤于学习,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病理学人才。秦光煜科研兴趣广泛,对麻风病理学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成绩卓著,为中国病理学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生平简介
1920年,秦光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疗
本科。10年之后,他以同样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像很多投身医学的青年人一样,秦光煜也怀抱着悬壶济世的职业理想,对临床内科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选择当一名临床内科医生,有限的一生仅仅能为少数病人祛除病痛。其实早在秦光煜还是一名医学生时,他便深感中国基础医学的落后制约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个人兴趣与医学事业比起来,孰轻孰重?秦光煜正是以此为理由,逐个说服了家人、亲友和同学,毅然放弃了临床优厚的待遇,踏踏实实地做起了一名
病理科教师。
1942年之前,秦光煜在协和医学院病理科先后担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他与其他老教授协同努力,使该院病理科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资料最丰富的病理学中心。在此期间,他还争取到了赴美研修脑病理学和脑肿瘤病理学的机会,他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学识,让国外同行赞叹不已。
上世纪50年代初,秦光煜与胡正详、刘永教授合著全国高校教材《病理学》 ,这是用国内资料写成的一部病理学专著,其中他撰写的《网织细胞增生症病理研究》一文在医学界赞誉甚多。1953年8月起,秦光煜调任广州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兼病理教研组主任。这期间,他先后发表40多篇论文,对内分泌腺、血液瘤、脑瘤和麻风病等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病理研究。
麻风病在沿海各省的肆虐让当地老百姓心生恐惧,但很多医生不愿问津这一领域。1955年,广东省成立了麻风病防治领导小组,决定组织一批专家开展麻风病研究。在肿瘤研究方面如鱼得水的秦光煜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为了多数人的安危,他再度牺牲了个人兴趣,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个人简历
1902年11月20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20年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1930年 毕业于
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0~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科助教、讲师、助教授。
1940~1941年 赴美国研修脑病和脑肿瘤病理。
1942~1948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兼病理科主任。
1948~1953年 任岭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兼病理科主任。
1953~1969年 任华南医学院(后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法医学教研室主任,病理形态研究室主任,中山医学院院务委员。
1954年 任卫生部病理形态学专题委员会委员,全国病理学会理事,《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
1969年4月4日 在广州被造反派关押自缢身亡。
严格细致
这是当年的青年教师在垂暮之年回忆恩师时的喃喃自语。在一例血液病的病例复查中,这位青年教师仅仅因为尸解时没有取骨髓,便遭到了秦光煜的严厉批评。“血液病不取骨髓,缺乏科学根据,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以后不得出现类似情况!”秦教授言辞恳切,但丝毫不留情面。
与秦光煜有过交往的人都说,这位老教授是“出了名儿”的严格和细致。在秦光煜看来,为青年教师复查病例这样的事可大可小,所以他抱定一个态度——从不姑息。一般情况下,他会要求对方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详细观察标本、认真查阅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的
诊断意见。到复查时,他一边仔细地看标本,一边耐心地询问,并一笔一画做好笔记。然后,他还要联系临床实际,分析诊断的根据,最后才字斟句酌地写出诊断意见。对秦教授来说,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少了一步,便是对科学尊严的亵渎和对下一辈的不负责任。
言传身教
秦光煜教授治学严谨,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严格而又细致。他给青年教师复查病例,要求事前有充分准备,详细观察标本,找好文献,提出初步诊断意见。复查时,秦教授边看标本,边询问,并作好笔记,联系临床,提出诊断根据,最后才字斟句酌写出诊断和总结,严格认真。一位教师请秦教授复查血液病的病例,因尸解时没有取骨髓,复查时受到秦教授严厉批评:“血液病不取骨髓,缺乏
科学根据,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以后不得再出现这类情况。”这位教师现在回忆说:“当时秦教授声色俱厉,几十年过去了,但记忆犹新。”一位青年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别字,把“蜡”样变性,写成“腊”样变性。秦教授在教师会上很严肃地批评该教师,认为是由于备课不充分,作为教师绝对不容许出现这样的错误。
秦教授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写作论文时,也十分耐心细致,对初次写论文的教师,他亲自复查标本,指导文献检索,确定论文重点。初稿完成后,他逐字逐句,包括标点符号,反复修改多次,才最后定稿。秦教授就是这样“身教、言教和笔传”,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病理师资和
研究生。
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
秦光煜教授科研兴趣广泛,对肿瘤、
内分泌、血液病、
脑瘤、寄生虫病和麻风病等病理研究均有较深造诣,著述甚多,发表了40多篇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文。秦光煜教授在学术上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对麻风病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服从安排
麻风病长期以来流行于中国沿海各省。极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医疗职业,对麻风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50年代前后,麻风病肆虐广东,一些流行地区甚至发生活埋麻风病人的悲剧。为了尽早消灭麻风病,1955年广东省委成立了麻风病防治领导小组,秦教授是领导小组成员之一。秦光煜教授的科研兴趣是从事肿瘤研究,不过他也常说:“科研工作要结合实际,才能出成果。”因此,当学院领导把
麻风病基础研究的任务交给他时,他愉快地接受了,并坦诚地向学院领导表示:“虽然我个人的兴趣是研究肿瘤,但政府要消灭麻风病,我义无反顾地接受此任务,为尽早消灭麻风病作出微薄的贡献。”
获得成功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对麻风病的基础研究没有很好开展,麻风病的病理诊断标准、分类、临床与病理关系、病人出入院标准、病变组织发生等方面认识不一致。秦光煜教授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广泛收集麻风病人的皮肤病变组织。为了全面观察麻风病人全身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他首先提出开展麻风病人的
尸体解剖。尸体解剖本来就是很艰苦的工作,麻风病人的尸体解剖就更是困难。对麻风病人的尸体进行解剖,要克服很大的心理压力,没有对科学献身的精神是很难办到的。秦光煜教授及其助手,在荒郊茅屋内将尸体垫上木板,解剖者蹲在地上进行操作,真是盛夏一身汗,严冬打哆嗦。他们就是这样不怕艰苦,克服困难进行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收集到100例麻风病人尸解材料。他从大量的活检和尸检材料研究中,结合临床资料,对麻风病的病变发生、发展、各类型及其亚型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提出了独到见解,被国际麻风学界誉为“创造性工作”。
主要荣誉
秦光煜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3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0年赴美国,先后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41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
副教授,北平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病理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第三届全国
人大代表。对病理形态学造诣较深。1941年提出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在视网膜颗粒层发生的理论,至今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1949年提出华支睾吸虫寄生是胆管癌发生的基础。摸清了麻风病病变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合编有《病理学》。
1941年提出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在视网膜颗粒层发生的理论,至今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1949年提出华支睾吸虫寄生是胆管癌发生的基础。学术上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对麻风病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对麻风病的病变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各类型及其亚型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提出了独到见解,被国际麻风学界誉为“创造性工作”,为在中国消灭麻风病的事业中作出了重大的
贡献。
主要著作
1 Hu CH, Ch'in KY. Development of lymphocytes and plasma cells in rat's experimental infection with trypanosomiasis. Proc Soc Exp Biol & Med, 1933, 30 : 435.
2 Hu CH, Ch'in KY.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ells in blood and lymphoid organs of normal rats. Proc Soc Exp Biol & Med,1933, 30 : 433.
3 Ch'in KY. Calcified epithelioma of the skin. Am J Path, 1933, 9 (4) :497.
4 Chung HL, Ch'in KY. The histopathology of kala-azar in squirrels. Chin Med J, 1933, 47:1142.
5 秦光煜,雷爱德,王德延.与分支睾吸虫传染并见的肝原发性粘液性癌.
中华病理学杂志,1955,1(1):30.
6 秦光煜,刘子君.瘤型及结核型皮肤麻风各临床肉眼亚型与显微镜下组织改变的对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63,9:211
平反昭雪
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常委、全国病理学会理事,并任《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和
《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等。虽社会活动多,但他从不脱离业务。其著作甚丰。早年发表的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组织发生学和出血性胰腺炎病的研究成果,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50年代初与胡正详、刘永教授合著的全国高校教材《病理学》,是用国内资料写成的一部病理学专著,其中他撰写的《网织细胞增生症病理研究》一文在医学界影响深远。此外,先后发表40多篇论文,对肿瘤、内分泌腺、血液瘤、脑瘤和麻风等病理研究有较深造诣。晚年在中山医学院工作期间,对麻风病的病理诊断、分类、组织发生等作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从病变发生、发展与临床表现对照,提出不少独特的见解,对广东省及全国麻风病的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光煜十分重视教学工作,以治学严谨著称,强调学习病理必须通过实际材料,以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为基础。在教学中每讲解一种病变,都用大量的具体标本或图片说明。他指导年轻教师进行病理教学,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病理学后
起之秀。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9年4月被迫害致死,终年67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昭雪。
相关评价
秦光煜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老一辈的病理学家。他治学严谨,勤于学习,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病理学人才。他科研兴趣广泛,对麻风病理学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成绩卓著,为中国病理学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秦光煜教授治学严谨,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严格而又细致。他给青年教师复查病例,要求事前有充分准备,详细观察标本,找好文献,提出初步诊断意见。复查时,秦教授边看标本,边询问,并作好笔记,联系临床,提出诊断根据,最后才字斟句酌写出诊断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