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庙又名凤山,是天水市秦安县的寺庙,位于甘肃省
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凤山上,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凤山是从大地湾附近的九龙山向西延伸的余脉,其形似凤凰雄峙秦安县城,故名凤山。
景点特点
根据明代胡缵宗《秦安志》和清代孙海《秦安县志》考证,泰山庙始建于元大德之前。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泰山庙多次遭受灾害和自然侵蚀,也多次修整和扩建,至今,山上现存殿宇41座,建在拾阶而上的九个平台上,分一阁、一宫、二洞、三厅、五厦、六山门、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细、彩绘绚烂、既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属于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风格。
安维峻乾隆十四年的蓬莱阁,成为景区标志性建筑和古城秦安的文化象征。
建筑特色
最前端山咀处是财神洞,为上山之曲径,洞口书“霞观叠雪”四字。过洞,顶上有财神庙。
第一台阶,有东岳天齐庙、福神庙和蓬莱阁。东岳天齐庙(泰山庙),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为泰山庙建筑群之冠。据现存的石碑记载,庙宇落成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庙门为牌坊形建筑,上书“天齐庙”三字;庙内主体建筑东岳大殿,采用不模前后廊式建造。殿前建有抱厦,两厢配以斋舍;院中复建抱厦,并有一座精巧玲珑的四面坡过厅,直通东·岳大殿;厅的栋梁飞檐大都雕饰着彩色花纹,色彩绚丽,古朴典雅,规模宏大。院东为福神庙。殿后是蓬莱阁,耸立在一长方形的台基上,为乾隆十四年(1749)秦安知县蒋允创建,阁高三层16.7米,为重檐歇山顶楼阁,牙檐高啄,最为峻丽。殿西有通天门,为上山之大道,拾级面上,过门可至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中有甫道,东边建有洞宾庙,西边建有山神庙和鲁班殿,殿前有抱厦。整个建筑层次布局谐调,各俱异姿。
第三台阶是五台观庙宇群。这里山势平缓,地面宽阔,庙宇建造最为密集。原有一牌坊,榜书“五台观”三字,今己毁坏。台阶上现存的庙字有钟楼、灵官庙、土地庙、无量殿、娘娘庙、药王洞、华陀庙、仓领庙、千眼千手观音洞、接引佛殿等;钟楼在无量殿院内,相传“楼上有一大钟,每逢庙会,钟声一响.声播秦川”。无量殿的建筑规模仅次于东岳大殿,有胡绩宗所书“太玄之殿”殿额。原殿年久已毁,今存的大殿是清代同治年间复建的。无量殿的西边有娘娘庙、药王洞、华陀庙;东边有干眼千手观音洞、仓领庙、接引佛殿等。这些都为砖砌的拱形洞庙,玲珑绚丽,各有千秋。娘娘庙前原有一厅,其后壁开轩窗两个,凭窗远望,可见西山景物和葫芦河水,壁上题联:“好山对面青如洗,远树当窗翠欲流”。今已无存。药王洞,洞门刻着“方著千金功同化育,医宗百圣道贯生成”的对联,横批是“寿我人斯”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苍领庙,柏树参天,青草如茵。庙内附有唐代著名的宰相秦安人
权德舆的塑像。
第四台阶有三清宫,现仅存一大殿,附属建筑物均已被毁:。
第五台阶有玉皇庙,规模宏伟,大殿尚存。
第六台阶有老君庙,今已无存。
历代保护
泰山庙自创建以来,历代都有修缮。
清代数次遭破坏后重建: 康熙五十一年 (1712)邑人阎必正等重修;同治六年 (1867),难民避泰山庙内,用火不当被焚后,同治十一年 (1872)又重修,规模初具。
民国9年 (1920)大地震后又修缮,庙貌有改变。
1979年,秦安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至1989年,县财政共拨款6.77万元,用于泰山庙的维修。
1985年4月26日,县文化馆发出 《 关于资助修复泰山庙的倡仪》后,广大群众、县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积极捐款。截止1989年底,连续5年时间,共捐款1.855万元修复泰山庙,使全庙焕然一新。庙内重修了登山石阶通道和殿宇,第一台到第二台的雨道全是用条石铺砌的状如“之”字形的盘曲台阶,两边还建有水泥嵌花栏杆和乳白色华灯。庙内安装卜了水电设施,新植松柏、冬青花木。殿宇内大都新塑有精美的佛像,墙壁上新绘有书画,书写遒劲,画工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