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庭之哭
汉语成语
秦庭之哭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
成语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秦庭之哭”。
成语故事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他个性十分刚强,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申包胥,他对申包胥说:“我的父亲和兄长都遭楚国小人陷害,我也被迫逃离故乡,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我一定要灭亡楚国!”申包胥回答说:“你的仇当然应该报,但是只要你灭亡楚国,我就一定能够使楚国重新兴盛起来!”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吴王重用。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随楚昭王撤出楚国辗转逃到随国。为了实现复兴楚国的誓言,申包胥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秦国求秦哀公出兵救楚。他对秦哀公说:“吴国这个边地小国,野心勃勃,多次发动战争侵略中原国家,我们楚国首当其害,郢都倾覆,社稷不保。我国国君也远避荒野,他派小人来向您告急。您可以想一想,吴国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家,一旦我国为其所灭,您的国家就成了吴国的邻国,有了这样的邻国,您国家的边境就不可能安宁了!如今,趁吴国在楚国还没有安定下来,秦国应该向我国出兵。这样一来,如果楚国就此灭亡,楚地就归秦国所有了。如果我国有幸能够仰仗您的威势保存下来,那么楚国愿世世代代服侍秦国。”秦哀公听后对申包胥说:“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但是事关重大,你还是容我想想再作答复,你就先到馆邑去休息一下吧。”申包胥听秦哀公这样说,连忙说:“我家国君还在荒野中逃亡,小人我怎敢休息!”说罢就站在秦宫墙下,放声痛哭,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
秦哀公终于被他感动,答应发兵车五百乘前往楚国救援。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楚军终于赶走了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昭王对他欲予奖赏,他说请救兵是为了楚国百姓,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
典故寓意
伍子胥为报家仇背井离乡,远走吴国,最终将楚国逼上了灭亡的边缘。其好友申包胥为解救楚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秦国,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感动秦哀公,搬来救兵,使楚国避免了一场亡国之灾。伍子胥是为家,申包胥是为国、为民,他们都借助外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是了不起的人物。
另外,在故事中,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伍子胥、申包胥要是没有这种精神,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要做好一件事情,聪明才智是重要因素,但更多的时候锲而不舍的精神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乞求别人援救。
运用示例
现代小说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作秦庭之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1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