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条流淌了160万年的母亲河,巨龙般的千古不息,从雪峰连绵的莽莽
昆仑奔腾而出,把来自
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沼的丰沛水源,纳入到自己的怀抱,集流汇溪,穿峡越谷,冲出昆仑,九曲回转,横越塞上,到了蒙古托可旗与山内西偏关县接壤之地,突然来了一个90度的大转折,原本由西向东奔流的河势调头向南,一路呼啸,势不可挡。经过千万年坚韧执著的冲刷,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
地理位置
这条峡谷,从起点到
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河津之间的禹门口共有720公里长。
它将中华腹地的肥原沃野——黄土高原一分为二。
由于古时峡谷以西为秦国,以东为晋国,因此,大峡谷被称为秦晋峡谷。
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此而发出了“巨灵咆哮掰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感叹。
这里是黄河被称为黄河的地方,因为黄河绝大多数的泥沙从秦晋黄土高原处而来。
在这里黄河最大的两条支流渭河和汾河汇入,这里是黄河支流最密集的地方,在那些支流上正是许多隐秘的黄河故事的发生处。
自古以来,秦晋被这条峡谷阻隔,又因峡谷联系,蕴藏着千年的文明。
记载了万载的历史。一河分晋陕,地理上便有了“河东河西”的说法,历史上也流传着“秦晋之好”的传说。
大禹就是在这条峡谷中开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治水工程的。
在晋陕之交的大峡谷深处,黄河塑造了险峻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厚重的文史古迹和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
军事地位
秦晋峡谷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虽然黄河两岸山高壁陡,交通不便,但历史上有古渡可通,加上此地河槽稳固、窄狭易渡,冬季结冰坚实可载车骑,所以历朝当局多在此置关设隘,驻兵把守,作为进攻对方的桥头堡,或作为防御的滩头阵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是公元前650至前640年之间,狄人从壶口一带进军入晋。南北朝时,北魏以黄河为界,分裂为东西两魏。
隋末,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由此夺取西安,开大唐盛世。宋时杨家将在黄河沿岸留下了著名的爱国传奇故事。
元初,蒙古太师水华黎由陕西进军攻破河防。明末的
李自成起义于陕北,大军由此出陕入晋。
清代,山东捻军的在小梁王张宗禹的统帅下,由此西进甘肃。
1936年初,毛泽东领导的
中国工农红军也是从陕北革命根据地东征到山西的。
抗战时期,秦晋峡谷成了天然的屏障,也成为陕甘宁边区通向各抗日根据地的走廊。
从1938年3月到1939年底,日军对我河防发动了大小23次进攻,其中规模较大的有7次,都被我河防部队击退,从而确保了陕甘宁边区抗日中心的安全。
在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下,秦晋峡谷一度阻挡了日本侵略军过黄河染指陕西的企图。
1948年3月22日,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在吴堡县的川口黄河渡口东渡黄河,回望陕北,无限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走进这700多公里的秦晋峡谷段漫游,犹如走进了一个长长的画廊。万家寨水利枢纽、娘娘滩和太子滩、天桥急流、
碛口古镇、白云山道观、
孟门古镇、吴堡古城、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
乾坤湾……如同镶嵌在秦晋峡谷黄河两岸一颗颗亮丽的珍珠。
黄河大峡谷两岸的条条沟壑和来自高原上的上百条河流,如同一条条黄龙扑向黄河,掀起层层黄浪。正所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被黄土染了的黄河水,被紧紧地夹峙在500米宽的河床上。
河水向南奔腾咆哮到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境内时,两岸岩壁陡然缩成仅有50米宽的“壶口”,喧嚣的滔滔黄浪霎时撞向石壁,又急忙收成一束,硬是一齐挤进“壶口”,跌入到60米的深谷“十里龙槽”中。这,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
旅游景点
黄河大合唱
壶口瀑布两岸群山颠连,黄河河水奔流至此,两岸皆断山绝壁,黄河形同利斧,劈开一条上缓下陡的甬道,从群山之中强行突出,直下千尺,水浪起伏,如山如沸。
河底坚硬的岩石,在水流常年不断地冲刷下,形成一道30—50米宽的深槽,状如长长的壶嘴。
上游宽阔平缓的河床,正是黄河的壶肚,高耸的昆仑山则是它的壶把。谁能背倚昆仑倾金壶?唯有黄河!天地之间铸大美,看我壶口!
壶口瀑布是最能体现黄河力之美的地方,因此成为研究黄河文明、寻找黄河精神的人们所最为瞩目的地方。作家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写的第一条河就是黄河,写黄河时写的是晋陕峡谷一段。
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被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词作者诗人光未然就是看到晋陕峡谷的黄河才有灵感的。
沿线景点
1.秦晋峡谷两岸天然形成的著名山峰峡谷有:上山熊,龙骨山、蟒头山、人祖山、斧劈峡、龙门、石门、禹门、石帽山、神龟山等。壶口瀑布所在的峡谷地段,两岸苍山巍巍夹峙,多青黛色。危石险峻突兀,层峦横出天汉,雄浑古朴。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在壶口两岸山崖上,布满了大小参差的悬石,形状奇异多变,曾被古人喻为:若人形、若鸟翼、若曾吻,若肝肺,若悬鼎,若编盘、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石有的滚落山麓与滩地,散布在丛林草地之中,或堆积成群,或巨石独处,构成石景。这一景观曾被北魏郦道元描述为“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登高远眺,峡谷绵延弯曲,两岸苍山、峡谷如黛、近岭墨缘。黄河从苍天之外,穿山破谷而来,奔流在千山万岭的秦晋峡谷之中,大河上下,云雾茫茫,山岳潜行,若隐若现,山为云遮,水为天盖。具有雄、奇、险、幽的峡谷地貌特征及苍古疏旷的地方特色。
2.从壶口瀑布到下游的龙门,全长75公里。这里有著名的黄河“三门”:宜川孟门、乡宁石门、韩城龙门。沿河有11处险滩,50多道湾。两岸高山林立,遮天蔽日。沿途有睡女娇、大禹峰、峰窝崖、梯子崖、猴儿山、熊山、错开河等30多处自然景观。除此而外,还有古炮台、李自成点将台、清代长城遗址、明清码头、古庙宇等20处文物古迹。并流传着许多富有神奇色彩的古老传说。出了龙门后,还有韩城的大禹庙、文庙、司马迁祠庙,山西的真武庙、回音塔等名胜。
龙门是秦晋大峡谷的最后通道,山西一岸的龙门山和陕西一岸的梁山相对峙,黄河水在中间奔腾而去,黄河过龙门河道陡然变得开阔起来,让人豁然开朗。由于龙门两边壁立千仞,地势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3.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80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便称之为禹门。禹门是秦晋交通要冲的古渡口,禹门便被称为禹门口。
峡谷的黄河河中曾经有两座石岛,河水在此处分作三股,古时称为“上三峡”,与下游晋豫间的三门峡相对。不过河以中门为主流,靠陕西的西门骆驼巷已被泥沙淤积,靠山西的东门在元代时被堵塞建禹王庙。中门下游有一块兀立河心的巨石叫“水面石舟”,上面雕刻有“龙门”两个大字。相传禹王墓就建在石上,不过由于河床淤积,大石常常浸没水中,在水落石出时仍然可以看到。
这里是大禹治水之处,所以在东岸建有禹庙,相传是汉代创建,唐、元、明、清历朝都有增修。据说庙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其容貌神采飞扬,可惜这一切都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毁灭殆尽。龙门在陕西一侧有《史记》的著者司马迁的祠堂,那里是今天的韩城,过去叫夏阳。在夏阳还有“苏武牧羊”事件中苏武的寝陵。
每当洪水季节,由于龙门入口陡然变窄水位抬高,龙门出口则骤然开阔水位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传说中的“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据说鲤鱼要能溯流跃过龙门,就能够化成龙。“鲤鱼跳龙门”已经成为汉语中习用的俗语,据说到这里就可以让人事业成功的。
古诗云:“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龙门三激浪,是黄河上千百年来的奇观,激起无数诗人的诗情。黄河快到峡谷的尽头龙门口时,突然遇到一个急弯,狂涛激浪猛然撞在峭壁上,飞出一层层凌空雪浪。掉回头的水浪,再次撞到对岸的巨石,又在狂怒中冲起一堆堆直射天空的雪浪。猛回头水浪随即和矗立在河床中的一座巨大的礁石相遇,再次狂怒地咆哮起来。这就所谓的“龙门三激浪”,唐诗中“咆哮万里涌龙门”所写的,就是此处汹涌的波涛。
历史文化
秦晋峡谷只720公里长,却是黄河5464公里中水势最为凶猛的一段,是黄河之魂魄所在。它是
华夏民族的摇篮,这里很早就有远古先民生息繁衍。是华夏文明发祥——中原古地的核心区域,黄河东岸的河东传为尧、舜、禹古都所在,黄河西岸有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正是因此黄河才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东岸的河东、黄河西岸的河内、黄河南岸的河南三地在汉代为三辅之地,共同为帝国的心腹之地。这一地区历来都是建都黄河流域王朝的王辅之地。
在这在条峡谷的自然和文化廊道里,有黄河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到大渡河上游的哈休文化-岷江上游的营盘山文化和沙乌都文化、宝墩文化、
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衍生轮廓和脉络,也有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游牧文化、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原始宗教文化、本教文化、道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以及藏文化、羌文化、回文化、汉文化的发展历史轨迹,置身其中,如同走进中华民族先民的生活,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特殊体验。
中华民族能够脚踏黄土迈入神圣的世界文明殿堂,与黄河之水给他们的精神滋养不可分割。九曲黄河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九曲黄河各族人民难能可贵的秉性和风范,也造就了由九曲黄河各族人民所建树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