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景
2011年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
《秦淮景》是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由陈其钢作词,徐惠芬、吴健芳、张建珍以苏州话用苏州评弹的演唱方式演绎。
歌曲创作
创作背景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插曲《秦淮景》由苏州小调《无锡景》为音乐材料改编而来。《秦淮景》是为了配合一群能歌善舞的江南艺伎的地方民歌小调。由于南京是中国南北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纯属南京的东西或者性格不鲜明,或者没有得到当地人群的共识。为此,电影制作方不得不将寻找范围扩大到江苏省。经过很多论证和筛选,最终决定以《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并根据影片需要,更名为《秦淮景》。
作曲家陈其钢根据江南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的《秦淮景》为影片重要插曲。陈其钢在创作电影音乐作品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的作曲技法,不同于其他传统民族调式音乐的听觉感受。《秦淮景》的音乐创作在原来《无锡景》的基础上,不仅对配器进行了扩充,大量使用民族乐器二胡和琵琶,多次与西洋乐器相结合出现,还在曲子的速度上进行了处理,影片中的《秦淮景》整首曲子在原曲的速度上放慢了一倍,同样选用吴语方言演唱。
创作团队
歌曲歌词
发行信息
歌曲鉴赏
《秦淮景》的音乐元素在电影中贯穿始终,也使得更多人知晓了歌曲原型——《无锡景》,其演唱语言为吴语方言,用苏州弹词的演唱方式演绎,风格鲜明且韵味独特。歌曲《秦淮景》经过作曲家陈其钢的改编,在电影中为推动故事情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陵十三钗》影片中,《秦淮景》以苏州评弹的方式演奏出现,引起了听众激烈的反应,仿佛给了越发萧条的苏州弹词又一次重生。此次歌曲以电影配乐的形式流传至大江南北乃至世界,这对延续民间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秦淮景》演唱根据苏州话,用苏州弹词的演唱方式创新而来,通过对其创作的音乐特点、作品风格把握方面进行研究,挖掘苏州方言语言特色,旨在能对苏州方言发展乃至苏州弹词的传播与发展方面尽到绵薄之力。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难以磨灭的苦难,更是中华民族与国家不能忘却的痛苦记忆,通过对电影插曲《秦淮景》的演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歌曲来源,进一步了解到相关历史,激发起更多人的责任感、正义感和使命感,坚定民族信念,以史为鉴。
《秦淮景》这首插曲与电影画面、人物、故事相互衬托融合,呈现了一个完美的音画关系:委婉精致的旋律,宛如秦淮河女人妩媚多情的风韵。但在这同一旋律出现于不同情节语境时,通过不同编配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刻画出了影片中秦淮女们敢爱敢恨、正义凛然、坚强果敢的形象。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插曲《秦淮景》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音画情节交相呼应的例子。《秦淮景》的曲调婉转优美,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这首歌曲贯穿全片,是“十三钗”角色特定的音乐符号和身份标识。它每一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调性色彩以及配器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以联觉效应把一系列由视觉角度触发的感情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音乐细腻入微地刻画出电影人物的特性和情感变化,让观众感受到更饱满丰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故事情节以及渲染氛围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影视艺术空间的发展。创作者将该歌曲作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位秦淮名妓们的音乐符号。是她们身份认同的标志与方式。音乐响起,总会使观众想起发生在南京的战争,想起秦淮女人。这样既可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又可以更形象地突出片中人物的特性,从而使华语电影以其独特的个性在国际上获得关注。
重要影响
社会影响
《秦淮景》在电影中的运用是成功的。而这首民歌本身能够就此被更多的人了解,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演唱方式——苏州评弹的兴趣,也标志着电影中的乐曲除了具有艺术性,也具有商业性。自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虽然国家已经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但它仍亟待抢救和扶持。此次金陵十三钗中运用评弹的形式将改编的民词小调唱响,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仿佛为瑰丽的评弹艺术打开了一扇窗。
重要演出
参考资料
《秦淮景》:商女亦知亡国恨.南京市建邺区文化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5 08:22
目录
概述
歌曲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