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瓒在
西南联大讲授“高级财政学”和“中国财政史”,他不乐意上课时,一学期上不了几小时,如果认真起来,一学年不会少一分钟,而且上课一定先于同学而到。考试时,他必然坐在教室,手捧报纸,唯恐前面同学吃亏。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立
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
私立南开大学先迁到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联合大学”,不久之后,上海、南京相继陷落,长沙形势严峻。1938年1月20日,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宣布迁往云南,数百名师生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达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滇南蒙自,改名为“
西南联合大学”,并于5月4日正式上课。同年冬,增设了师范学院。一学年后,在蒙自的文法学院迁回昆明。设立了文、理、
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选修班。直到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时期结束,三校才分别迁回平津复校。 北大、清华、南开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有各自独特的经历和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汇集了一大批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教授,更显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办学的8年中,先后有8000学生入学,毕业学生3807人,许多后来成为蜚声中外的大家。 那么,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再次南迁时,为什么没有迁到中国南方其他城市,而独独迁来偏远的云南昆明呢?这之中,力主迁往昆明的秦瓒,是做了许多工作的,可以说功不可没。
秦瓒是当时著名的教授和经济学家。因其父秦树声曾在云南先后任曲靖知府、曲靖道尹、腾越(即今腾冲)道尹和云南学台等,所以他的少年时代随父在云南度过,后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1926年回国后任教于
国立北京大学,为教授、经济学系主任。他在参加“长沙联合大学”中、高层领导的数次南迁问题讨论时,根据自己从小对云南留下的好印象,大力推介云南,指出云南的自然人文环境之优良以及在抗战中的地位之优越,并向三校校长表明,其父当过清末云南学台(统管云南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政界和教育界都有不少熟人,如果临时联合大学南迁到云南昆明,会得到各方面的热情欢迎和大力帮助,大家最终被他说服。迁往云南的方案确定后,他又自告奋勇,亲率先遣队日夜兼程、历尽艰辛地从长沙赶到昆明。通过拜会和走访,得到云南省主席龙云和云南官绅及社会贤达的全力支持。云南省政府安排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全力配合,协助他选校址,迅速盖起一些简易草棚作为临时校舍,此外还向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7月1日改为国立)借用了部分校园来充当学生服务部和医务室。
西南联大成立后,他同时执教于联大和云大,用流利的英文(兼有中文)讲授经济学和财政学,深受两校师生的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