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
古秦地的一种弦乐器
秦筝是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似,传为秦蒙恬所改造,故名。
详细释义
典源
风俗通义校注》卷六《声音·筝》~299~
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昭明文选》卷十八《赋壬·音乐下·笙赋》~860~ 尔乃促中筵,携友生。解严颜,擢幽情。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光歧俨其偕列,双凤嘈以和鸣。晋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秦筝。新声变曲,奇韵横逸。萦缠歌鼓,网罗钟律。烂熠爚以放艳,郁蓬勃以气出。秋风咏于燕路,天光重乎朝日。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唱发章夏,导扬韶武。协和陈宋,混一齐楚。迩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
释义
秦筝,和瑟相似,传为秦蒙恬所造,故名。
运用示例
三国 魏 曹丕《善哉行》:“齐侣发东舞,秦筝奏西音。”
晋 潘岳《笙赋》:“晋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秦筝。”
唐 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诗:“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宋 晏几道《蝶恋花》词:“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
清 陈维嵩《鹧鸪天·苦雨和蘧庵先生》词:“雪登麦积秦筝苦,雨歇丛台赵女娇。”
相关阅读
陕西古“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发源地,因是秦人智慧的创造,所以有称之为“秦筝”。相传当地有一个爱弹瑟的人, 他有两个独生子也都很喜欢音乐,想将瑟占为已有,父亲只好把瑟一劈两半,两个儿子一人一半。因为这件新的乐器是两生的,于是就称他为筝。这种称谓最早见于汉人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的《九叹·愍命》。这种称谓绵延了近两千年,“秦筝”则成了筝的专有名词。筝发展至‘唐’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邓舫张彻落第诗》)的繁荣时代。可见筝在此时期发展之鼎盛。筝音箱边框以红木制,面板以桐木制,呈拱形。
据史料记载,汉、晋以前张12根弦,唐、宋以后增为13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15至16根弦。采用丝弦,每弦置一柱(也称马或雁足),移动柱位可调节音高。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流行21弦筝。通长约130厘米,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弦。近年来也有增至24或26弦的筝。一般都依五声音阶定弦,有时也用七声音阶定弦。 筝的音色悠扬、典雅。弹奏时可左右手并用,也可右手弹奏,左手按揉,产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丰富。现已成为重要独奏乐器,也常以歌舞伴奏。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等。
参考资料
典故 秦筝.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7 13:14
目录
概述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