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金根
安徽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直属的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
秦金根,笔名耕之。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1997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从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守安、王世征诸先生,攻读书法艺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任平先生。现供职于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任《书画世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致公书画院副院长。
人物经历
2023年1月,任安徽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2024年12月,当选新一届中国致公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安徽省委员会委员
人物成就
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1997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从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守安、王世征诸先生,攻读书法艺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任平先生。现供职于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任《书画世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直第一届青联委员、第二届青联常委,安徽省教育委员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网艺术委员会委员,淮北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被文化部直属的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吸收为理事。
工作之余,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取得较好成绩。书法艺术作品参加多种全国和省级展览,发表论文30余篇、书画评论10余篇。参加省级课题一项,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多次,举办多次讲座。论文《刘熙载书论研究》,收入中国期刊网全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并由中国出版集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资助、由荣宝斋出版社结集出版。已出版专著7部。2014年6月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同学——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级美术学博士生作品展”。
艺术年表
2000年《刘熙载与书法艺术》,《书法导报》,2000年7月5日第7期;《古与生合妙绝时流——沈曾植草书五言联赏析》,《书法之友》,2000年第10期;
2001年《书法艺术的精心图解精神家园的典型塑造——推荐一套老年大学书法教程》,《书法之友》,2001年第10期;
2002年 《弦上流水意笔端造化炉——萧蜕庵书法扇面赏析》,《书法之友》,2002年第2期;《霜山红花黄叶长青——黄叶村的艺术实践及其当代意义》,《美术之友》,2002年第3期;《书法出版物对青少年书法教育之影响》,《美术之友》,2002年第6期;《刘熙载的字体研究及其意义》,《书法之友》,2002年第8期;
2003年 参加“第三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会议”,宣读论文《书法出版物对青少年书法教育之影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
2003年8月北京;《清俊圆润劲健秀逸——兼论沈尹默对现代书法的意义》,《书法世界》,2003年第2期;
2004年 《中国书法家全集·郑板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第1版(ISBN7-5434-5017-8/J?413,16开15.25印张6万字100图);
2005—2007年 参与北京市课题《中国书迹题跋研究》,负责《清代书迹题跋》,撰《清代书迹题跋提要》,已结题,即将出版;
2006年《从临摹到创作·兰亭序》,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ISBN7-80725-169-7/J?165,16开4.5印张2万字40图);
2007年 《古典精神的契合时代新境的创造——安徽省书画院书画家印象》,《书画世界》,2007年11月号,总第124期;
2008年 4月《清王澍撰〈虚舟题跋〉》,《书法导报》,2008年4月30日第18期;6月,《清张照撰〈天瓶斋书画题跋〉》,《书法导报》,2008年6月11日第23期;《姜宸英撰〈湛园题跋〉》,《书法导报》,2008年6月25日第26期;
2009年 5月在安徽省博物馆作《书法欣赏举要——以葛介屏书法为例》的专题讲座;《走向楷书家——当代书法背景下陆启成楷书实践的意义》,《书画世界》特刊,2009年5月号,总第133期;
2010年 1月《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从邓石如的游学与交谊看其书风的形成和影响》,《荣宝斋》2010年1月号(与黄秀英合作),总第62期;
2011年 3月《经典碑帖入门辅导丛书——〈颜勤礼碑〉》,中国书店2011年3月第1版(ISBN978-7-80663-986-3,16开2印张2万字200图);
2012年 《画册出版与文物的保护和推广——以《瑞应永乐——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为例》,《中国美术》,2012年第6期,总第15期;
2013年 《传承亦新——〈宰贤文中国画〉序》,《宰贤文中国画》,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陆游的书法艺术》,《陆游全集》,故宫出版社2013年;
2013年 书法作品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参加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办的“东方红 ·中国梦 ——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艺术大展 ” 活动,荣获优秀奖,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
2013年 秦金根、余四海“墨彩·心象”作品联展在南陵美术馆展览
2014年“同学——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级美术学博士生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举行
人物获奖
2013年 书法作品《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参加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办的“东方红·中国梦——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艺术大展”活动,荣获优秀奖.
2010年荣获中国编辑学会评选的“首届优秀美术编辑”提名奖;
在安徽出版集团成立五周年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两周年策划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0-2009年主编的《书画世界》杂志荣获“第三届全国书画专业媒体学术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奖和第三届金光印艺大奖;
责编的图书《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二等奖;
《21世纪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材——“三笔字”训练教程》荣获第十七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铜奖;
《梅兰芳藏名家书法集》荣获第十八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金奖、第七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最佳书籍奖、2009香港印制大奖(精装书刊)冠军奖、2009美国印制大奖优秀奖;
《2009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作品集》荣获第十八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铜奖;
中国书法出版工程《中国书坛名家手卷系列丛书》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第十九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铜奖;
三国演义之十一·火烧赤壁》荣获第十八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第七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最佳书籍奖、2009年度全国最佳少儿动漫图书;
评秦金根
“苏门学子”秦金根
当年在京城求学,与金根同窗。那时金根翩翩年少,无忧无虑,或谈笑辩驳,漫步于校园;或把酒论书,出入于古今。又一同长安访碑,登华山极顶,观黄河落日,我们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毕业后各奔前程,金根就职于出版社,天南海北,萍踪不定,忙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匆匆不暇相见,已十数年矣。
看到金根最 近写的字,勾起了当年旧梦。那时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要遍临百家。我字形虽较准确,但苦恼于用笔浮滑,不能沉潜。每见金根所临,辄下笔绵厚,力透纸背,真令我羡慕不已。十多年过去,我的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而金根的绵厚则愈加纯净,此恐是天性之别,勤未必能补拙矣。正像苏轼一样,下笔便到六朝,非天性而何?我们只要把苏字与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比较一下,一眼可以见出二者笔性与格调上的神似之处。苏轼未必真的学过王僧虔,天性使然也。
金根近几年放弃了出入百家、旁通诸体的宏伟理想,专攻行书,究心于苏轼,我真佩服他的决断,就像苏轼当年的抉择一样。每见苏轼所临草书,虽偶尔为之,而神采飞扬,比起以“晋人格”自居的米芾,天赋要高出数倍。不写草书,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毕竟诗词文章要占去苏轼的大部分精力,书法就不能不收缩领地。苏虽不如米的路数广,但终比米要深。“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金根也曾被米的痛快、黄的恣肆所吸引,并能用苏的神韵以一贯之,避免了黄的乖张与米的刻露,由此见出金根超乎寻常的融会能力。宋代之后,学“宋四家”的人不少,有这种融会能力的书家真是凤毛麟角。但金根最终还是抵挡住了米、黄声色犬马的诱惑,归于苏字平正醇和的中庸之道。没有内心强大的定力,放弃到手的城池,拒绝炫目的声色,在当今社会真是万难做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学习书法,也要找到这样一个支点。黄庭坚的草书,通过怀素这样一个支点,上溯“小王”,大获成功;行书没能找到支点,终归失败。金根终于找到了苏轼这个支点,走上了通途大道,未来是一马平川,我真是既羡慕又欣慰。
金根选择苏轼,看似偶然,实是必然,在书法史上与金根笔性最近的唯有苏轼,性情使然也。
金根平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与我们大家一样,忙碌、劳顿、焦虑、迷茫,但金根本性中的静穆、温婉、朴厚之气,最终化掉了生活中所有的浮躁。观金根的书法,如香象渡河,胜似闲庭信步,用笔简明直截、平入直出,线条起伏平缓、丰满厚重,格凋幽雅、浑穆圆融,平淡朴素、姿态天然之中流露出的和缓静穆之气,如深山幽谷中的秋水,沁人心脾。
苏轼笔法中除了六朝中丰实的铺毫、柔厚的笔触之外,还兼有颜字中的裹锋笔意,时有屋漏痕之意趣,二者的结合非常微妙。碑学时代的卑唐之风,使得我们对颜字过于陌生,金根也不例外。苏轼对颜字除了心追手摹外,时代自然承传的巨大优势是金根所无法比拟的。如果金根能破除我们这时代的偏见,对颜字能加以深入研究,对写苏一定大有补益。
金根书法的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轻松、妥帖、舒畅、自然,笔与纸之间是那样的亲密无间,如春风之于杨柳,春雨之于大地,草长莺飞,水流花开。正是切合了苏轼所谓流水行止之意,皆自然之道也。
金根书法中的这种轻松妥帖,正是“小王”以下南朝书法的神韵所在。学书法的人,几乎无人不口称学“二王”,大多是无知者无畏的狂妄。回想当年我与金根学习王羲之的痛苦,至今令人绝望。“大王”那横空出世、空前绝后的力量,龙跳虎卧的气势,阴阳不测的神秘,如夏日午间的太阳,让你无法接近,无法直视他那太过强烈的目光。学习“大王”,必须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勇气和毅力,笔与纸之间一直处于紧张战斗的胶着状态。而王献之如春江花月之月,温柔浪漫,风流倜傥,可邀可赏,可亲可近。学“大王”,让你紧张绝望;学“小王”,让你轻松愉快,所以“二王”之后,行草上“小王”子子孙孙,绵延不绝;“大王”则曲高和寡,令人敬而远之。
苏、黄、米三家,究其源头,皆来自王献之。米狡猾,学得“小王”行书之活泼多变;黄倔强,学得“小王”草书之瘦硬决断;苏淳朴天然,得“小王”行书之绵厚舒展。金根如能在“小王”书法以及王珣的《伯远》、王徽之的《新月》这路南朝书法中畅游一番,汲取些灵感,或许能对学苏有更多的启发。
有人曾把苏字的纯厚绵长与宽博舒展完全归于苏轼“偃笔”,我认为这样的结论还是过于简单。正像唐代的颜真卿,其楷书的篆籀笔意与宽博之气,也非笔法所能概括,实际上是对篆隶本质的深刻领会,他不一定亲自去学,但在潜意识中他定有所体悟。篆隶形成了书法史深邃无垠的天空,只有在这个背景上,书法史上的巨星才熠熠闪耀。失去了这个背景,一切归于苍白。苏字的横势开张正是应和了八分的两翼飞动之势,唐代之后,恐怕也只有苏轼还能对此有些内在的体悟吧!我们把苏字和《乙瑛》、《史晨》、《张景》等汉碑放在一起,慢慢品味那宽博、绵厚、沉着、开张的韵味,你会体会到它们内在神理上的一致性。金根如能在这些汉隶上稍下些功夫,不但对理解学习苏字有莫大好处,对日后脱出苏字,超越苏字也是条方便之路。不知金根以为然否?
金根书法的平和静穆,表现出一种淡化技巧的意味,用笔时见含混,不能保持清晰的一致性,以致造成作品质量的不稳定性。而苏字的笔法其实是非常精到清晰的,尤其是《杜甫桤木诗》、《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几帖,如杜甫夔州后诗, “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终篇浑漫与”。金根宜在这些帖上多下些功夫。
苏字的平和同时也容易导致节奏上的单一,使得作品单调乏味。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跌宕变化、大开大合,也是“小王”的一种路数,涉猎一下,用于创作中,可救节奏沉闷之弊端。
师兄萌若说金根不像是现代人而更像是生活在宋代,仿佛藏在《清明上河图》某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几乎难以觅到他的身影。我感觉他工作之时,则出入在《清明上河图》的大街小巷、瓦栏酒肆之中,浑然一宋代之芸芸众生;而当他沉浸在自己灵魂的园地里,他就是《千里江山图》那书斋中的学子,超然物外,观苏轼泛舟于赤壁之上,赏明月徘徊于斗牛之间,看庭前花自开落,清风徐来,南窗啸傲,研磨挥毫,一派天机,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张传旭(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
清贫儒雅书华章
秦金根其人其书——剑舞
2014年5月下旬,北京恭王府,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级美术学在读博士联袂举办的书画展盛大进行,展厅内一幅幅书画作品彰显了这批年轻博士书画家们对中西传统文化的感悟、继承与弘扬。秦金根的书法作品也是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书如其人,让我们走近秦金根,并品读其人其书。
秦金根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1997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从欧阳中石、刘守安、王世征诸先生,攻读书法艺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又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师从任平先生。现供职于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任《书画世界》副主编。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直第一届青联委员 、第二届青联常委 ,安徽省教育委员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网艺术委员会委员,淮北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恩海书画院院长。书法艺术作品参加多次全国和省级展览,发表专业论文、书画评论70余篇,出版专著6部,雅昌艺术网等有其个人官方网站。
成功的背后一定是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秦金根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从营养不良的童年就开始做农活,打牛草、捡拾柴火和插秧等样样在行。但他说,那时虽清苦,而金黄的油菜花和稻谷环绕的湖面却也带给其童年无尽的田园之乐。
当秦金根进入高中求学时, 人生第一次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书,购回的就是一本全国钢笔字大赛作品集。他喜欢漂亮的字,或许是基因中早就沉淀着的吧。虽然当时条件艰苦,功课之外,他每天都要对着这本作品集描摹,从此便与“书法”有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秦金根进入大学学习时,他充分利用图书馆,用盛夏挥汗如雨插秧、割稻干农活的“吃苦耐劳”啃读古代书论著作,虽然似懂非懂,但对书法的认识却更加深刻。大学毕业后,在农村中学亦教亦农的时光,他都将夜晚付于书法练习。他在其第一本书法集《书驿·秦金根书法自选册》中回忆这段时光时写道:“一天的教学和农活之后,在早早进入黑暗和梦乡的乡村里,只有我练字的电灯亮着,昏暗的灯光中透着坚持、沉迷和安详。”
秦金根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显然受到封闭农村环境的限制,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下决心去考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有人说他心比天高,但他坚信付出必有回报。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三年苦读苦练的日子换来了秦金根作为1997年度唯一的研究生,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录取。
秦金根跨进首都师范大学的校门后,才发现他的书法之路已经偏离正道很远了,因为没有恰当的指导,他的书法染上了很多习气。在首师大读书时,欧阳中石先生要求学生临100部名帖,希望他们多读书法史,丰富并熟练地掌握书法技法,了解书法文化的博大。秦金根遵循教导,如饥似渴地投入书法练习和书法理论的学习中,将原来的习气全部扔掉,使自己脱胎换骨。老师们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学社会上的有些人,学问肤浅却喜欢自吹自擂,用很不成熟的书画作品当作获取财富的敲门砖,而应甘于清贫,心静如水地做学问,今后才能有大作为。承载着老师们的教诲,秦金根开始重新认识书法,慢慢离开荆棘重生的小径,摸索着走向大道、正道。这是三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最大的收获。
毕业后的秦金根是幸运的,作为一名编辑,他的工作都与书画有关,这使得他编学相长。编辑安徽省中小学生写字教材,充满了责任感;编辑书画专业杂志《书画世界》,传播和弘扬着传统书画艺术精神;编辑书画图书,尽力展现学习书画的路径。他以工作即学习的心态面对,将编辑工作繁忙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同时,作为出版人,他也看到了辉煌华丽下面的虚浮,这让他警醒,于是时时提醒热闹背后更需沉潜。
去 年,他又以罕见的毅力,边工作边复习,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的博士。在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中,他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征程。他出版著作数部,书法艺术水平也得到了章汝奭、谢云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高度肯定,在社会上已经算小有成就,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反而觉得需要进一步充电,这样的谦逊的学人本性真让人感佩。相信他在三年博士的修学后,将会登上更高的学术平台。
笔者与秦金根同乡,相识相交八载,不仅被他坦诚待人、甘守清贫、心静如水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被他坚持牢记师训、苦心钻研、追求卓越的艺术之路所叹服。按照老师们的要求,他遍临百家。每见金根所临,都能逼肖,又能力透纸背,真令我羡慕不已。而待到功力渐深之时,秦金根近几年却放弃了出入百家、旁通诸体的宏伟理想,转而专攻行书,究心于苏轼。他的书法近苏,更多是气息上的暗合,并不深究一笔一画都要像苏。正像他的师兄杜梦若所说的那样:“秦金根性分近苏,潇散、闲旷、通明、平易,他又通过苏字才得以回家,重新成为‘宋人’的。”
秦金根也曾在米芾、黄庭坚的书法上也下过功夫,尤其是米芾。但是他并不单独地写苏、黄、米,而试图将他们融合,并揉进自己的理解和个性。他以苏为主,形成“米面苏里”的特征。近两年来,他又努力上溯汉晋唐,希望能将“宋人”的书法内涵写得更加丰富。他学唐代的李邕,重在其雄博强壮之力;学习晋代的王献之,希望能破拘谨的个性和结构;学汉碑中的《麃孝禹碑》,以强其沉厚之气。他又在颜真卿、陆游的书法研究上下功夫,分别就颜真卿的楷书、行书,陆游的草书专题深入爬梳,都有独到的学术分析和见解。
这几年,秦金根在文言写作、诗词欣赏、中国画研究等姊妹艺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法并不单纯是写笔画、结构,因此就不仅仅是技术活,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文字、文学、历史、哲学诸方面的美学思想。所以,书法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作者要加强人文等方面的修养,也就是“字外功”,才能形成醇厚的书卷气息。这正是秦金根书法追求的方向。他现 在的书法,如果跟当代流行书风相比,也许少了一些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其沉静闲雅的气息却怕是要直逼古人的。他用文言写作,写散文,写书画评论,都能有简古之气,非常难得。
秦金根的人品也都为人称道。首先是工作敬业,实实在在干事,十多年的美术编辑工作,为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他所主编的《书画世界》,强调对传统的研究和继承,重视学术性,在书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所责编的《梅兰芳藏名家书法集》、《瑞应永乐——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中国国家博物馆20世纪美术名家系列丛书》等精品画册,莫不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也都是近几年来出版界难得一见的好书。基于他的工作成绩,他被聘为安徽出版集团专家委员会最年轻的专家。秦金根也非常重视奉献社会,他多次参加宋庆龄基金会等组织的面向留守儿童、老人,西部贫困儿童等慈善书画捐赠活动 ;他还多次深入部队,为基层官兵举办书法普及知识讲座 、春节撰写赠送对联,表达了一位艺术家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
说说学者书法家秦金根氏
最 近这一年,秦金根先生为我编辑了两本书: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系列丛书——谢云书画艺术》、西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此中,他写作了洋洋八千言的评论文章《香生少年八十书》,评论我的捐赠国家博物馆68幅作品;《瑰丽奇逸 意深韵雅——评谢云老鸟虫篆书法》、《书法万岁——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跋》,并为《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所收入的我的书法作品作了艺术解读,我在秦金根先生主编的《书画世界》发表的对我的书面访谈中,述说了我的感谢。我说:“特别记一记责编秦金根先生,你的审视的目光也遗存在这本《谢云书画艺术》里,一篇《香生少年八十书》的评论填补了那捐献国家博物馆68幅书法作品的评论空白,摄入我的字迹的音符里,你是责任评论家了。你的人生哲学的寻思剖释艺术,张扬智慧的眼睛,将艺术归于真情、道情,一种前瞻性的评述,韵致墨趣的意境的审美,细腻而深入。评论学术的见解,认识深刻通透,让我在阅读时总是觉得一股潜在的力量推动我走下去,你的评论昭示我心路的回旋,像大河的奔流不忘创造制造漩涡那样,寻觅笔彩纷呈的诱惑。一位好编辑、年青大编辑和一位耄耋书人携手抒写相逢一瞬间笔的记忆。《香生少年八十书》如同书法旋律,节奏的回旋,思想着,爱着,诉说评论家的美丽风采。是的,书法人太需要评论家的美评论了。”
秦金根先生为我的第二本书《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的编辑也用了很大的力气,书中的论述专文、跋文并各章解读,得到了为这册书作序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先生,并西苑出版社社长王吉胜先生的称许有加,这对我当然是很大的鼓舞并称慰之。秦金根先生的艺术图书编辑能力、修养、张力是以他学术修养的高度而产生的华章的昭示。我深深地感佩他,我们的相遇是美好的。
而此,让我很具兴趣地去了解他的书法创作及其他的学术成果,读到了他的书法作品集《书驿》及学术著作《中国书法家全集——郑板桥》。郑板桥的诗、书、画是我学书和金农并重的两家,我自然十分感兴趣金根先生对郑板桥的述说,他的研究极好。在学术修养更深的体认下,秦金根先生的书法艺术追求和寻觅,出入在大学问家的书道门下,我称善他的坐标和方位走入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苏子的“静日绵绵玉生香”的书路光景里去。
大学问修养和对人生如岩石般坚强的勇气在苏轼的笔底呼吸着。丰腴朴厚,潇洒闲旷,通明平易。秦金根先生在学术人生上求解苏子文道笔性,“东坡文论强调积累而出之自然,非仅才情灵性也。我喜东坡字,亦喜其文、诗、词,更喜其人,所以经常抄写东坡语录。”其笔法取苏笔格调幽雅,浑穆圆融,平淡朴素,姿态和缓静穆,已经从性情中去求取笔格。金根的友人张传旭赞赏其这样学苏:“性情使然也”。金根走向了东坡,既是学术道,也是学他人道,沉潜下去,下笔绵厚,心灵的沟通,从容自在,平易自度,其实就是“对于与书法‘现代性’完全相悖的,平易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执着”(杜萌若《“宋人”秦金根》),这评论实在深到高妙、大教之道。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读书求道,从文入书,损即是益,无为出之自然之美。金根从苏轼老人的仁义礼智法等外物知识的求取,清风明月,为道日损,情欲减少了,书益增强了。在书学上,“再上溯晋唐,于钟繇、‘二王’、颜真卿、杨凝式等着力,意法晋唐,取古高远矣,当为前进之方向。”——金根自语,吾亦寄之。
谢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顾问
宋人”秦金根
我和金根都早已过了玩捉迷藏的年龄。可是,不知怎的,每当我闲来展阅《清明上河图》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古怪的幻象,仿佛金根就藏在这图中的某一个隐蔽的角落,我在迷宫般的街巷间穿梭,耐心而专注地找寻他,不知不觉,迷失了……
我不熟悉宋人的都市,那是属于金根的,他游走于那里的每一条街巷,就像鱼在水中戏,从容而快乐。于是,我唤他“宋人”秦金根。
十几年前,我与金根同在首师大书法所(现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求学,当时所里欧阳中石先生倡导的“博采”与“打通”的思路深入人心,在这种风气之下,锁定某一朝代书风者当然就显得偏狭了,那会儿的金根也还是“通人”秦金根而不是“宋人”秦金根。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金根用功最深的经典是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他和我们多数同学路数相仿,“博采”、“打通”的同时明确最高价值指向所在——魏晋“二王”。金根写《圣教》对笔法字形变化的追摹异常细心而朴实,但是不从容,也不快乐,他痛苦万分地对我说,王羲之对他而言过于深奥了,技法也太高妙了,吃不消。金根在汉魏碑铭方面涉猎甚广,有几种北魏墓志尤其仿得精到,可他仍是痛苦万分地对我说,写不出“高古”来。唐人的经典他也学过很多,作为上追魏晋的阶梯,他的自我认知还是一贯的痛苦万分,写不出“庄严”来。现 在回想起来,求学时期的“通人”秦金根对自己极度的苛刻实际上是他艺术禀赋中一大优长的体现——异常敏锐的方向感。他的方向不在秦汉、魏晋、隋唐,不在“高古”或“庄严”,因此,在他处于逆水行舟状态的时候,便不从容,也不快乐。只有面对着一个伟大的宋人苏轼的时候,当“通人”秦金根凝结成了“宋人”秦金根,他方才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感,那种苏轼所谓“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从容和快乐。即便魏晋相对于宋代的确显示出更高价值,即便汉人和唐人分别具有宋人所缺失的“高古”和“庄严”,金根还是注定要成为“宋人”,最伟大的宋人苏轼的“平易”是天命必然分有于他的财富。
1998年,大约在冬季,我有幸见证了金根与苏轼的邂逅。那时,金根临摹的苏子技法上疏失颇多,远不及他写《圣教》和北魏墓志来的精到。但是,那超出了单纯技法层面的气息和光晕映托出了金根“平易”的幸福感,那是一种回家的感觉,金根写出了苏字中最迷人的松弛厚味,这对于现代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想像的事情。
不过,终于找到回家的幸福感的金根却又面临着新的苦恼,在与最伟大的宋人苏轼邂逅之前,他已经熟识了最奇异的宋人米芾,他无法做到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那样,邂逅了朱丽叶,就全然忘却了旧日的心上人罗瑟琳。
“通人”时代的金根已仿得一手好米字,但他当时对“米字”之为“宋字”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在我看来,他学米不过是出自学《圣教》吃不消后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或者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略动机,米字吸引他的是行书技巧的极端多样性和完备性,而且意思毕竟同《圣教》相比浅显许多,以之作为上攀魏晋“二王”的阶梯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正是金根的绝顶聪明处,学米而意不在米。但有趣的是,也正是由于他彼时对于米字关注的多在笔法字形,故而尽管熟识,却未结缘,注定要成为“宋人”的金根在与苏轼邂逅之前是不懂作为“宋字”的米字的。
金根性分近苏,潇散、闲旷、通明、平易,他又是通过苏字才得以回家,重新成为“宋人”的。可他毕业工作后的最初五六年偏偏以学米为主,金根无疑是最爱东坡的,但暂时离开最爱去与当年熟识却未结缘的老米尝试深度心灵沟通,这又是他的绝顶聪明处。这期间金根写的米字可谓“米面苏里”,捕捉住了米字“如一佳士”的风神所在,而有意地对其八面出锋的炫目技法加以简化提纯,使其自然地向自己的最爱流动,直至通汇。宋人思想学术神契于魏晋玄学,以清通简要为尚,王弼“得意忘象”之旨,“宋人”秦金根约略得之。
大约2005年左右,金根终于全方位地重新贴近自己最爱的苏字,尤其再现了苏字总最醉人也最为人所诟病的“偃笔”技法的魔力所在——意态懒洋洋的,肥胖臃肿处容或有之,拖泥带水处容或有之,只是一切都不经意,不着力,绵厚地披拂而过,悠悠的余味。“偃笔”的精髓在于抹去一切发力的痕迹,把硬质的、清刚的,力量的质料熔化成粘稠的浆液,匀匀地几乎无起伏地滚动,力量的元素实际上仍然俱在,只不过,它们被相当自然地随意地隐蔽起来了,那是比所谓“君子藏器”更加脱略机心的从容而悠闲的力量的隐藏,宋人“平易”之美的极则也正在于此。金根的为人和审美风格恰恰是极不喜欢“着力”的,对剧烈冲击或爆发的“金戈铁马”式的美甚至有些本能地逃避,即便在他的“通人”阶段,我也从未见过他临摹过《龙门二十品》或《麻姑仙坛记》之类力感凸现的经典。在这个讲求视觉震撼的“展厅文化”时代,金根的“化力”作风实在显得过于另类了,他对于“偃笔”的执着,其实就是对于与“现代性”完全相悖的“平易”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执著。
在这“平易”的基础上,金根把米字多样性的结体与节奏等“奇异”元素散落其间,试图觅到调和苏、米的最佳效果,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这种调合还未臻浑融无间之境,尖新的巧思匠心还是稍多了些,反倒与他不甚留意的黄山谷的用意颇多相契处。
现 在的“宋人”秦金根是从容的,快乐的,却也不是全无痛苦,可巧应了那句流行语——痛并快乐着。
杜萌若(黑龙江大学教授、书法博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20:5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