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
青甘边界祁连山支脉
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因历史上有两个积石山,为区分,人们常称此山为“小积石山”。是甘肃省临夏州境西界中南段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一系列山峰及其东侧山峰的总称。全长50公里,总面积320平方公里。是黄河支流清水河大夏河中游一系列支流的分水岭,是甘青两省之间的分界线,也是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标志性山脉。 此积石山,一般认为是《禹贡》所记载的“导河积石”的积石山,即大禹是从循化县黄河峡谷的积石关开始治理黄河水患的。
名称由来
“积石”一词由来已久。《尚书·禹贡》中有“浮于积石”、“导河积石”之说。后来被司马迁引入《史记·夏本纪》中。《史记·集解》说:“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史记·索隐》中又说:积石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积石峡谷自古是兰州黄河谷地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隘。历代封建王朝曾在峡口筑积石关屯兵驻守,明河州卫所辖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关就是积石关,此地号称“积石锁钥”。
由于古代对西部地理认知的缺乏,对于《尚书·禹贡》的记载“积石山”,后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海境内有阿尼玛卿山,一种是甘青交界的积石山(为区分,分别称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一般认为史称“积石山”应是小积石山,即:大禹是从循化县黄河峡谷的积石关开始治理黄河水患的。
关于小积石山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女娲在此地用五彩石补天,后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大石山。山上的石头极其精美,随着太阳光的强弱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于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大山,故而人们将此山称为“积石山”。
位置境域
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是甘肃省临夏州境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海拔4636米的达里架山、4218米的雷积山、4123米的五台山、3356米的黑大山及其东侧山峰的总称。南起土门关、马龙沟关滩一带,北至黄河出山口大河乡的关门,是临夏州属临夏县、积石山县西界,全长50公里,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西坡较缓,山脚高;东坡较陡,山脚海拔2600-2750米。山势南高北低,海拔3000-3500米。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支脉山峰
主脉上有:达里架山、4218米的雷积山、4123米的五台山、3356米的黑大山等。
达里加(达里架),位于临夏、夏河、循化3县之间,海拔4636米,是临夏及其附近最高的山峰,故有“临夏珠穆朗玛”之称。达里加山是由断块上升作用形成的,故海拔虽高,但山顶平缓,海拔4000米以上为临夏地区第一级古夷平面。夷平面又在后期冰川作用下,形成许多凹地,后来冰川退却,凹地积水形成湖泊,其中达里加措(海拔4250米,藏语意为高山湖,也称五山池)就是其中之一。
黑大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海拔3356米,设有大墩峡黑大山林场。
五台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吹麻滩镇,海拔4123米,岭下峡口设有五台关。
雷积山(雷帝山,海拔4308.8米),为积石山主峰,山岭长70多公里,南部山地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有5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5%,主要由下三叠统岩石组成,多为灰色,灰黑色,灰绿色砂岩,板岩,含砾灰岩,灰岩及斑状花岗岩。由于岩石多呈灰白色,加上海拔高,植被稀少,又有长年积雪,故历史上将临夏,夏河、康乐一带的山峰统称为白石山。又因山岭岩石裸露,色自如骨,故又有露骨山之称。
积石山支脉有中峡山、祁家山与东延再度隆起的凤林山、斜家山、五女山和牛尾山等。其南线除三岔坪及东延部分晾经山、大荒山外,其它几个分支渐低,形成塬、坪、台。
五女山,海拔2109米,在临夏县莲花乡林场,风景幽雅,古有凤林山之称,《水经注,河水》;“河水又东历风林北,风林,山名也。五峦俱崎。耆谚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日:枹罕原北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元和郡县图志》载:‘‘凤林山在县北三十五里”。这些记载,均说明五女山即为古代之凤林山无疑。
晾经山,位于临夏县掌子沟乡。
北段,其它山峰依次为葱花岭、拉锯山、尕尖山、五台山、拉扎山、青石山、桦林山、石榴山等。
资源概况
生物资源
积石山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海拔3600米以上基岩裸露;3300~3600米为高山灌丛草甸;2700-3300米有云杉、铁杉、桦、栎混交林。野生动物有鹿、麝、猫、石羊。产党参、贝母、蕨菜。
积石山麓一带林牧区植被。分为高山草甸植被、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针阔叶林植被。高山草甸植被分布在海拔3650-4100米,山体多陡峭。气候高寒阴湿,土壤为高山草甸土。建群植物有苔藓.地衣,莎草.蒿草、高山蓼等,下限处零星生长紫丁杜鹃、高山柳等灌木。
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分布在海拔3200-3650米。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以湿、中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阴坡主要植被有灌木高山柳、紫丁杜鹃、金露梅、金背杜鹃、锈线菊、小蘖等。下限还生长有少量冷松、毛柏等针叶树种。丛问有苔藓、苔草等植物。阳山多为草本植物。主要有萎陵菜,莎草、苔草、车前、蒿类、蕨菜和录绒蒿、野当参、山细辛等。
针阔叶林植被分布在积石山海拔2600-3200米的中低山地段。土壤为山地棕壤。西北部阴山林木尚存。针叶树主要有云杉、冷杉。阔叶树主要有光皮桦、红桦、白桦等。灌木有枸子、葱木、金背杜鹃、忍冬、蔷薇等。阴山以草本植物为主,建群种有蓼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豆科等植物和常见的萎陵菜、车前等杂草。零星分布有酸刺、小蘖等灌木。
地表水资源
黄河,从青海省东流绕过积石山北端,进入甘肃省境内,是积石山地区最大的河流。
大夏河,自夏河县,从积石山南端土门关经过,入临夏县。
清水河,又称清水沟、起台沟,黄河右岸一级支流,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发源于循化县境东南隅积石山西麓达里加山的达力加错天池以西约1公里的砾石地,海拔为4155米,自南向北流经循化县境内,从右岸汇入黄河,干流全长50.5公里,流域面积689平方公里,天然落差达2319米,河道平均比降55.4‰。
银川沟,泛指积石山县银川、铺川2乡12个行政村所居的沟谷区,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1.5-3公里。由源出积石山东麓的乩藏沟、居家沟、牧野沟等汇成,北流注入黄河。冬春几近干枯。
柳沟源出积石山东麓余脉袁家山沟谷。上游沟形浅宽,下游岸深坡陡,长约10公里。东北流经斜套、柳沟等村,至关家川注入吹麻滩河。
麻尼寺沟,亦称老鸦关河,系临夏县麻尼寺沟、韩集等村镇所居浅宽沟谷区。沟水源出积石山东麓,由八里寺沟、卧龙沟汇成,长7公里,东流接纳掌子沟,至双城注入大夏河。冬春近枯。
红水沟,又称红水河,上游为营滩大沟,源出积石山支脉三岔坪,长15公里。东流经营滩、红台,穿临夏市注入大夏河。
另有,清水峡河、大河家河、刘集河、吹麻滩河、白藏河等源于小积石山,属内陆季节时令河。
高山湖泊,比如孟达天池,总面积17290公顷,海拔在1780-3356米之间。
五山池,又达里加措,在达里架山腰4310米处。周长485米,水面积1.86公顷(合28亩),水深约10米左右。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池水渗漏池外。
积石山县境内发源于小积石山的河流有五条,即清水峡河、大河家河、吹麻滩河、刘集河、银川河。银JiI河、吹麻滩河、刘集河汇水面积、流量较大。
地下水资源
积石山山地水源涵养区富水性强,基岩裂隙水埋深浅,降水补给充足。全区总面积为170.2平方公里,地下水平均径流模数为7.25升/秒平方公里。按径流模数计算,基岩裂隙水为3891.4万立方米。积石山有许多被人们喜爱的泉水。大河家泉,泉水有碗口粗,清澈甘甜、水质优良,足供300余户,2000多人饮用。五眼泉,位于大河家梅坡村的北面,泉水晶莹清澈,水源旺盛,水质优良。此外,较有名气的泉眼还有四堡子乡周家村的龙头泉,刘集乡的陶家泉,乩藏乡桥头村的范家泉等。
西部积石山麓沿山区,降水量700毫米以上,地下水垂直入渗补给量大,土石长期被淋脱盐。地下水矿化度极低,一般小于0.3克/升。水化学类型为HCOa-Ca++型。
草场资源
积石山东麓有响水坪、黄草坪等水源丰富、牧草茂盛的天然牧场。黄草坪,位于小积石山麓的黄草坪,海拔在2300-2600米之间,为高山草甸,面积约2万亩,地势西高东低,呈东西走向,分布于刘集、石塬、柳沟等乡,一直延伸到斜套村附近,地形以黄土峁为主,地域内有较开阔的滩地,是积石山县主要牧场之一。
西麓循化县,仅道帏乡,有草山面积88万亩(可利用面积为84万亩)。
森林资源
积石山县三个林场:大墩林场、大河家林场、盖新坪林场,都属于积石山东麓林业区。其中:盖新坪,位于积石山县西北部、刘集乡河崖村,处于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天然、次生灌木林长势良好,是典型的深谷地貌,林场总面积约16000多公顷,是该县最大的一片森林。
西麓循化县,仅清水乡孟达林场,就有森林覆盖面积14万余亩,有亚热带、暖温带植物,林中栖息苏门羚、林麝、狍鹿、岩羊、狐狸、雪鸡、马鸡等珍禽异兽。道帏乡全乡林业用地面积15.9万亩,其中森林0.1万亩,人工林0.32万亩,公益林7.5万亩。
地理环境
区域气候
积石山西部地区,地处中纬度偏高位置,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有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和季风气候特征。有冷暧季和干温季之分,四季变化大,春季冷暧多变,干旱风大,在回暧升温中常遇剧烈降温现象;夏季凉爽,降雨较多,雨热同季;秋季较短暂,气温骤降,逐日平均气温下降可达4-7℃;冬季漫长,干旱寒冷。根据循化县气象站1959-2006年气象要素统计,多年平均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达38.2℃,极端最低气温-19.9℃,多年平均冻土深度为70厘米,无霜期约220天;多年平均风速3.2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达39米/秒;全年日照时数在2413.1-2634.9小时,日照百分率58%,年太阳辐射总量139.8-146.3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64.9mm,年内分配不均,一般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2月)的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6.2%、63.5%、19.9%、0.4%。
积石山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4℃以下。小积石山区属温寒湿润区。雨量充沛,光能利用潜力较大,土壤熟化程度高,保肥保土,在全州旱作农业区中占重要地位,亩产较高。主要作物有春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及小日月作物。尤以蚕豆个大品质好。气候季节按气候学划分标准,除大河家,四堡子,银川等局部区域只有十几天的夏季外,其余均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但习惯上按自然季节划分: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地质地貌
积石山,是由变质岩组成的断块中高山,山峰陡峻,峡谷深邃,“V”形,无黄土覆盖,相对高差在2500-4636米之间,4100米以上终年积雪。火成岩组成的剥蚀中山,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成,海拔300-500米,山陡,沟谷呈“V”形,纵坡多陡坡跌水,无黄土覆盖。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侵入岩分布面积较广。积石山地区在加里东早期,中期及燕山期早期各构造旋回均有侵入,其部位多集中于大断裂带附近,多以岩株产出,岩性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岩石呈灰白、灰绿色,块状构造,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由长石、角闪石和石英、黑云母、辉石等组成。
积石山地区,处青海高原东部与陇东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在内外营力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河谷、丘陵、山脉相间的地貌景观。按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可将区域内的地貌划分为侵蚀构造高山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黄土丘陵,山前洪积平原及河谷冲(洪)积带状平原几种基本类型。多为石林山区,没有村落,没有耕地,地势高峻,山峰陡峭,基岩裸露,有成片天然次生灌木林,是典型的深谷地貌,山脚线海拔多在2600米以上,最高峰雷帝山海拔4309米。降水充沛,植被良好,植被覆盖率达90%,适宜于放牧。
相关传说
大禹导河的传说
禹是古代夏后部落的首领,姒姓,后称大禹(伟大的禹)、夏禹、戎禹,因治水功劳伟大,在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许多古代文献中追述记载了大禹导河积石这一彪炳千秋的大事。据《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史记·夏本纪》载“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汉书·沟洫志》载“《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门不入……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至于大伾”。清粱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大禹治水最先从水患最烈的黄河开始,而治理黄河,先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开始。
上古尧帝时期,洪水滔天,神州一片汪洋,禾稼淹没,百姓无家可归。尧帝派鲧带领百姓去治理,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但这儿堵住了,那儿又冲毁了,最终劳民伤财,以失败告终。尧帝便把鲧处死了,并接受舜的建议,命鲧的儿子禹任治水首领,继续带领百姓去治理洪水。禹分析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进行实地考察后再确定治理洪水的办法。他先从洪灾最烈的黄河开始,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巍峨高耸、绵延百余里的积石山所堵,洪水壅聚,一片泽国,若逢雨季或暴雨时漫溢出来,咆哮而下,四处横流,造成九州之内的洪灾。于是他凿开积石山,黄河水从凿开的缺口飞泄而出,顺着开出的河道向东流去。这凿开的缺口就是今天的积石峡。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积石山峡中,留下了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禹王庙等。
经济文化
经济
积石山西麓,循化是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撒拉族总人口的62.9%,占全国撒拉族总人口的85.6%。撒拉族定居于此,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循化县的主体民族。该地区以农牧业为主。素有青海“瓜果之乡”的美誉。背靠青南、甘南两大牧区,全县有天然草场213.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50余万亩,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0年代,蔬菜总量达到6.5万吨,全社会牲畜饲养总量达131万头只以上。作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对于维护和保障青藏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地位。旅游文化资源富集,2017年接待游客223.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2018年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9.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25万元,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2212元和4566元。
积石山东麓,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回、保安、东乡、撒拉、土等十个民族。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为26.36万人中,汉族、回族是主体,另有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是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之一。一万年前在黄河流域、银川河畔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出土陶器表明,五千至七千年前,先民在这里从事农牧业生产。禹贡时为雍州地,“导河积石”始于此。
临夏县,县域内耕地面积36.94亩,林地面积47.06万亩、牧草地面积47.06万亩,有较好的农牧业基础,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9301万元,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3亿元,林业产值0.25亿元,牧业产值3.2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5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44.7元。是临夏州主要的奶牛、生猪和禽蛋生产基地,也是甘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
关隘
积石山在历史上是边关要地,历代王朝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在黄河沿岸、积石山一带的山巅、峡口、高阜扼要,用险制塞、建关设卡、捍卫边疆。
唐天宝元年(742年)设置凤林关。明洪武三年(1370年)御史大夫邓愈统帅诸将攻克洮州、岷州、河州后,由东向西,西而北”设置数十座关隘,作为捍卫边陲、抵御西南游牧民族的屏障。其中县境内有积石关、癿藏关、红崖关、樊家峡关、五台关、崔家峡关、大峡关七个关隘。明代,除积石、癿藏两处隘口称为关以外,其余均叫做”山口’。到了清代,这些山口逐渐被称为“关”。
土门关,位于今马集乡关门村西100米处,为临夏县与甘南州夏河县交界处是兰郎公路通往甘南的要冲之地,关口北侧高地为2893米,南侧为2650米,俯仰角为45度以上,大夏河经此关流入县境,土门关依山坡夯筑关墙,现较完整,墙高约8米,顶宽约3米。明、清和民国初期置守关兵,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积石关,在大河家西约6公里的关门村附近的黄河边上,关址在积石峡东口,东距河州(今临夏市)60公里,西距循化县城4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2度277分,北纬35度487分。关口两侧悬崖近90度,最宽处8-10米,黄河穿关流入县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积石锁钥”之称。明嘉靖《河州志》载:两山如削,河流其中,西临蕃界,险如金城,实系要地。隋置临津关,命刘权镇之,李靖伐吐蕃经积石,宋元立积石州,洪武改为关。“明初设茶马司于关内,洪武间”设官员五十名把守,一年一换“。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裁以塘丁把守。“民国初年把守官兵全部裁撤,积石山县与循化自治县隔关为邻。临夏至循化公路依山傍河,穿峡而过。
凤林关,遗址位于安集乡杨家湾村,唐天宝元年(742年)安乡县更名凤林县时关亦改名为”凤林关“。共和国建立初期,关门遗址犹存,黄河南岸约7米的石壁上刻有“凤林关”三字。字旁有椿眼桩痕,为当年修筑关楼时所凿,河边残存石块磊砌的墙垣,1958年修英雄渠时被毁。风林关自汉唐以来,为河湟古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是河州通西域的必经要道之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唐代崔琳出使吐蕃,唐文成、金城、宏化三公主出嫁吐蕃均经此道,往来商客更是络绎不绝。。安史之乱后,此关成为唐蕃交界。
崔家峡关,遗址位于刘集乡崔家村西侧的崔家峡中,地理座标东经102度437分,北纬35度447分。明洪武年间开设。关口曾设有石栅一道,今无存。有小路出关南与樊家峡关相通,向南翻越五台山,可达青海省循化县北庄乡境,大河家河源于崔家峡,北人黄河。
樊家峡关,明洪武年间设关,称贾喇嘛山口。清代改称樊家峡关。位于刘集乡南12.5公里的樊家峡中。地理座标东经102度467分,北纬35度127分,刘集河出关流经刘集、大河家北入黄河。关口曾设石栅一道,有遗迹可辨,有小路南通五台关,北连崔家峡。关东为荒草坪牧场。西南侧是海拔4100多米的五台山主峰,山势险峻,峭拔苍翠.
五台关,明洪武年问开设,称为火烧岭山口,清代改称五台关。位于吹麻滩镇西南约15公里的五台峡中,地理座标为东经102度467分,北纬35度417分。关口旧设石栅一道,遗迹尚存。有小路顺峡谷直通五台山峰。
大峡关,明洪武年间设关,称西山小路山口,清康熙年问改称大峡口关。位于吹麻滩镇南约12.5公里的大峡口,这里两山如削,峡口处宽约百米,乱石林立,有石栅遗址。有小路沿大峡西去,入青海境。
红崖关,明洪武年间设关,称红崖子山口。位于居集乡西的甘藏沟中,可通往夏河县境和青海起台堡。东距丹凤山村约2.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2度507分,北纬35度387分。关口曾设有石栅一道,暗门一座,今无存。
癿藏关,明洪武年间设,又称小关,位于小关乡小关村1公里的风沟口,是经乌龙沟通往老鸦关的重要通道。地理座标东经102度557分,北纬35度347分。在沟口狭窄处曾设有关墙。
道路
积石山在甘青边界与黄河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集相遇,黄河岸边,设积石关口。远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冲之一。隋大业三年曾设积石镇。唐时是唐蕃古道的重要关口。明洪武五年河州设茶马司后,青海诸部就到积石关互市。
西汉初,为开拓西陲,辟有多条道路,中经南北朝以迄隋唐,其中一条古道过积石关。自袍罕经积石关达循化至浇河,此道在北朝和唐时中原王朝与西北割据政权之间的军事活动及使者往来十分频繁,也是唐蕃重要古道。五为枹罕、洮阳道。是通往四川、西藏古道。从康乐至临潭出石门入四川;又从临潭经青海入拉萨。这条道路,辟于唐代,多使用于宋、元。
清代驿道基本沿用旧干线。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因积石关外山路崎岖难行,撤去银川、长宁两驿站,设河州西南韩家集、盘坡根2驿站。河州至循化驿道从积石关改走达里加措山,较旧驿道长20华里,计200华里。
北往青海的大道,一条从临夏城西经韩家集、麻尼寺沟、卧龙沟、越达里加措山北行至青海循化县城(亦可从积石关溯黄河而上,经孟达至循化县城),此道与枹罕至浇河古道一致。
到21世纪初,土门关有省道兰磨线、兰郎高速通过。达甘南州。积石关有省道清大线通过。到循化县。达里加垭口,有临共高速穿隧而过,省道301盘山而过,至循化县。2014年12月,临夏双城至达里加高速公路奠基。该项目起点接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终点位于甘青省界达里加,接青海省循化至达里加高速公路,路线全长37.26公里。2017年5月初,临夏双城至达里加(甘青界)一级公路试验段开工建设。
文游
积石山东麓,永靖县境内有炳灵寺石窟,关滩沟风景区、黄草坪、积石雄关等历史遗迹或景点。
大墩峡,AAA级景区,地处大河家镇大墩村,由叭口沟山、湾架山和注洼山三大主峰构成,景区内山势高耸、挺拔险俊,峡内群山叠翠,灌木丛生,奇花异草开满山谷,谷底清溪潺潺,流泉飞瀑遍布其间,是休闲、观光、探险的理想之地。
大山庄峡,AAA级景区,地处刘集乡河崖村,是著名的河州关之一,是甘肃三大“花儿”会场盖新坪会场的所在地。峡谷面积约5.2万亩,景区由烧石峡、石缸峡、莫耶峡三个峡谷组成,峡内奇峰怪石遍布,大小瀑布跌落山谷,景区由壮美山峦景观,灵秀溪水及石文化景观,五龙瀑布群景观,森林景观,女娲补天传说、大禹导河传说、飞阳仙姑传说文化景观,樊家峡关景观,大山庄峡传统“花儿”会景观,祈雨“取水”民俗景观等十大景观组成。
石海自然风景名胜区,“石海”位于积石民俗村西南侧,这里自然景色奇特,河滩内磨圆度较好的大小石头遍布。据专家初步考察,是第四纪末期冰川移动形成的冲积扇,在两万多亩的积石民俗村内连片成堆的石头,有若万羊云集,是“天荒地老石不老”的历史见证。石海中的“鲁班石”,体形巨大,造型奇特,其美丽的传说与被水淹没的尕鲁坪鲁坪滩的“天下第一桥”遗址流传的故事相对应。黄草坪位于小积石山麓的黄草坪,海拔在2300米至2600米之间,为高山草甸草原,面积约2万亩,这里沟梁相间,山坡较缓,草场分布广,景色宜人。
盖新坪,位于积石山县西北部、刘集乡河崖村,处于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天然、次生灌木林长势良好,是典型的深谷地貌,林场总面积约16000多公顷,是该县最大的一片森林。每年端午节盖新坪花儿歌会,以保安花儿为主,是与松鸣岩、莲花山齐名的临夏三大花儿会场之一。
吊水峡,是积石山中一条很长的峡谷,地处居集镇强滩村西南。两边山势峻峭,林木繁茂,有诸多山泉汇成清澈的深潭,有一处瀑布称“吊水峡瀑布”,落差约10米,当地人称“滴水岩洞”,是瀑布观光、探险娱乐的好地方。
积石雄关,位于大河家镇关门村,地处巍峨的积石山麓,积石峡东口,南倚巍峨高耸的积石山峭壁,北临浊浪滔滔的黄河深渊,黄河穿关流入县境,地势险要,有“积石锁钥”之称。积石雄关为河州关之首,积石峡内黄河中流,两岸削壁千仞,有大禹开山壁石之痕迹及大禹导河之传说,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要隘、甘青之门户。积石关声名显赫,已成为一处名胜,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关滩沟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临夏县麻尼寺沟乡,距临夏市39公里。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存石窟189个、窟龛184个、雕塑776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石刻4处、石碑1块。
积石山西麓,循化县一侧道帏藏族乡境内,有安岗瀑布、喜饶嘉措大师故居,孟达天池景区。
夕春瀑布,又名安岗瀑布,位于道帏乡政府向北2公里处的深谷中,谷中之水蜿蜒而来,溯其源,两岸连山,重岩叠嶂,怪柏异木,荫天蔽日,遥闻九天落水之巨响,近听草头鸟鸣之细语,峰回处,蓦然一道玉帘自天而降,幽谷奇水——夕春瀑布之壮观尽显眼前,瀑布时急时缓,缓时如细纱又如轻烟漫下,急时排山倒海,气垫逼人,如泻天河之水,宽9米有余,落差达40米。
旦麻古塔,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南道帏乡旦麻村,交通便利,从临平公路到塘洛尕村后过河滩即可达,距县城21公里,距西宁市上161公里,是集旅游观光、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旦麻古塔又名安多天然佛塔,藏语称“安多乔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或道光年间,《安多政教史》记载:这座宝塔位于道帏地方的藏族和撒拉族交界处。
孟达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东部孟达乡。地处自治县积石山北端,黄河积石峡南岸。该山地属当蕊山、五台山区,恰好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陇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势基本呈南北走向。总面积17290公顷,海拔在1780-3356米之间,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是集自然保护区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共有景点60多处。
五山池,又名雾山池、雾山仙池,达里加天池,藏语称达里加措。位于道帏乡南达里加山主峰之地东南。地处达里加山主峰东南侧。冬季冰雪覆盖,夏日云雾缭绕。池呈圆形,周长485米,水面积1.86公顷(合28亩),水深约10米左右。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池水渗漏池外。以独特的高、奇、险、神、绝,闻名遐迩。
喜饶嘉措故居-古雷寺,1999年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评为十星级寺院,位于道帏乡虎头山下,距离循化县城26公里,距西宁179公里。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创建于元代(1336年),是喜饶嘉措大师早年出家学经的地方。喜饶嘉措大师是最为著名的拉然巴,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五个名牌大学教授。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青海省副省长等职。他博学多才,在爱国和平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在宗教事业上是位造诣极深的佛门高僧,毛主席曾夸他是藏胞中有学问的人,是爱国老人。
参考资料
大禹导河积石:揭开一段史前传说的谜团.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兰州).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9 16:20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