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帝,汉语词汇。拼音:chēng dì 释义:改称号为
皇帝;
自称皇帝,成为
最高统治者;
做皇帝。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却说袁术暗有称帝之心,乃回书
推托不还。”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
开国皇帝。
秦庄襄王之子。汉族,生于
赵国首都
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
相邦吕不韦及
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
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
李斯、
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
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
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秦始皇建立的
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1913年初,
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声称“中华立国,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6月,通令恢复学校祀孔。
1914年9月28日, 袁率百官到孔庙祭孔;12月23日到天坛祭天,穿古衣冠,行大拜礼。祀孔祭天是袁复辟帝制的预演。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也支持袁称帝。为了恢复君主国体,袁一手操纵的参政院制定《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由“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各省在军政长官监督下加紧选出“代表”,在当地进行所谓国体投票。1915年12月11日,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名义上书袁“劝进”。12日,袁发布命令,承受帝位。13日,接受百官朝贺,大加封赏。31日,袁下令翌年(1916年)改为“
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1月1日即皇帝位。由于云南、贵州等省发动护国战争,纷纷讨袁,1916年3月22日, 袁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仍称
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