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以单位时间内机体移动的距离为评定指标。在体育运动中,常常是以人体通过固定距离所用时间来表示,如男子100米跑10秒,100米自由泳游50秒等。
影响因素
移动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步长和步频。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动作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和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这两个因素状况的改善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组合是提高移动速度的关键。
训练方法
(1)起动能力练习
起动训练包括起跑练习、负重短距离加速练习和短跑辅助技术练习。
(3)助力速度训练也称超最大速度训练法
助力速度训练法是指利用器材或场地突破已有的速度极限的练习方法。如短跑中的下坡疾速跑,自行车训练中定量转速(超过自行车运动员已有的)的功率自行车训练等等都是打破已有速度极限为目的的训练方法。超最大速度跑可以起到提高步频、收缩肌肉的肌电加强、蹬地反作用力加大、肌肉紧张、度加大、肌肉内储存的弹性能增加、肌肉收缩效率及跑的技术得到改善的作用。 助力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有下坡跑、牵引练习、高速跑步机冲刺练习。
(4)阻力速度练习
为了使加速跑阶段和高速跑阶段的水平速度达到最大限度,阻力训练的目标必须放在加大伸髋肌群的力量上。阻力训练的另一个目标是减小脚每次着地时身体重心下降的幅度。短跑中脚着地阶段,身体重心不应下降过多。下肢各关节伸肌的力量越大,支撑阶段中身体重心下降的幅度越小。下肢关节的弯曲度越小,引起的伸肌伸张反射强烈,从而使每一步后蹬阶段的力量越大。
通过加大跑动的阻力提高下肢力量的速度训练方法。如,上坡跑、拖重物跑(轮胎、降落伞)、沙地跑、水中跑等方法。
(5)速度耐力的练习
无氧代谢在任何练习的开始时都会出现。它为肌体提供快速的能源,直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供能调整的出现。低于6秒的所有快速跑,几乎完全依赖磷酸原供能系统。快速跑超过6-8秒后开始动员糖酵解系统供能。
速度耐力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适合不同项目的竞技需要的耐力。速度耐力训练可以预防运动员在比赛后期、长距离冲刺的后半程及较短比赛间歇的几次重复快速跑情况下速度下降。当中场队员被速度较慢的队员赶上,短跑运动员在后面的10-20米被对手超过,还有篮球运动中抢断上篮的运动员被防守队员把球打掉等情况下,速度耐力的好坏就非常明显了。高水平速度耐力为运动员提供在每一次短距离冲刺时保持充沛的动力。
速度耐力训练包含某一运动冲刺距离、间歇时间两个基本要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应依比赛中的运动情况确定。一个足球、曲棍球的典型的训练计划涉及跑动距离逐渐地从10米增加到50米,重复次数从5次增加到15次,慢跑恢复和休息的间歇时间从20秒降低到5秒。
速度耐力训练一般每周不超过两次,比赛期每周一次。
速度耐力训练的持续时间应该在30秒甚至2-3分钟,速度训练一般在5-10秒。速度耐力训练的间歇时间一般较短,一次练习后没有完全恢复时即应进入下一次练习。
评定
测定移动速度的手段常常用短距离跑。
测试要求:运动员全力加速。
(1)根据不同测试目的选定跑动距离。10米、30米、60米、100米、120米。
(2)在运动员不疲劳、神经兴奋性高的状态下测验。
(3)充分的准备活动。
(4)除了时间参数外,步数、步频和单腿蹬地时间也是重要的评价参数。
移动速度训练注意的问题
(1) 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情况下进行,一般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2) 速度素质训练应避免形成速度障碍。
产生速度障碍的客观原因是,由于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则更大。
产生速度障碍的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负荷过度、恢复不好……等等。出现速度障碍时,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予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