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然
纪录片导演
程然笔名兰若与晚虫,曾担任CCTV《中国人口》栏目编导,现专职编剧、纪录片导演,代表作《莲花次第开放》《一心一意来奉茶》《曼陀罗的舞蹈》《迦陵频伽》
作者简介
程然
笔名:兰若与晚虫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学专业本科
曾担任CCTV《中国人口》栏目编导,现专职编剧、纪录片导演
她曾经梦见了莲花一瓣一瓣地开放
钟声悠远清凉兰若
《莲花次第开放》《一心一意来奉茶》
《曼陀罗的舞蹈》《迦陵频伽》
作品简介
编剧作品
电影《飞来的青衣》
电视系列剧《明天还是结婚吧》《案发现场》等
电视连续剧《不共戴天》《大敦煌3》《男人的承诺》等
贺岁剧《梦想成真》《春天来吧》《爱上朱大海》等
散文集作品
《莲花次第开放》
2006/6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3 台湾八方出版散文集《莲花次第开放》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一心一意来奉茶》
2007/2 当代中国出版社
《曼陀罗的舞蹈》
2007/8 海南出版社
《迦陵频伽》
2010/8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导演作品
纪录片《12个爸爸妈妈》《洪灾之后的人口反思》获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专题节目一等奖,人口新闻一等奖
纪录片《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获人口新闻二等奖
纪录片《张淑琴的星期天》
《宋雅静和她的亲人们》在中央台“新家庭”节目评选中获优秀奖
程然十年
1993年于北京法源寺
1994年于中国美术馆
2004年于苏州西园寺
2005年于安徽九华山
作品导读
《莲花次第开放》
和内心的我对话(代《莲花次第开放》新版自序)
——程然
《莲花次第开放》是我在1996年到2006年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将近十年里的心路历程。很多感受,连亲近的朋友都不曾了解。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人会惊讶。因为我的自语竟然有令他们陌生的一面。
我想,当我的朋友们发布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也一样会有这样的喟叹的。
其实,很多人生的细腻体验,是无法与人当面分享的。
语言太轻了,而文字却能承担重量。
很多话,说出来的时候,价值就被削减了,人们总是在化解着语言带来的深刻,我们不习惯面对内心的话语,面对的时候,会难堪。
而当交流出现空白时,我们也会发现,不是对方不能与你交流。而是你不能自我打开和解放。很多时候,我们躲避的并非他人,而是自己。
也有许多说不出来的滋味和疑问,它们一时遇不到解人来缓释,就只能进入文学的抒写,成为自问自答的范本。
《莲花次第开放》,就是在以上的各种况味独品时诞生的。
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人的十年青春的挣扎,是提问,质疑,寻找,无解,柳暗花明,渐露端倪和身心明亮的过程。就好像一朵莲花,会从最初的含苞待放,到循序渐进地绽放,直至怒放的经历。
在这个经历中,我发现自己在扮演两个角色,这也是我的笔名“兰若与晚虫”的由来。兰若在提问,晚虫试回答;兰若悲观,晚虫乐天;兰若刨根问底,晚虫插科打诨。似乎有些分裂,却也是对立统一。他们两个让我在两极之间学会自觉和平衡,让我既体验极端,也深知中道美妙;让我在放任当中了解规范,在惶惑里找寻到安顿。
这种自发式的角色分配,仿佛本能,令我有了别样体会:世上的人千千万,而细究本来面目,人却不多。
多,是从数量上看,的确众生芸芸,千姿百态;少,是从本质上来观察,人群可以分作“我”和“我的投射”。写字的人会注重观察别人,体验别人的生活,但我们也都了解感同身受的妙不可言。你和他人,在内心的层面上,并无不同,若想了解他人,写好他人,不如先来了解自己,观察自己。神似是内核,貌似是外延。
于是,我逐渐开始面对自己,不再躲闪,不再难为情,去除了对自我的雕饰和美化以后,真实的内心的我开始说话。这样的对话越深入,我就越能观察出自己的思想起伏和变化。我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恐惧、羞怯、认真和弊病。我把它们如实地写下来,象看待旁人一样地静观自己。
当客观、静观和深观变成习惯以后,痛苦被减轻,喜悦感日渐充盈。
这样的揽镜自照,照彻身心的过程,发生在一个人的深谷里,却得到了热切的回应。
这是当初我从不曾想到的。
原本陌生的读者和朋友,给我写来了信,热心地成立了“兰若书友会”,也有许多人在博客上摘抄转载其中的字句,有些人写了非常入心入情的读后感。还有些人以这本书为礼物,送给他们历尽磨难,在疾病或孤单中辗转的亲友。因为读者的自发推荐和口口相传,令这本几乎没有宣传的书,成了06年的畅销书。
这些读者,他们也曾经年轻过,或正在经历年轻,他们和我一样,对人生有困惑,质疑生死,质疑离别,在爱情和理想面前摔打,求索,遭遇挫折,他们心疼着我的痛苦,也在读后感里说出自己的伤痕和创痛,我们不相识,但我们不设防,宛如赤子,心心相印。
这一切让我感恩,也令我明了,我和我的读者,也是一体的,无数佛教先学、哲人、作家启发了我懵懂的生命,我真实地照自己的镜子,以对自己毫不留情的剖析激发出他人的勇敢,令他人以此为镜。无数过往的生命,和未来的生命,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因为互相启发,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两年过去后,这本小书又得到了冰心散文奖的青睐。每一位评委老师我都不认识,但前辈们肯定了这些羞愧的低语,给予了我最热情的鼓励,特别要感谢的是著名作家王宗仁先生,他分享与晚辈的创作心得,令我打开了新的眼界和视角。
一切缘起,都没有预料到意外的结果。它们不为结果而生,只是发自一颗真心的呐喊。
《莲花次第开放》是为心灵写作的书。
在我的心里,散文写作,是内心的需要,它不是谋生手段,远离一切虚假,没有烟火气和谄媚神色,它是心声的投射,是自然的写照,在这样的文字当中,它容不得有半点功利性的目的和寄托。它是热爱文字,热爱自由,热爱真理的人心灵的试金石。
回声、鼓励、期待和厚爱,都是对我的鞭策。
它们也告诉我,去伪存真的路,是走对了。
以后,还需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还记得在丹麦影片《破浪而出》中,女主角贝丝为了平衡生活中的极端体验,她曾经来到教堂,向上帝发问。她仰着脸,虔诚而透明,她向上帝提着自己百思不解的疑问,让我震撼的画面随后发生了,在迟迟等不到答案的时候,贝丝低下头,模仿了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给自己的疑问作出解答。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了这种认识:你是你自己的守护神,唯有自己的觉悟和承担,你才能拨开人生的云雾,获取内心的力量,得到答案。在基督教中,他们称之为,找到你内在的基督。在佛教中,佛陀称此为佛性。
我们每个人在外部世界跋涉得都太久了,内视少有发生。但如果向内看发生了,和内心的我不仅见面,对话也达成了,我们会因此成长。
影片的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对我的写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当你可以自我对话的时候,文字就不仅仅会带来美感,它还带来了对自我和他人的审视、帮助,甚至拯救。
值此《莲花次第开放》新版面世之际,我愿意以此与读者、同行、同修们共勉:
文字的美,内在的美,思想的美,在行文当中缺一不可。而所有的这些美,淬炼于真。
感恩帮助这本书问世的所有师友!
《一心一意来奉茶》
短句如茶——评程然《一心一意来奉茶》
——徐皓峰。
茶境深如海,古人以茶来确立尊严,体认生命。程然是我大学同学,我在大学一度效仿王羲之,整日卧床不起,躺在上下铺的上层,将自己高高悬起。一天,程然来了,她爬到我对面上下铺的上层,悬腿而坐,侃侃而谈,所言竟是禅法和净土法门。令我不得不起身,正襟危坐以面对。
我俩隔空相对,离地三尺,她谈完,利索跳下,关门而去。我想到,也许她觉得我状态不对,出于好心,说禅说净土却是点我。谢了。
禅师多侠气,此同学即是有侠气的人,不拘小节,单刀直入。毕业一晃十年,同学间消息渺茫,我只知她习禅念佛多年,不知品茶亦有多年。她出了本茶书,未翻书,我已知必有异样风光。
随着时代的富足,人们开始讲究起来。当今有嗜好的人越来越多,显得生活很有质量,所谈尽是品种的优劣和私人小窍门,说什么都像是谈菜谱,少见情致。
茶有实处虚处,陆羽的《茶经》谈茶的品类制法,可谓实到极处。而这只是茶文化的起点,后代茶师扩展出茶的广阔虚境。茶不是口味满足,而是普通人体味的禅意。
程然此书名为《一心一意来奉茶》,由实至虚,境界逐渐提高,数十篇短文汇成了一条长河。书止处,便是入海处,不知觉中,读者已被引入广博。
此书分三个步数,先谈她接触茶的机缘,一茶有一机缘,令人感慨缘法美妙,遇茶如遇人。第二步,则是一茶品一人,令我们看到了个人的悲欢;第三步,则高入禅境,品茶谈修行,杯水中见了佛教大藏。
此书,在当代谈典论物的书籍中是少见的,未停滞在物上,而是处处见心。谈茶,便该当如此。
谈茶需有谈茶的文笔,程然描人描物,皆成音韵。仔细看去,其断句折行竟有着节奏,一篇文章在视觉上形成疏密关系,仿佛文字有着呼吸。
程然作文如作曲,重在旋律,长句成波,一波三折。她有连绵的文彩,一层意思上派生出另一层意思,跟踪追击,千里华丽。人写句子,潜移默化地遵循自己气息的长短,看此书时,会觉得自己渐入运动状态,呼吸量突然增大。
程然说话中气十足,这也是她的文风。在这一波千浪中,会有突然的停顿,那是她的短句,一时天地肃然,河水倒流,如“是了”或“嗯,我便听从”,脱离了长文密述,数字独立成行。
这是节奏技巧,也是人生真境界。生活的重大时刻,容不得思量,只有认与不认。这本茶书中有着残酷青春物语,有着上辈人的历史迷幻,沉甸甸的,这些事当前,容不得饮茶的悠闲。
但人们那时还是喝茶了,一杯杯茶喝下去,也就从此活下来了。
文才华丽的人,却用廉洁的短句,只有主语谓语,不要前缀后缀,此时心境,容不得形容词。吝啬字词的句子,有大痛苦缩在里面。
此书是由轻巧灵动,逐渐深邃的。第一辑十四篇,总名为“白泥赤印走风尘”,一个女子,有着“大丈夫坐不更名立不改姓”的硬朗,也是她的调皮。这一辑,闪现着程然的灵气,如一个民国文人,津津有味地谈论典故,把庸常生活变为传奇,当你沉浸在她知识的魅力中时,却发现她谈的是知识之外的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另类心态。
这一章节,程然向我们展现了茶的方方面面,经历了茶社、茶人、茶具、茶品和茶典,当我们兴致勃勃时,她却偷着笑了,似乎在说:“喂,老兄,是可以活得不一样一点吧?”
第二辑名为“一个人的思念”,忽然庄重起来,谈家人谈好友,这些她生死与共的人。
人和茶的关系,不同于任何事物,总是相对单纯,正如程然所言,因为饮茶是与自己的相逢。
通过茶看人,能看得真切,这是程然的慧眼。
我们也通过一杯茶,结识了这些各具特色的人。他们的种种人生窘境,也许永远不能解决,但毕竟有茶相伴。程然饮茶品的是人世,感同身受,描绘了当代人的心境,令我们观人如观己,体会到自身的细腻。
此辑短句尤多,最复杂的情绪隐在简明的字汇下,短句如茶,是需要品的。
第三辑名为“琴瑟琵琶,妙指而发”
此章是程然的华彩段落,见了她多年的佛学修养,因茶谈禅了。茶,从来是刀剑利器。
茶叶锐如刀锋,削去是非好歹,令人找不到去处和归路。
沏茶,便入了人生的绝境,饮茶,是绝处逢生。你不能自己活过来,他就任你死。小小茶杯,可以斩人头颅。
其中有她的佛门经历,慈悲的和尚,犀利的禅语。她剖开禅门茶的神秘,令我们目睹了她的求索,原来杯中茶,竟其深如海。
此书的最后一段话为“在遵循了扎实、严酷的方法之后,耍大刀的庖丁、高冲低斟的茶人、知音的琴师、不动笔的画家、百步穿杨的弓箭手、乃至无所不在的佛陀,他们写就了同一部茶经,那才是无法无天、无垢无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三昧化境!”
一部谈茶的书,竟可如此壮丽。
品茶读书,可见程然的刀光。
《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是一只鸟的名字,梵文为Kalavinka。因其声音美妙,婉转动听,所以又叫做美音鸟。《慧苑音义》里说:「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正法念经》中描述说:「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所及音,唯除如来言声。」
《佛说阿弥陀经》里提到过它:「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花……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具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妙法莲华经》卷6里也有它:「山川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
是谁说,末法时代的众生耳根目根聪利,若以言语文字喋喋宣教,反倒不如运用音声佛事来接引芸芸。
我倒不想去考证了。
迦陵频伽是佛教里能唱最动听音声的神鸟,在印度人心目中,它更是乐神和音乐的祖师。在敦煌壁画里,有它的样貌。它是人鸟合一,保持了鸟的特征——有翼,鸟腿。一手托莲花,一手持佛珠状物,装饰在佛龛、背屏和佛台上。它们表法,意为“法音宣流”,以其美妙的音声来供养佛,是佛的护法神。
我没有见到过这样的鸟。
但我听到过法音宣流。
它们有的面貌就是梵音佛乐,有着或低沉或高亢的声线,直指人心,令我初闻就会惊呆。而有的,礼赞的并非佛陀,它们被冠以“New Age”或者“纯音乐”等等名号,它们传诵悠远宁静,咏叹内心悸动,令我觉得那来自灵魂的歌唱,冲破了名目的藩篱,一样起到了让我们安顿,让我们恍然,让我们震颤的作用。
所以,我虽然没有见过迦陵频伽,但我每每听到相似面孔的讴歌时,我就仿佛看见了那神鸟。
我和蕃茄小屋的缘分甚深,蒙小屋主编不弃,约我写关于灵魂音乐的文章,从这个新年开始。
那么我愿意,把我听到的神鸟带来的歌唱,一一与你分享。
《曼陀罗的舞蹈》
<曼陀罗的舞蹈>自序
——程然
喉与舌战斗,情与火缠绵。如果能启程,能在启程后不掉队,那得有怎样的毅力和决断之心啊。而我只是凡夫,在生命的历程里疑问,困顿,退思和向往。
这是更加羞愧的内心。
因为那隐藏的诗句和从来不曾实现的爱。
而我要写下这些文字,为自己和她们作证。
我们的呼喊与细语,我们的安宁和恐惧,我们的告解和救赎,就发生在书写的当下。我写的人物不具体,不特指,但不模糊,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当然,也可以付之一笑。设若过了百年,这人世间已经没了我们的任何存在过的踪迹,我们曾经苦苦追求的,为之魂牵梦萦的都应验了一切有为之法,皆如光露泡影,那么,哪怕有一个挣扎的泅渡者拾荒般地与这些心灵邂逅,我的羞愧,就得到了拯救。
十月份就要来临了,在这个月份里,有我的生日。我的朋友都知道,自从幼年时期生日会上经历了厄运后,我再不过生日。十月,也有父亲的生日。要是在老家,该过个大寿了。而我们都不提。是迷信吧,或是忌讳?应该都是。但如果你郑重其事地对待这一天,而这一天却都肆虐而来,你还能不汲取教训么?父亲平生很少过生日。有两次,让他刻骨铭心。一次,妹妹死。一次,我昏厥住院。他劳作终日,和母亲在包饺子。然后人仰马翻地去面对命运。这阴影成了我们全家的秘密。我们不可以象很多平常人一样,享受他们认为平常的幸福,对于我们家来说,唯有小心翼翼,不张狂放浪,才能躲过噩梦般的命运。
是的。我们都是胆小鬼。我们被各自的父母抛在这个人世后,对生命敬畏,对死亡恐惧,不敢挥霍情感,不能奢侈度日,我们如履薄冰、悄无声息地在这人间行走,怕被什么人认出来,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又仿佛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到了年根能尝到一点点蜂蜜,每个人抿一点,就满足,就惊喜、就更加地不敢声张。
我曾经在《历史上的今天》查过自己的生日。那一天,没有任何值得记录的人或事。别的日子,或前或后,都满满当当一大篇。而这一日,却出奇地空白。后来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这一天,西方人说,是曼佗罗花盛开的日子。在希腊神话当中,她表示不可预知的爱与死亡。魅惑、果实有毒,香味却奇异,并不好闻。因为通灵,所以在西方的宗教当中很被重视。也入药,说中国的神医华佗给人开刀时,制的麻醉剂里,有她。但用药过度,就象吸毒。会死的。
啊。是了。这是刀尖上的蜂蜜。香甜,却蕴涵危险。
若分寸把握得当,那么是救命的良药;若过度,则性命攸关。
这仿佛影射了人生的很多事情。万事得到圆满,正因心无执着;而那因地、方法和用量都出了问题的,忧患自会涌现。
然后看到另一个说法——
在佛教中,曼佗罗却是这样地令人欢喜。我若附会地妄想,那么,我们这些人间行走的孩子们,应该都曾在那了彻世事的觉者座前停留过吧。否则,为什么在无数的经历里,除了身体的成长外,这颗心还这样地需要智慧的引导?
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我们家的人不能过生日?
她想了好久,说,因为老天要尤其提醒我们这几个人,不要过于重视跟你自己相关的那一天。每一天都是好日子,都要快乐,光明,感恩。因为我们执着得厉害,分别得厉害,所以尤其需要来敲打。
哪一天生的并不重要。若天干地支的计数人为地差了一天,那么你的生命之花也会是曼佗罗。生日、姓名、籍贯,乃至等等,为了交流方便,它们被赋予假名,假名,只是人为命名,并非真相啊。我看这朵曼佗罗花,却是为了表法的。那是我们泅渡时的船。到了彼岸,这个船,乃至假名,统统要粉碎在虚空里。
所以,我要写了。这就开始。如果你不在岸上,那么,请来做我的同伴。
让我们一起划过寒冷的冰河,看见灯,看见温暖。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知法如电影.当当图书.2024-12-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0:24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