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婷,女,汉族,1977年8月3日出生,播音主持。曾主持《科技之光》、《
家住武汉》等电视栏目。
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双方都是兴致勃勃,一方特别想听下去,另一方讲得才津津有味;若是听的人敷衍,不感兴趣,那么说的人很可能也会因扫兴而失去说下去的愿望。当然,如果我们坐在演播室里,面对着的是空洞的
摄像机镜头,与并不明确也不再眼前的观众进行交流,在看似“自言自语”的形式下,我们该怎样把所要播讲的内容,既让自己播得“津津有味”,又让屏幕前的观众看的“兴致勃勃”呢。在这里,笔者想从播讲者以及受众的心理角度,结合工作实际和切身感受做些浅显的探讨。
播音主持创作的依据是作品。
播音员、主持人的再创造劳动,最终是体现于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上。它把文字这种视觉形态转化为声音这种听觉形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播讲者正确的思想运动状态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提供了内心依据。这种正确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是随节目和稿件内容发展而变化的,同时又是以宣传目的为制约的。备稿时心不在焉不行,漫不经心也不行,在读作品时首先得有心绪,一看便看进去,“被吸引住”,投入到稿件规定的情境中,其他的杂念与焦虑都抛之脑后。当你对稿件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在职业责任感的驱使下产生了强烈的播讲愿望时,这种热情,情感全部会在播讲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
情感是播音创作的动力源泉,一个好的
播音员主持人得有颗易感的心灵。如果
播音员主持人情感世界贫乏冷漠,就没有办法播出振奋人心的消息,唤起受众的真挚情感。
对于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
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走出屏幕去,走进生活中”,不失为培养情感的一种好方法。对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现场报道,是在《千禧婴儿诞生记》里。那是1999年最后一天的深夜,在征得了产妇本人,家属以及医生的同意后,我和另外两名同事获准进入产房等待千禧宝宝的诞生。由于这位母亲是位高龄产妇,身体状况也不算太好,我们只能站在墙角,看着紧张忙碌的医护人员,默默地为产妇祝福,揪着的心始终悬在半空。婴儿出生的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的人都屏气凝神,现场静极了。大家在等什么。随着“哇”的一声嘹亮稚嫩的啼哭,产房里沸腾了,疲惫得睁不开眼的母亲,高高向婴儿伸出了手臂……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眼泪却不知何时已经涌了出来。偷偷擦擦眼泪,镇定下来,还得第一时间兴奋地告诉江城观众——千禧宝宝母子平安。虽然,眼角还是潮湿的。未曾目睹过新生命诞生的我,对那种刹那间的喜悦,还记忆犹新,并从内心感激我能有这样一次机会。
夺眶而出激动的泪花,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但若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不加以控制,则过犹不及,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来,往往只感动了自己,却很难用言语打动别人,失去了有声语言的作用。在这方面,越是成熟的
播音员主持人,越是在驾驭情感的细微处彰显功夫。例如
齐越老师生前在上海电台播录《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植棉劳模吴吉昌》时,因为吴吉昌和齐越在
文化大革命中有太多的相似遭遇,
齐越是哭着播完这一长篇通讯的。在场的人员都说播得好,可是
齐越却要求休息后重录,他认为刚刚播过的一遍情感控制得不够,哭出来了,感情太露,不理想,坚持重录。第二遍播录,
齐越依然是激情满怀,感情跌宕起伏。这一次他噙着泪,没有让自己哭出来。他的播音讲究动真情,又讲究“度”。适度就好,否则,情感再激动也不足取。由此可见情感对播音主持创作有着调节性,不足了要焕发,过了要收敛。靠着情感这条纽带,我们的
播音员主持人在“目”中无人的情况下,务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播音创作和受众接受是个反馈的循环系统,传者尊重受众是宣传的宗旨,也是宣传自身的内在要求,离开了受众,宣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受众在宣传中所处的地位,首先是被动的。他们几乎不能干涉新闻单位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但是受众在宣传中又是主动的,节目不好,他们就关掉电视机,不听不看,从这个角度看,受众又是主动与被动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传者的主观愿望,而置受众的要求于不顾。
1997年8月浙广播音专业毕业分配到武汉电视台新闻部,武汉市青联委员,一级
播音员。作为我台重要时政新闻的
播音员,该同志始终认真对待每一次播音,从备稿、化妆到播出一丝不苟。新闻播音主持庄重大气,亲切自然,节奏明快,基本功扎实,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同时由她主持的《科技之光》、《家住武汉》等栏目,其清新、平易、富有生活气息的主持风格则较好地实现了从
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体现了主持风格的多样化。多篇播音主持作品及论文获湖北省播音与主持奖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