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顺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
程顺和(1939年9月2日—2024年4月10日),江苏溧阳人,汉族,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素有“南方麦王”之称;曾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杂粮产业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人物生平
1939年9月2日,程顺和出生于江苏溧阳五荡湾村;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学校过寄宿生活,逐渐学会自己洗衣、缝补、烧茶、煮饭等独立生活能力;13岁在溧阳县中学上初中;16岁考上江苏省溧阳中学读高中。
1958年,程顺和考入原南京农学院,选择了遗传选种专业,从南农“农学83班”转入“遗选82班”。
1962年,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被分配到泰兴县种子站,在县稻麦良种繁育场从事稻麦良种繁育和小麦育种工作。
1962至1966年,在泰兴稻麦良种场从事小麦育种和稻麦良种繁育工作。
1966至1972年,调入扬州农校任教。
1972年,调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
1973、1974年间,主要负责扬州地区区试和辐射育种工作。
1978年,到南京参加省协作攻关会议前就与陈道元先生商定不拿品系参加区试。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2024年4月10日20时20分,程顺和同志因病在扬州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近五十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扬麦10、11、12、21等抗白粉病系列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实现了“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扬麦13适应了中国小麦品质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是中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促使长江下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扬麦16填补了生产上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成熟早的大面积小麦品种的空白,实现了迟播早熟高产,保障了稻麦周年增产,连续八年被列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截至2019年11月,程顺和参与育成扬麦3、4号,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号等二十多个小麦品种。
截至2015年11月,程顺和参与育成扬麦3号、扬麦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号、扬麦9号、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扬麦13号、扬麦14号、扬麦15号、扬麦16号、扬麦17号等。其中扬麦3号、扬麦4号、扬麦5号以及扬麦158号分别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58号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生育后期温暖湿润生态区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1993—1997年秋播已累计推广种植8514.9万亩,增产粮食33.03亿公斤,创经济效益53.26亿元。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及覆盖率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第五、第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运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结合,将一系列抗白粉病新基因转入大面积品种,育成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已经成为长江下游主栽品种,累计面积4200万亩。
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程顺和主持的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分别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程顺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中国南方小麦》、第二主编《小麦赤霉病研究》。
人才培养
程先生对学生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贯严格要求,他总说:我们科研人员首先要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我们的工作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是为中国粮食安全服务,现在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都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截,我们应该做出更好的成绩。
荣誉表彰
程顺和曾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王丹萍科学奖,大北农科技奖,刘永龄科技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农业科技功臣。
1997年,被江苏省政府记一等功。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
2012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4年,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等。
2019年,当选九三学社“九三楷模”。
2022年,荣获首届种业科学家奖(小麦领域)。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程顺和的童年是在“动荡”、“清贫”中度过的。1939年程先生出生于江苏溧阳五荡湾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那正是日寇侵华、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两岁时,他就被舅舅放在稻箩里挑着到处逃难,五岁时,父亲又因病去世。幸运的是,程先生有一个聪慧、坚强、善良的母亲,她靠给人家洗衣、缝衣或铺个小摊子抚养他和两岁的弟弟,一家人经常一日三餐不周全,用盐巴当菜下饭。虽然日子过得含辛茹苦,但是母亲经常给他们讲述孟母三迁、凿壁偷光、周处斩蛟等故事和一些伟人的事迹,并常常教育他“人应该从小立大志,刻苦努力,长大才能做大事”。
小学五年级时,程顺和就过上寄宿生活,学会洗衣、缝补、烧茶、煮饭等独立生活技能;上了初中,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思想观念很快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他积极锻炼身体,参与各项体育文娱活动。夏天游泳、冬春爬山、热爱打篮球、排球,喜欢箫、笛、二胡等乐器。跑步和做操一直陪伴着他,迄今大学同学都说:记得在南农读书时,程顺和总带着班上的同学做早操,每天象机器人似的在操场上跑步。
程顺和曾说,尽管现在工作繁忙,他还是利用每天早晨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做一会经自己不断改良过的广播体操,2008年冬他还参加了单位组织的男子3000米长跑比赛。他总是能把手头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常年随身穿着一件拥有12个口袋的宝贝背心,每个口袋里都分门别类地放着一些重要物品----临时记录笔、纸、橡皮,常用证件、人名录,备用手机电池……,急用时总是能便捷应对。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习惯,给程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人物评价
程顺和院士被誉为“南方麦王”,是中国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扬州日报》评)
他是麦田里“土生土长”的农业专家,五十年耕耘小麦育种事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优质良种;他是地方科研院所走出的院士,半辈子踏实科研,服务社会,保障粮食安全和科技兴农富民是他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育种兴农,农业安邦。程顺和在麦田里埋头苦干了50年,用智慧和心血,浇灌出大江南北麦浪滚滚,丰收遍野。他从麦田里走来,饱含着九三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用心用劲用情地在农业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行...(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评)
参考资料
程顺和.中国工程院.
程顺和院士简介.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5 16:4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