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性原是
统计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控制理论的研究中流行起来,用以表征控制系统对特性或参数扰动的不敏感性。稳健性给经济管理、金融决策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展现了工程领域是如何对模型误设、决策的稳健性等基本的定性叙述进行定量刻画的;它同时也告诉自动化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系统的可检测性等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决策规则。这种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实质性交融,是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定义
稳健性一词第一次出现在Box (1953)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检验了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指出
方差对偏离正态性的检验是不稳健的,均值的检验是稳健的。同时Box指出:研究稳健性标准是最重要的。术语“稳健性”并没有被官方正式的质量团体定义,但却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在文献中,许多研究者早已讨论了这一问题,每个人都针对自己的领域提出了定义,在同一个领域内也可能变化。有几个稳健性的传统定义:
(1)对实验条件微小的改变的抵抗能力,仅在实验室操作者或设备之间转换时可能发生;
(2)一个分析过程的稳健性是对参数中的变异转换时可能发生;
(3)一个分析过程的稳健性是对参数中的变异保持不受影响的能力的一种测量,并指出在正常应用条件下其可靠性即稳健性评价了一个方法抵抗在正常应用条件下变化的能力;
(4)一个过程的稳健性是指过程生产出具有一致性的良好产品的能力,在不可控的制造条件下对改变具有最小效应;
(5)一个方法的稳健性是在实验条件下对给出小的有意的变异所观察到的效应的水平,因而,稳健性应该视为在分析程序中所应用的实验优化的一个特性;
(6)在多元情况下,稳健性被视为模型的预测能力对外部因子(环境、设备以及抽样条件的变异)变化的敏感性;
(7)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品所具有的稳定性;
(8)稳健性是在所研究的优化域附近响应曲面上的信息特征;
(9)稳健性的概念是模型在小的扰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10)Box从统计上给出了稳健的含义:即使过程在所基于的假设违背的条件下,仍能给出好的结果;统计分析的稳健性指的是优化设计对不符合规格的模型的敏感性,将稳健性作为对
离群值估计的敏感性度量,因而稳健性出现在统计中提高了对离群值估计的抵抗能力;模型的稳健性指的是对统计假设(线性、正态、独立)不符合的非敏感性。
稳健性原则
概述
稳健性原则是
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和已发布的具体
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稳健性原则又称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帐。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
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
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会计的
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情况和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加以确认的
会计信息。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
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但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外因即由于
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在
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
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也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
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
资产不断发生变化。另一个原因为内因,即指由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在
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因自身业务水平或
职业道德素质的限制,而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不断的发生变化。总之,会计的不确定性所直接针对的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会计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
“不确定性这一普遍约束因素已经成为稳健主义这个
传统会计概念的依据,如一般所述,
稳健主义概念不是会计上的一种假设,也不是一种约束因素,但在运用上,它却作为展示那些可能不怎么可靠和相关的数据的一种约束因素。”稳健性原则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反应。会计是经济、技术与人结合的产物,会计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存在着风险人们就自然会采取措施,寻找一种稳健的方法来回避风险,保护自己。会计工作中的稳健性原则就是人们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例如,面对会计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财产托管人,
审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减轻
审计责任,以及避免或减轻投资风险和进行正确合理的
决策不同目的,他们要求
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采取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考察的是评价方法和指标解释能力的强壮性,也就是当改变某些参数时,评价方法和指标是否仍然对评价结果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稳定的解释。通俗些,就是改变某个特定的参数,进行重复的实验,来观察实证结果是否随着参数设定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果改变
参数设定以后,结果发现符号和显著性发生了改变,说明不是稳健性的,需要寻找问题的所在。
一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情况选择稳健性检验:
1. 从数据出发,根据不同的标准调整分类,检验结果是否依然显著;
2. 从变量出发,从其他的变量替换,如:公司size可以用total assets衡量,也可以用total sales衡量;
3. 从计量方法出发,可以用OLS, FIX EFFECT, GMM等来回归,看结果是否依然
robust。
稳健性设计
稳健性设计最早的研究始于二战后的日本,
田口玄一博士于1950年至1958年期间,创立的
三次设计法( Three Stage Design) 奠定了稳健性设计的理论基础。所以,许多学者也把稳健性设计方法称为田口方法。国外对
稳健设计的研究最多的是日本和美国,国内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1992年的《三次设计》在中国的出版。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日本推广Taguchi方法以来,
稳健设计受到了各发达工业国家的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与Taguchi思想相结合的研究与生产应用活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Taguchi方法不完全一致的新的稳健设计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优化和CAD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稳健设计方法。目前有关稳健设计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经验或半经验设计为基础,如田口(Taguchi)方法、
响应面法、双响应面法、广义线性模型法等,属传统的稳健设计方法。第二类以工程模型为基础与优化技术相结合,主要有容差多面体法、容差
模型法、
随机模型法、灵敏度法、基于
成本-质量模型的混合
稳健设计等,称为工程稳健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