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及糯稻O.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um.的茎叶。稻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糯稻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具有宽中,下气,消食,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噎膈,反胃,食滞,腹痛,泄泻,消渴,黄疸,喉痹,痔疮,烫火伤。
入药部位
茎叶。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脾、肺经。
功效
宽中,下气,消食,解毒。
主治
用于噎膈,反胃,食滞,腹痛,泄泻,消渴,黄疸,喉痹,痔疮,烫火伤。
相关配伍
1、治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一碗,隔绢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摘玄方》)
2、治翻胃:用旱禾槁烧灰淋汁,带温服之令吐,盖胃中有虫,灰能杀之。(《普济方》)
3、治食牛肉伤食,胸中嘈杂,呕吐恶心,胸口胀满微痛,不思饮食,面皮黄瘦,腹饥,倒饱,食后哽食,膨胀:稻草五钱,砂糖一钱。水煎服。
4、治小儿饮食伤脾,久泻不止:糯谷草三钱,煎服。久泻,加真淮药二钱。(3-4方出自《滇南本草》)
5、治渴:糯稻杆取中一尺烧灰,淋汁饮,或不烧便煎服亦妙。(《世医得效方》)
6、治传染性肝炎:糯稻草、蒲公英各90g。水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7、治喉痹:用稻草烧烟,如做墨法,取细烟,酸醋调,吹入鼻中,如咽得,用芦筒送下喉,少顷,打滚吐出涎。(《普济方》)
8、治伤寒毒气攻手足虚肿,及疼痛欲脱:稻穗烧灰淋汁渍。(《圣惠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0-150g;或烧灰淋汁澄清。外用:适量,煎水浸洗。
采集加工
收获稻谷时,收集脱粒的稻秆,晒干。
形态特征
稻:又名稌、嘉蔬、秔。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m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糯稻:一年生草本,高1m左右。秆直立,圆柱状。叶鞘与节间等长,下部者长过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狭长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叶片扁平披针形,长25-60cm,宽5-15mm,幼时具明显叶耳。圆锥花序疏松,颖片常粗糙;小穗长圆形,通常带褐紫色;退化外稃锥刺状,能育外稃具5脉,被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雄蕊6;花柱2,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粒饱满,稍圆,色较白,煮熟后粘性较大。花、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稻: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糯稻:我国南部和中部各地均有栽培。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主黄病身作金色,煮汁浸之。”
2、《本草图经》:“治马坠补损。”
3、《滇南本草》:“宽中,宽肠胃,下气,温中止泻,消牛、马肉积,宿食,消小儿乳食结滞,肚腹疼痛。草节,走周身经络,治痰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