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地图是上海市环保局2015年6月3日发布的年度《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中出炉的。这组特殊的地图不仅能帮助市民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也通过特殊的方式提示公众如何保护环境。据悉,“空气地图”今后将定期向社会发布。
2015年6月3日,上海市环保局发布的年度《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四张“空气地图”,分别用红橙黄绿蓝的色谱,对应着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
据上海市环保局介绍,这组“空气地图”数据,来自一个新建成的、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网。这张网由50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站组成,每个站点都配备了价值数百万元的设备。目前,上海是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密度最高的城市,这保证了“空气地图”的“高分辨率”。
据介绍,这张网直到2014年6月基本建成,因此,四张“空气地图”中的“PM2.5地图”的时间轴只覆盖了去年的后七个月。市环保局表示,根据经验,即使能导入去年前五个月的数据,也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从四张“空气地图”分布总体上看,污染物浓度呈“西高东低”特征,崇明三岛和浦东临港滴水湖附近基本上是上海最干净的地区——那里工厂和机动车较少,更重要的是,它们最靠近大海,是清新海风的最大受益者。
但四张地图仍不尽相同,特别是最高浓度区域的分布相差较大。在“PM2.5地图”中,全市最高浓度出现在接壤江浙的淀山湖周边地区。但“PM10地图”中,该区域却有一个“污染洼地”,最高值位于闵行北部,毗邻青浦、嘉定的区域。实际上,这个三区交界处也是上海
二氧化氮浓度最高的地方。至于
二氧化硫,由于全市各地都显著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以说处处是“净土”。
上海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称,不同污染物的分布与其性质相关。PM2.5与污染物的跨区输送与二次反应高度相关——淀山湖靠近内陆,最易受外省影响,同时,中心城区的污染物在西移途中,也可能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转化成PM2.5,最终在淀山湖区域聚集。与之对应的是,PM10主要来自本地排放、扬尘等,跨区输送效应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淀山湖东岸为何既是PM2.5峰值区,同时又是PM10的低谷区。至于二氧化氮,其浓度与企业、锅炉、机动车等活动高度相关,反映在地图上,高峰值区域都是工业区和交通繁忙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