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黏度,又称空气动力黏度,旧称黏性系数。表征空气黏性的一个
物理量。是分子
自由层碰撞抵制剪切变形的能力。
粘性是真实流体的一个重要输运性质,定义为流体在经受切向(剪切)力时发生形变以反抗外加剪切力的能力,这种反抗能力只在运动流体相邻流层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才表现出来。为了理解这一概念,我们用一个能突出表现空气粘性的实例来说明。如图1-1所示,将一个无限薄的平板放置在风洞中,板面平行于气流方向,图中给出了用风速仪测量的平板附近沿法线方向上的气流速度分布。可以看出,在板面上气流速度为零,越向外速度越大,且直到离开板面一定距离δ处,速度才与来流速度没有显著差别。平板附近的这种速度分布正是空气的粘性造成的,粘性使平板上的流体层完全贴附在静止的板面上,这种与板面完全没有相对速度的情况称为无滑移条件(no-slip condition)。稍外的一层空气受到气体层与气体层之间的摩擦作用,被板面上的那层静止空气所牵制,其速度也是下降到了接近于零,但由于它已离开板面一个极小的距离,速度比零要稍大些。粘性的牵制作用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向外传递,因此,离开板面越远,气流速度越大。从速度的梯度变化来说,越靠近平板板面,速度梯度越大,随着离开板面距离的增加速度梯度逐渐减小。
从
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可以认为粘性是由于具有不同速度的相邻流体层之间的分子交换而产生的动量迁移的结果,是
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动量输运。
该定义式指出了动力黏性系数的物理意义:当流体的运动速度梯度为1时,层间单位面积上的黏性摩擦力:就是动力粘性系数。因为它包含了动力学单位,所以也被成为动力粘性系数。动力粘性系数是流体的一种属性,表征流体粘性的大小。动力粘性系数的大小与流体的种类和温度关系密切。流体种类不同则粘性不同;同一种流体的粘性随温度的不同也有很人的差别一般地,液体的粘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气体的粘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工程计算中经常要涉及到黏性的概念,流体的粘性大小一般用黏性系数来衡量。黏性系数通常有动力黏性系数和运动黏性系数之分,无论从概念上和意义上两者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不同流体之间粘性的大小进行比较时,只能使用动力粘性系数的数值,不应当因为两者都称为“粘性系数”而任意选用,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的结论在一些文章甚至教科书中有时会见到将两者混淆、随意引用进行流体进行粘性大小比较的情况。
在
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 ,因为包含了运动学单位,所以被称为运动粘性系数运动粘性系数只能用来比较同一种流体在不同温度下粘性的相对大小,它不代表粘性的绝对值,更不能用它进行不同种类流体间粘性大小的比较,尤其是对密度相差较大的不同流体,否则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