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空间中的艺术,通常认为
雕塑的空间性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两类,实空间指雕塑形体之间的距离,是内涵的载体。虚空间指形体之外的空透部分,体现雕塑
影象的关系。虚实空间相生,形成了雕塑,然虚实空间仅仅只是构成了形体,唯有意念空间才真正赋予形体以灵性与智慧。
意念空间的特性表述。意念空间是雕塑空间外的“
空间”,即观者、雕塑作品及雕塑创作者三者的意念碰撞,形成三位一体的组合。具备一定思维导向的雕塑家创作出作品,此作品所承载的内涵, 通过艺术展示与传达,使观者产生了相应的意念,思维、内涵、意念三者在无限的时空中重新合成,构成了一个贯穿的意念空间。意念空间的形成,归咎于雕塑作品的内涵引发,得意于观者的精神共鸣,源于雕塑创作者的思维走向。当然,意念空间也具有漂浮性、多意性、模糊性和被创造性。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对于同一雕塑,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创造相应的意念空间,只不过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而已。
中国古代雕塑素来注重和发挥意念空间的作用。雕形塑意、缘物抒情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之真谛,中国古代雕塑家从不奴从自然形态,往往以本质代视觉直观现象,用哲理性认识客观世界,强调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展开思维的翅膀。他们极其注重将艺术的感性融于理性,借修养、意匠形式去诗化雕塑艺术精神, 产生凝情成意,触物成趣、重意取神,寄情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意象造型,把雕塑的意念空间推向有意中的“无意”,平淡中的“回味”。以西汉霍去病墓的石雕艺术为例,为了颂扬霍去病的生前业绩,古代雕塑家没有局限于霍去病本人的形象,而是塑造一些似乎与之毫不相关的动物形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坚硬的顽石、团块的结构、敦厚的造型、拙劲的线刻、高度的和谐、震撼的力量,这不就是霍去病气概的体现吗?!古代雕塑家灵智地沟通了动物与人物、材料与主题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马踏匈奴》这一作品,与其说是塑造马,不如说是借马喻人、托物言志。古代名不见经传的雕塑家籍助于自然万物的外表之形,塑造内心的祈愿,强调作品对自然造物延伸的深层内涵,形成了“塑形脱形,意在塑外”的造型原则。也正如此,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充满着传达景物精神气拓展韵,唤起人类情感共鸣,“离形得意、缘物抒情”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