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短体线虫
垫刃亚目垫刃总科生物
穿刺短体线虫是垫刃亚目垫刃总科生物。
形态特征
测量数据
据Sher & Allen (1953)
雌虫:L=343~811μm;a=19~32;b=5.3~7.9;c=15~24;V=75~84;spear=15~17μm;exp=74~101μm。
正模(雌虫): L=530μm;a=26;b=5.8;c=16;V=81。
雄虫:L=305~574μm;a=23~34;b=5.4~7.3;c=16~22;T=36~58;spear=13~16μm;spicules=14~17μm;引带=3.9~4.2μm;exp=66~79μm。
据段玉玺(1994)
雌虫(n=20):L=430~475μm;W=17.5~20μm ;a=23~27;b=6.1~7.2;bˊ=4~5.3;c=20~23.1;cˊ=1.8~2;唇高2.8μm ;唇宽8.6μm;spear=15μm;DGO=2.5μm;AM=42.5~45μm;ex=65~80μm;V=75~84;PUS=21~28μm;Tail=17.5~23μm;尾纹15~27条;phas=9~12μm;口针基球高2.2μm;口针基球宽3.8~4.2μm。
雄虫(n=1):L=420μm;W=15μm ;a=28;b=9.6;bˊ=4.2;c=24;cˊ=1.8;唇高2.8μm ;唇宽8.6μm;spear=12.5μm;DGO=2.5μm;AM=46.8μm;ex=75μm;spi=15;G=3.5~4.0μm;Tail=17.5μm;phas=9.5μm;口针基球高2.2μm;口针基球宽4.2μm。
形态描述
雌虫:虫体温和热杀死后呈直形。表皮纹纤细,体中部表皮环纹宽1.2μm,侧区具4条侧线,外部2条侧线为锯齿状,外部的两条侧带在虫体后部区域被横纹折断,中部侧带有的地方有不规则的横纹,侧线不延至尾端,截止于尾的中部。唇区较高,稍分离,有3条唇环,唇区前部平。头架发达,向体后延伸至第二条体环的中部。口针发达,口针基球为宽圆形。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球2.5μm,中食道球近圆形,宽度约为该处虫体直径的1/2。食道腺从腹面覆盖肠的前端,长度为30~40μm。排泄孔位于食道与肠交界处的后方或同一水平线上,半月体紧挨在排泄孔的前方。前生单卵巢,卵母细胞单行排列,受精囊中等大小,宽度约占该处虫体宽度的2/3,圆形,内部有精子。阴道直而短,长约为阴门处体宽的1/4。后阴子宫囊未分化,较短,长约为阴门处虫体直径的1~1.5倍。尾锥形,尾端圆无纹,尾端表皮略有加厚,尾腹面有15~27条体环,侧尾腹孔位于尾的中后部。
雄虫:常见,体长略短于雌虫,形态与雌虫相似。侧区4条侧线一直延伸至交合伞处。交合刺纤细,长约15μm;引带简单,长为3.5~4.0μm;交合伞较大,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侧尾腺孔位于尾的中部。
生活习性
生物学特性
穿刺根腐线虫(P.penetrans)是一种小的不分节的圆形可迁移的内寄生线虫,通常寄生于根内,但可在根和土壤中自由移动。卵常产在植物组织内或土壤中。以二龄幼虫孵出,经过一次蜕皮后成为三龄,再蜕一次就成四龄。四龄幼虫再蜕皮就成为可进行繁殖的成虫。幼虫、成虫都取食根表皮的细胞并在皮内寄生。可侵染土豆根、匍匐茎、维管束。在种植期内可见到各龄虫态,但四龄幼虫和成虫是主要的越冬虫态。在缓慢脱水的土壤中线虫可存活,北方的种群还可耐寒。随着季节的变化,P.penetrans虫口数量也在不断变化。
根结线虫取食根表皮细胞,细胞被取食杀死后,幼根也会死亡。由于这种线虫在根与土壤之间的来回迁移,为细菌、真菌的进一步侵染提供了可能。
已知有好几种线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作用。例如黄萎轮枝菌(Muller,1974)。木霉属的种抑制P.pentrans(Miller和Anagnostakis,1977)。在缓慢脱水的土壤中,P.penetrans可以在不利的、无水的条件下生存超过2年(Townshend,1984)。在苜蓿上,发现P.penetrans能抑制Ditylenchus dipsaci(Vrain,1978)。
致病机理
上述马铃薯早衰复合病就是由两种病原引起,即土传真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植物病原线虫P.penetrans。 V.dahilae是一种子囊菌,可引起很多植物维管束萎焉,包括土豆、玫瑰、草莓、菊花及棉花等。是一种单循环病害,病原每年只有一个繁殖循环,这在由土传真菌引起的病害中是很典型的。马铃薯早衰复合病病害循环与马铃薯在生长季节内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相对应。V.dahliae休眠孢子是这种病害的初侵染源。休眠孢子在感病寄主根部萌发,并侵入根外表皮的细胞,或者由于P.penetrans在根部的迁移而侵入寄主。P.penetrans是内寄生可迁移性线虫,在各个龄期均可自由地在根内外移动。菌丝在细胞内和细胞间扩散,最后到达木质部,在这里分生孢子形成并随着汁液在植株体内传输,植株由此而被系统侵染,马铃薯早衰复合病症状最终形成。植株死亡后,菌丝可长满整个坏死组织,如果组织腐烂,则可形成无侵染活性的菌核进入土壤休眠,这样可使土豆减产20%。第二年如果继续种植马铃薯,此病害便会再度发生并且加重。
在一些寄主如核桃上,线虫可在比较大的根内大量繁殖,并形成大的坏死根结。如果在受侵染的土壤中以种子进行种植,通常植株不会发育到正常大小,而且长势都不好。
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还有土壤的湿度、气候条件及种植品种的抗性。
寄主
350余种植物、主要是果树、苹果、樱桃、烟草、甘薯、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梨树Pyrus sp.、核桃
分布
国外:在所有的温带地区的国家;国内:辽宁省海城市、山东省高唐县。
传播途径
此病害可由种子和块茎传播。
检疫方法:
检验方法
受检材料:凡是来自疫区植物材料的根系和土壤均为受检材料。
采样:采集受检植物材料10株的根系及根际土壤500ml。
线虫的分离
因短体线虫为根系内寄生迁徙性线虫,既要分离土壤里的游离线虫,又要分离根内的线虫。分离土壤里的线虫,采用淘洗—过筛—离心法。分离根系内线虫,采用淘洗—过筛—浅盘法,或淘洗—过筛—贝曼漏斗法。洗净的根系或从40号筛目收集的根系材料,剪成1cm以下的根段,放进漏斗或浅盘,连续几日收集线虫。
种群分布
国外:在所有的温带地区的国家;国内:辽宁省海城市、山东省高唐县
危害症状
穿刺根腐线虫取食块茎在其上形成丘状物,最后形成黑色印记。所表现死亡。被侵染的植物长势衰弱,叶片萎黄,数量减少,顶端分枝的生长被抑制,作物常量下降。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可以包括从土壤熏蒸到合理的耕作循环制度,但是由于P.penetrans寄主范围广泛,所以轮作比较困难。其中种植抗性品种和播种前使用杀线虫剂是最有效的。
编号: S00018
学名: Pratylenchus penetrans (Cobb,1917) Chitwood & Oteifa,1952
中文名: 穿刺短体(根腐)线虫
异名: Tylenchus gulosus Kuhn,1890; Fischer,1894
Tylenchus penetrans Cobb,1917
Tylenchus pratensis in Steiner,1927; Bovien,1927; Steiner,1932
Tylenchus (Chitinotylenchus) penetrans in Rahm.1928,1929
Anguillulina pratensis in Goodey,1932&1933W.Schneider, 1939
Pratylenchus pratensis in Filipjev & Schuurmans Stekhoven,1941 Goodey,1951
Pratylenchus penetrans in Sher & Allen,1953 Tylenchus pratensis de Man,1981;1984
英文俗名: Cobbs meadow nematode;Cobbs root lesion nematode
检疫分类: 三类检疫性线虫
科学分类: 属于垫刃目(Tylenchida)、垫刃亚目(Tylenchina)、垫刃总科(Tylenchoidea orley,1880)、短体科(Pratylenchidae)、短体亚科(Pratylenchuinae)、短体属(Pratylenchus)。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21:1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