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桥位于广西桂林市七星区漓江路跨小东江处,因位于穿山附近而得名。旧桥始建于1972年,于1975年交付使用。因桥址地质复杂,导致原有病害迅速加重,于2009年3月9日爆破拆除,旧桥从建成到拆除共运行了近35年。新桥于2008年12月6日破土动工,2009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
基本介绍
穿山桥横跨
小东江,位于
广西桂林市市内中南部,
漓江桥东侧,连接
漓江路东西两段,同
雉山桥、
漓江桥、
上海路一起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直道贯穿市区东西。
雏形
一般认为穿山桥的雏形是明代的成顺桥,有3孔、石拱筑就而成,不过年久失修。穿山桥在1960年为石墩木面桥。
始建
1971年至1972年,由
桂林市解放桥工程指挥部设计、桂林市市政工程处施工,建成双曲拱、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公路桥,桥长66米,宽18米,跨径56米,荷载汽—13级。同雉山桥、漓江桥、上海路组成了中南部重要的交通路道,连接了桂林市高新区和市区东部。在桥南的不远处即是穿山南路通往相距很近的
穿山公园和中共桂林城工委旧址。后因设计上计算不当,发生桥台位移、下沉,又于1974年秋增加修建了小墩用来加固,1975年3月交付使用。穿山桥旧桥从建成到拆除共运行了近35年,期间经历多次整修加固,同时因为穿山桥桥址地质复杂,导致原有病害迅速加重。经专家多次会诊,市政府研究决定,重新调整穿山桥施工方案,提前爆破拆除旧桥。
重建
随着我市人口和各种车辆保有量迅速增长,穿山桥桥面上出现的交通拥堵现象已经成为我市市区最重要的交通瓶颈之一。为改善市区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市政府把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列入2009年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
穿山桥重建工程于2008年12月6日动工。整个工程由主桥、
匝道、引道和下穿通道4个部分组成,其中,主桥设计为三跨连续梁桥,主桥长113.16米,宽46米,双向6车道;匝道长404米,宽22米;引道长263米,宽度由18米至50米不等;穿山路在桥梁西端下穿而过,下穿通道长396米,宽30米;桥梁东端下穿人行道长156米,宽5米。桥上道路等级为城市Ⅱ级主干道,工程总投资约1.1亿元。
2009年3月9日下午3时36分,随着一声巨响,穿山桥旧桥被成功爆破拆除,为桂林服务了近35年的穿山桥旧桥完成了使命。此次爆破根据穿山桥的结构特点,小东江水深、流速和周围环境状况,制定了科学的爆破方案和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为确保爆破成功,施工人员在桥拱的各部位设置了998个炮眼,单炮眼填药量仅为50至60克,炸药总量控制在51公斤左右,爆破飞石安全控制距离在30米内。同时采用毫秒微差导爆管雷管起爆线路的方式,每段起爆延时50毫秒,以减少爆破震动。时任市长
李志刚、副市长
刘明昱出席了爆破拆除仪式。
2009年12月30日上午10时30分,在8门礼炮响过之后,背景墙如两扇大门般向两侧缓缓打开,穿山新桥全貌立即呈现在市民面前。新穿山桥简洁的柱状桥墩和柔和的曲线梁,附以石材装饰和整体暖色调的饰面,古朴中透露着现代气息,与小东江、
穿山、塔山等景色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时任桂林市市长
李志刚宣布拆除重建的桂林市穿山桥新桥正式竣工通车并为通车剪彩,至此,桂林上海路至漓江路全线贯通,卡在
象山区和
七星区之间的“瓶颈”被彻底打通。搭载着市民代表和穿山桥建设者的数辆观礼车首先通过穿山桥,接着,早就等在桥两头的各种车辆依次通过。
意义
副市长周卫在通车仪式上致辞。他说,备受关注的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经过建设者12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正式通车了。这是我市实施“三桥十路”工程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疏解提升老城而实施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也是落实市人大加强城市道路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议案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工程的建成通车,对于改善桂林市东区与中心区、临桂新区的交通联系,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向西发展,都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工期紧、任务重,建设者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克服了地质情况异常复杂、不确定因素多、施工工艺和工序繁多、征地拆迁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创造了桂林市区建桥史上100米以上的大桥仅用12个月建成通车的最短纪录。
穿山社区居民宋薇有幸作为市民代表在通车仪式上发表感言。她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的穿山桥不仅陈旧破损,而且桥面狭窄,交通拥堵严重,市民出行非常不便,重建后的穿山桥桥面宽,景色美,行走方便。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她为自己能在这座美丽的城市生活和工作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
现场的市民群众为穿山桥顺利通车欢呼雀跃,他们在通车仪式上共同见证了这期盼已久的场景,并纷纷用手机、相机拍下这难忘的一刻。桥梁建设者们也在现场列队庆贺,为自己的辛勤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