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肛拟角蟾,学名是Ophryophryne pachyprocta,为
锄足蟾科拟角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头小而高;吻短,吻端平切呈盾状,前突;吻棱明显;颊面内斜;鼓膜大;上颌和犁骨均无齿;舌呈梨状,后端无缺刻。后肢较长,胫跗关节前伸达眼或眼后;无趾缘膜,内蹠突桔红色。雄蟾体长28—30mm,雌蟾体长25—26mm。栖于海拔900—1000m
热带季雨林的灌木丛中。蝌蚪体小细长,口位于吻前端,唇呈漏斗状,无唇齿和角质颌。该种目前仅见于我国的云南。
雄蟾体长28~30 mm,雌蟾体长25~26 mm。头小而高,头长略小于头宽或几乎相等; 吻部短而高、呈盾形,吻端远超出下唇,吻棱明显,口很小,瞳孔横椭圆形,上眼睑有一个细长的肉质突,鼓膜大; 有耳柱骨,上颌无齿,亦无犁骨齿。两眼间多有一个 “▽” 形肤棱; 体背面肤棱变异大,呈“Y” 或 “H” 形; 肛门上方有一个 “∞” 形突起; 股、胫部有 2~4条横肤棱; 体腹面光滑,腋腺小呈白色,位于胸侧,股后腺明显。前肢较细,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 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或眼,左右跟部相遇,趾间无蹼或略显蹼迹,趾侧无缘膜。背面灰色或灰褐色,两眼间多有褐黑色三角形斑,体侧有4~6个黑色斑点; 四肢具2~4条棕黑色横纹; 内、外掌突部位橘红色; 指、趾末端淡红色; 头体腹面浅灰色,腹后部有黑斑点,股部腹面有灰色云斑。雄性肛部上方明显向后突起,第一、二指具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第38期蝌蚪体全长45 mm,头体长13 mm,尾长33 mm左右; 口位于吻前端,呈菱形漏斗状; 头体背面无斑,尾肌发达,尾鳍较低平,尾末端钝尖。
该蟾生活于海拔900 m左右的
常绿阔叶林边缘,林内还有竹类和灌丛。11月中旬夜晚,该蟾多在小流溪两侧 5~30 m之间的丛林下,多蹲于灌木或草丛叶片上发出 “唧儿、唧儿” 的鸣声,每次平均由7(1~12)个短声组成,每1~3分钟鸣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