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战斗
1948年发生于徐州的战争
窑湾战斗是1948年11月8日开始,是直接与黄百韬兵团作战的主体性战斗。窑湾战斗的对象是黄百韬兵团的63军。直接针对黄百韬兵团63军的作战是一个完整的追击、拦截、围歼的过程。华野聂风智9纵在堰头(当时隶属窑湾镇)的追击战和华野胡炳云11纵在窑湾运河西岸的战斗是窑湾战斗的组成部分。
窑湾战斗的背景
国民党1948年11月5日徐州军事会议后,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立即部署所属的驻防在新安镇(今新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25军、63军、64军、100军和驻防在海州的44军向徐州集结。
1948年11月6日晚戌时(19点至21点),按照粟裕代司令的命令,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依预定战役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从四面八方挺进淮海战场,围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华野第1、6、9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主力以及特种兵纵队5个连负责攻击新安镇之敌;华野第2、12纵队和中野第11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五个连攻击阿湖(今新沂市下辖的一个镇)之敌;华野第4、8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3个连攻击邳县、官湖之敌,并控制运河以东阻击阵地;鲁中南纵队一部包围郯城;华野第7、10、13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6个连攻击韩庄、台儿庄之敌,促使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冯志安部起义,然后直出陇海路,切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与徐州联系,并准备阻击由徐州东援之敌;华野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由宿迁向北疾进,造成威逼徐州的声势。
新安镇位于苏鲁交界处,是东陇海铁路线上的苏北名镇,淮海战役开始前是黄百韬兵团的团部所在地,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示占领的第一个重要城镇就是新安镇。
窑湾战斗的经过
堰头追击战
1948年11月8日下午,华野聂凤智9纵的先头部队赶到新安镇时,担任侧翼掩护任务的黄百韬兵团63军后卫部队刚刚离开2个小时。11月8日傍晚,9纵27师79团在堰头追上了63军后卫部队和军部。(11月8日乃是《攻击命令》明确规定的淮海战役发起时间)在战斗中,为了迅速渡过沂河的一条分支中沟迂回包围敌人,79团1营2连的10个战士跳进冰冷的水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浮桥,保障部队完成了任务。“淮海战役中流传着一个‘十人桥’的故事,就发生在堰头战斗。我27师79团1营尖兵2连为了尽快渡过沂河,围歼堰头之敌,命令该连2排3班火速架设浮桥。3班临时找到了一些木板和两架梯子,扎在一起横在河面上,因没有桥桩很不稳固,人通过容易翻转落水。这时,敌人火力已封锁渡口,为了不延误时间,在副排长范学福和班长马选云带领下,全班一齐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10人分为5对,人当桥桩扛起浮桥,保障全营顺利通过,完成了战斗任务。(时任华野9纵司令聂凤智《敢打敢拼英勇奋战——记华野九纵参加淮海战役始末》)堰头战斗于1948年11月9日拂晓结束,歼敌2000余人,其中俘敌1337人(华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
1948年11月26日新华社随军记者黎明在《大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使“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蜚声全国。10位勇士扛起浮桥的画面被雕刻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浮雕中,“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被写进了新中国的小学课本。
窑湾运河西岸阻击战
为了从窑湾渡过运河往西开进,黄百韬兵团63军军长陈章命令第152师455团和152师、186师工兵连先行赶到窑湾架设浮桥。当63军的第152师师长雷秀民于1948年11月6日率一个团赶到窑湾时,才发现窑湾运河西岸国民党孙良诚的第107军人影全无,阵地已被华野胡炳云11纵队的33师占领,无法架桥。第152师师长雷秀民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强渡运河,企图占领对岸阵地,结果该营被围攻,损失惨重。随后华野11纵队33师用交叉火力封锁河面。黄百韬兵团63军在窑湾渡河计划落空后,遂决定固守待援。
窑湾围歼战
华野9纵在堰头战斗的同时,“主力继续向窑湾追击,并于9日拂晓包围了窑湾敌63军主力。纵队一面部署攻击,一面报告野司。这时1纵追击部队已经赶到,根据上级指示,窑湾之敌由1纵负责解决,要求我纵队迅速渡过运河。”(时任华野9纵司令聂凤智《敢打敢拼英勇奋战——记华野九纵参加淮海战役始末》)。
华野1纵“根据窑湾的地形特点和敌人仓促布防、立足未稳、工事不坚、士气低落、军心动摇的情况,决心不予敌以喘息机会,采取急促勇猛的战斗行动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为此,纵队在行进间即令第1、2、3师,分别由东、北、东南三面包围压缩敌人,首先肃清外围。同时做好不经调整部署,即可转入总攻的一切准备,务于12日前全歼窑湾之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8年10月出版的《淮海战役》中时任华野1纵司令叶飞、副司令兼参谋长张翼翔回忆文章《机智迅猛歼顽敌--记淮海决战中的华野第一纵队》)10日拂晓,各师同时向窑湾外围发起攻击,战至翌日下午3时,窑湾外围大部分被1纵控制。11日下午4点30分,按预定计划集中炮火向63军主阵地和指挥所猛烈轰击。在1纵向窑湾发起总攻击战斗时,国民党刘峙集团派三架飞机数次向63军阵地空投粮食和弹药。促使63军作绝望挣扎,以延缓其覆灭的命运。1纵指战员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从东、北、东南三个方面席卷窑湾镇。至12日拂晓,战斗胜利结束,共歼敌13000余人,其中俘敌7000人(华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63军军长陈章毙命窑湾。
历史功绩
黄百韬兵团63军在窑湾战斗中全军覆没,这是淮海战役打响后按照既定作战目标首先被全歼的国民党整编军队。窑湾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为在碾庄圩全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奠定了基础。
11月8日开始的窑湾战斗是直接与黄百韬兵团作战的主体性战斗。该战斗开始的时间与《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定于八日晚统一发起战斗”的时间相吻合。就战役整体而言,淮海战役打响至窑湾战斗开始前所进行的战斗,都是为保证部队向主要作战区域开进的外围战斗和一些牵制配合性战斗。如华野鲁中南纵队打的山东郯城战斗(11月6日晚开始)、华野6纵打的山东马头战斗(11月6日晚开始)、华野7纵打的山东万年闸战斗(11月7 日开始),都是为保证部队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目标向主要作战区域开进的外围战斗。中野1纵和华野3纵打的河南张公店战斗(11月7 日开始),是为保证部队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目标的牵制配合性战斗。
首战窑湾在解放后就得到了主要参战部队华野1纵领导的认可,在当地也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窑湾战斗中,华野尤其是叶飞的1纵付出了沉重代价。1955年4月,窑湾镇党委、政府倡议,并经直接参与指挥窑湾战斗的张翼翔、曾如清等领导同意,将在战斗中牺牲的分散在100多处掩埋的烈士遗骨统一搬迁到了窑湾镇刘宅村东北边一块30多亩的高坡地上,并立起了“淮海战役首战窑湾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此碑虽久经风霜,至今还矗立在新沂市窑湾镇,其字迹清晰可见。
解放后参加淮海战役时任华野1纵1师政委的曾如清,也撰文纪念窑湾战斗。其文章的标题即是《首战窑湾——回忆淮海战役追歼敌人六十三军》,并且认为窑湾战斗“对于整个淮海战役来说,这只是序幕中的序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1年4月出版的《伟大的战略决战》)
窑湾战斗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精锐整编63军,对于整个淮海战役来说意义非凡,其首战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参考资料
窑湾战斗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枪 - 徐州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办公室.2011-12-0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20:48
目录
概述
窑湾战斗的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