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神庙是中国民间供奉窑神的庙宇。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烧制陶瓷和开采煤矿的窑工,希望窑神福佑禳灾,便建窑神庙奉祀。
大通窑神庙
大通窑神庙,是一座灰瓦屋顶、 斗拱飞檐的日式建筑,,庙前有开阔的场地,庙内设有神龛。原供有三尊神象,中间是骑着毛驴、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钱的太上老君,左为火神,右为水神。鉴于年久失修,有倒塌之险,1988年经市政府拨款重修。
1936年6月,日寇侵占大通煤矿, 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强迫矿工在采煤方法十分落后、劳动环境极其恶劣、工人的生命全无保障的情况下工作,冒顶、透水、发火和瓦斯爆炸等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 1941年农历元月初三的下午, 尹耀山柜上的十一名工人在一号井西部四槽的掌子面上刨煤,因
井下透水,工人余月和、李富先被埋井下十九天零三小时未死。借此日本侵略军为维护其统治,大肆宣扬封建迷信,称之为窑神保佑。纠集各包工柜头,从每个工人身上扣除三个班的工钱,集资造起窑神庙,并从外地引来一姓李的老道和二名道徒住持庙内。从此三十二家大小包柜,年初年末或者柜上有工人遇险不死,都要抬出盛满香烛贡品,猪头“三牲”集会敬窑神。从此,窑神庙成了
日本军国主义及其走狗利用封建迷信进行思想统治和榨取工人身上血汗钱的工具。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子孙后代看清日本侵华恶行及愚弄中国人民的真面目,一九八六年七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庙被列为省重要文化保护单位。
博山窑神庙
窑神庙坐落于旧北岭村西北端山坡上,山门坐西面东,有石阶数级。大门内迎面为影壁,右折北转上台阶后即正殿大院。大殿坐北朝南,为
硬山式建筑。殿内青砖铺地,有半米粗立柱四条,进深三间,颇有气势。殿后是沙岩陡壁,下有石洞,深不数米。据昔日老人回忆,旧时殿内供奉主神五尊,分别是窑神、山神、风神、火神和水神,反映了古代
陶瓷行业的生产性质与文化现象。大殿前两侧为东西配殿,东南与西北角又各有配殿一座,整个院内建筑形成对称格局。大院用长方形窑基铺地,在略偏东南位置,有古槐一株,树下卧一青石龟蚨。东配殿墙下侧立一横倒石碑,另有一石碑嵌于西配殿的北山外墙上,经风雨剥蚀,文字全无。有老年人讲,曾于庙内见宋熙宁年间碑记。沿大殿西山墙向北,建有西房五间,传为庙户所居之处。从西殿北山墙下西折,有场地数亩,北端是巨石彻成的大戏台,南端与西端之下均为挡土高墙,在此可远眺博山大半城区。
据《山东省陶瓷志·大事记》载: 1068-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颜神店窑户集资于北岭村建窑神庙,窑业日盛 。又载,1834年 (清·道光十四年),业陶者集资重修北岭窑神庙。从北岭村旧房改造施工场地看,整个村子沿范河至岭脚,古代陶瓷生产堆积层深达一至三米,个别地段达五米以上。出土的陶瓷残器有青釉实足碗、白底黑花器皿等,年代起码上溯到北宋年间,地下堆积层持续到元末明初。自明代以后,该村地层变化不大。这些情况,可与窑神庙的起源相印证。
在窑神庙南端,有一独立小院,大门有十余级台阶,位于北岭街通龙家胡同的拐角处,内有三宵娘娘庙,其缘起待考证。
窑神庙的废祀大约在民初之后。建国后,该址先后被辟作学校、幼儿园、村委会办公室之用。60年代,在戏台场地南端建过养兔场。90年代初,旧城改造将窑神庙拆除,唯留青石龟蚨,在北岭小区楼群中作为窑神庙旧址的历史见证,遗存至今。但是在老北岭村居民中仍留传着一窑神显灵救窑工的神话。说旧社会窑工苦难深重,贫病交加,有一李姓窑工因家贫逼迫,曾纵身跃入北岭路西德胜窑天眼内,其时炉窑余火未熄,窑门半开,说是李某被一白发老者即窑神,挥臂推出。人有微伤,但幸免死难,令窑主及乡邻感动不已,焚香数日。传说归传说,这李老解放后活到70多才去世,是事实。
枣庄窑神庙
在枣庄提起窑神庙,有很多人都知道,但至于窑神庙到底有多少座,供奉的是哪路神仙,恐怕很少有人留意。近百年前,在枣庄周边数十里的范围内,窑神庙竟然密集的出现,并且拥有两群信众,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多见的。
以中陈郝为中心的瓷窑群自隋唐以来就已渐成规模,以枣庄为中心的煤窑开采自古以来也有多年的历史。从事这两种行业的绝大多数都是破产农民,而两种行业的危险性是一致的,祈求神灵保护,应该是他们那个时候的共同取向,因此枣庄也就有了大量的窑神庙。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陈迹渐被湮没。为了寻踪窑神庙,笔者寻访老者,遍查资料碑文,发现近些年在矿产普查中查出仅枣庄附近就有古井口1530余口,烧制缸盆的窑群有中陈郝古窑址、
齐村古窑址、胡埠窑址、
雷村窑址等数百处,这么多的矿井、瓷窑,出现一些供奉神灵的庙宇,就不足为怪了。
嘉庆六年(公元1802年),枣庄的王琛和山西太谷的智太祥合资采煤,祈祷龙窝寺(甘泉寺)神灵保护,结果发了财。他们觉得“非神之默佑,何以至此?人意遂神惠,胡可忘。”为了还愿,两人出钱二千串,对甘泉寺进行“修之、葺之、扩之、增之”。还请了当时的大名人孙镇撰写了《创建窑神庙记》碑文流传今世。该碑高300厘米,宽150厘米,碑额书有“皇清”二字,周围刻有龙的图案。碑文书法多行书笔意,方圆兼备,笔力遒劲,体势雄强,具有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在此次修葺中,因为古窑神庙已倾圮殆尽,又重建了窑神。另外还拿出十万制钱,为寺僧赎回土地三十余亩,以供香火之资。
在古代,枣庄的陶瓷业发达,瓷窑众多,除了中陈郝瓷窑,齐村还有十二家缸窑、十家盆窑等。据文物部门考古发现,枣庄周边还有钓鱼台窑址、胡埠窑址、张岭窑址、凤凰岭窑址、
柏山窑址、
渴口窑址、
雷村窑址等,这些窑址的存在,不可否认的也会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窑神供奉。枣庄窑神庙何其多,由此可见大概吧。
禹州窑神庙
建筑结构
窑神庙,位于禹州市
神垕镇老街中心,是全镇诸窑神庙中最著名的一座。此庙的建筑年代已无从考证,据传说在明朝弘治年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过几次。它的大殿建筑格局和普通的庙宇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大殿顶部有一巨大的狮驮宝瓶,是清代著名的钧瓷艺人芦氏三兄弟的杰作。
大殿内供奉着三尊主神,中间一尊为土山大王,司土之神,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是舜。左边一尊为伯灵仙翁,根据史料考证,是东晋永和年间(345——357年)有寿人,名林,是一位能工巧匠,为神垕古代制瓷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所以被神垕的窑工奉为工艺之神。右边是司火女神,人称“金火圣母”。
历史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神垕有个窑工烧制出一件紫红色的花瓶,精美绝伦,此瓶后来被送入宫中,皇帝一见十分喜爱,就下旨要窑工再烧制一只这样的花瓶,并限期送入宫中。窑工们心里清楚,钧瓷无双,要烧制出同样的两只花瓶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圣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再烧。他们呕心沥血,连烧数窑都没有成功,官府给的期限也日渐逼近,窑工们心急如焚。一个老窑工的女儿姹紫看到父亲一筹莫展,心中也十分着急。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人边走边说,只要开窑时童女的血喷到烧制的瓶上,烧出的花瓶才会成双。姹紫醒来就求爹爹再烧一窑试试,并告诉父亲说,她已找到了烧制宝瓶的办法。窑工听了女儿的话,就又烧了一窑,待开窑时,姹紫飞身扑入窑中,只见窑壁迸裂,火光四射,满窑的残瓷碎片中挺立着一只紫红色的花瓶,与送入宫中的那一只几乎一模一样。窑工痛失爱女才得此瓶,可他十分悲忿,把此瓶砸得粉碎,然后扑入窑中。瞬间,烈火就吞噬了老窑工的生命,以后再也无人能烧制出一对一模一样的花瓶,这是后话。窑工们被姹紫对父亲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又有感于窑变的神秘莫测,把姹紫奉为司火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