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在其著作《
闲情偶寄》一书中提出“立主脑”这一概念,并举元·
高明《琵琶记》和元·
王实甫《西厢记》为例对戏曲传奇的“立主脑”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作品内容
立主脑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1],原其初心,只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2],究竟具属衍文[3]。原其初心,又只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4],而其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琵琶》[5],止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6],张大公之疏财仗义[7],皆由于此。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8][9]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10],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余剧皆然,不能悉指。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11]即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12]望之而却走也。此语未经提破,故犯者孔多[13]。而今而后,吾知鲜矣。
注释
[1]陪宾:犹言陪客
[2]关目:指戏剧发展的关键情节
[3]衍文:这里指敷演、生发的文字
[4]不愧传奇之目:不愧于“传奇”这个称谓。目,名目、称谓。
[5]《琵琶》:
《琵琶记》,元人高明所作著名杂剧,叙书生蔡伯喈进京赴考,中状元,被牛丞相强招为婿。 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后家乡遭灾荒,公婆先后饿死。五娘一路弹唱琵琶曲行乞,上京寻 夫,其精诚感动了牛丞相和牛氏,终于允许她与蔡伯喈重行婚礼于牛府。
[6]拐儿之骗财匿书:《琵琶记》中,写蔡伯喈在京入赘相府后,曾托人给家人带去书信与金珠。但所托之人 是个骗子,他私吞了金珠而藏匿了书信,致使蔡伯喈与其家音信断绝。
[7]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琵琶记》中,写蔡父蔡母死后,因家中贫困,不能下葬,乡人张大公因同情施与棺 木。
[8]《西厢》:指元人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
[9]白马解围:《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的情节,写贼酋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掳崔莺莺为妻。崔母为救莺 莺性命,宣布“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张君瑞这时挺身而出,写信招来好友白马 将军杜确,杜确杀退贼众解了普救寺之围。
[10]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西厢记》中说,郑恒是崔母的侄子,与崔莺莺原有婚约。张君瑞离开普救寺进 京赴考之后,郑恒为争娶崔莺莺,以谣言中伤君瑞。后谣言被揭穿,未能得 逞。
[11]出:又作出,划分戏剧情节的单位,近于现代戏剧中的“幕”
[12]有识梨园:梨园,唐玄宗时教习歌舞的地方,后称戏院、戏班为梨园,称演员为梨园子弟。这里所谓“有 识梨园”,指懂戏曲的行家里手。
[13]孔多:很多
译文
古人写文章 , 讲究每 一篇都要有个 “ 主脑” ;所 谓文章的“ 主脑” , 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时 的立意 。 这个要求 , 对创作传奇也同样是适用的。 如何确定和把握传奇的 “ 主脑” 呢? 一部戏中不免有着众多的人物 、 繁复的情节 , 但由作者最初的立意来讲 , 他应当只是着眼于写 其中的某 一人物 , 并且还只在于写这一人物的某 一事件 。 其他的人物 、 事件 , 都不过是 由这一人一 事所决定 ; 以它为中心 , 为了陪衬、 表现它而展开的。 体现作者立意 的这一人一事 , 就是传奇的 “ 主 脑” 。 当然 , 也不单是 把握 住了 “ 主脑” 就可以写出 好戏。 只有作者的立意和所选定的“ 一人一郭确 是新奇可喜 ,有着流传的价值 , 这才不愧称为传奇 而得以长远流传。 可以举些 例子 来说 明 什 么 是 传奇 的 “ 主 脑”— 由作者立意出发所确定、 所把握 的 “ 一人 一事” 。 拿《琵 琶记》 来说, 可以看出 , 作者立意止在于 写蔡伯嘈一人 , 止在于他的“ 重婚牛府” 一事。 这 是由于其他的人物 、 事件 , 诸如蔡伯嘈父母的病饿而死 , 赵五娘的在 极端 艰苦环境中担起赡养 、 埋葬 公 婆的重担 , 拐儿能谎言代寄家书而骗取钱 财 , 需 要 张大公 仗义疏财等等 , 都是由此而生 , 围绕着它 而 展开的。 所 以说蔡伯嘈 “ 重婚牛涛 ” 一 事 , 正是 《 琵 琶记》 的“ 主脑” 。 又如《 西厢 记》 , 立意止在 于张君瑞 一人 , 止在 于他的“ 白马解围” 一事。 因为由此才产生了老夫 人将莺 莺许 嫁给张生 , 进而发展 出张生必求和莺 莺成亲 , 红娘勇于为他们的好 事出力 , 莺莺敢于与 张生私 自结 合 , 以及虽然崔相国在世时曾把莺莺 许 配给郑恒 , 但郑恒却无法娶莺莺为妻等等。 可 见《 西厢记》 的“ 主脑” , 正在于“ 白马解围” 一 事。 其他成功的传奇作品 , 也都有着这样由“ 一人 一 事” 而体现的“ 主脑” , 就不一一分析了。 可惜的是后来一些传奇作者 , 可能还晓得 传 奇应当是为 “ 一人而作” , 却不懂得要为 “ 一事而 作” 的道理 , 于是对这 “ 一人” 的行事不加剪裁、 堆 积铺陈地全部写上去。 这种作品 , 纵 或其中有些 精彩片段 , 勉强可以作为折子戏来演出。 但由全 剧来看 , 则象是没有编 串起来的珠子 , 缺乏梁栋 的 房子 , 杂乱无章、 茫无头绪 , 自然也无法感动观众 , 难怪懂得剧场艺术的演员不愿排演这种作品。 这种毛病过去还没有人指出过 , 所 以犯 的人 很多 , 今后 , 我想大家应当会注意避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