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部伎是中国古代舞蹈,属于
唐代宫廷乐舞之一。“殿庭宴用立奏”(《新唐书?礼乐志》)。在堂下(庭院、广场)表演。演出规模大,场面宏伟豪华。舞者多至180人,少则64人。其内容,除
《太平乐》外,其余各部都是歌颂皇帝的
武功与
文德的。舞蹈继承、吸收了前代传统和民间形式。其中一些乐舞,如《破阵乐》等影响深远,流传中外,东传
日本,名扬
印度,《太平乐》采用的《狮子舞》,《圣寿乐》采用的《字舞》流传民间。晚唐,《立部伎》表演“百戏”杂技等。
白居易《立部伎》诗:“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弄七丸,袅巨索,掉长竿。”表演《立部伎》节目的
艺人技术水平不如《坐部伎》高。习《坐部伎》不成,改习《立部伎》,习《立部伎》又不成,则改习“雅乐”(白居易《立部伎》诗、《新唐书·礼乐志》)。依据《通典》、《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唐会要》、《乐府杂录》等有关记载,将《立部伎》各乐部的乐舞制度等。
初设于高宗仪风年间。玄宗时整理前代传统节目,并创制新舞,正式定下立部伎八部:《安乐》(《城舞》,北周时创),《太平乐》(《五方狮子舞》),《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庆善乐》(以上二舞太宗时创),《大定乐》(《一戎大定乐》),《上元乐》(以上高宗时制),《圣寿乐》(武后时制),《光圣乐》(玄宗时制)。一般用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在坐部伎演奏后再演。由于节目多、阵容大,每次不可能全部节目都演一遍。舞者六十四人至一百八十人不等,规模宏大。加以服饰壮丽,又用钲鼓伴奏,故气势雄壮,舞姿威武。
安史之乱后趋于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