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穴土坑墓
埋葬方法
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墓是一种常见的埋葬方法,古人从地面竖直向下挖出葬坑,然后将棺木置入坑内,之后摆放随葬品和其他殉祭物,再用土掩埋。
墓葬方式
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墓是一种常见的埋葬方法,古人从地面竖直向下挖出葬坑,然后将棺木置入坑内,之后摆放随葬品和其他殉祭物,再用土掩埋。竖穴土坑墓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后期逐渐减少。但仍属于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墓葬方式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华北、东北、西北各地,长江流域及华南的某些地区也有发现。
分布范围
竖穴土坑墓是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数量较多的一种墓(葬)形。它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地黄河流域、华北、东北、西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某些地区也有发现。
形状分类
竖穴土坑墓按墓坑开掘的平面形状大致可区分出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殊异形、无规则形等等。早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较小较浅,仅能容尸,后来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墓。这种墓葬习俗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群陆续走出洞穴,开始在平地建造地穴式、半地穴式房屋的演进现象。受这种居住方式影响,才出现了与此相类似的竖穴土坑墓葬。
椭圆形
竖穴土坑墓可以是一些形状较特殊和奇特的墓。据简略的报道而知,湖南彭头山文化中的墓葬见有椭圆形和勺形。
长方形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1986年发掘的1193号大墓,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7.68米,宽5.45—5.25米,墓室四角各延伸出一条长墓道。这是琉璃河墓地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和唯一带四条墓道的墓,墓的平面全形也是商周墓葬形制中绝无仅有的。据形制特点、随葬铜器罍、盉的铭文记录和其它出土现象观察,该墓墓主显然是西周时期燕国中一位地位显赫的燕侯君主。河南洛阳东郊摆驾路口1952年发掘的几座西周墓,形制也比较特殊,其墓室大体是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坑,较特殊的是在墓室一端延伸出来的一条墓道均作曲尺形,这种墓形也是西周墓葬主要是指无一定墓圹,出土于灰坑(垃圾坑)中的墓。此类墓始见于仰韶文化阶段,陕西西安半坡、华阴横阵、邠县下孟村、华县泉护村、河南陕县庙底沟、临汝大张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此类墓。此类墓的死者埋葬时没有一定的墓圹和固定葬式,大多依附在较规整的灰坑中。龙山文化阶段也发现不少此型墓,陕西西安客省庄、河南洛阳矬李等龙山遗址并不乏在灰坑中埋人的现象,所埋者,有的较规整并有随葬品,有的骨架凌乱,一无所有。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诸遗址中发现的数量较多的此型墓,说明夏商时期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较普遍地流行着这种葬俗。西周时期已基本上见不到此型墓例,说明此种葬俗已逐渐被社会所淘汰。从不同时期此类墓所反映的埋葬现象观察,此类墓原来应是一种无圹穴的下葬,是一种没有正式埋葬含意的遗弃葬,墓葬的死者大多应是凶死者、贫贱者和奴隶。《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种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的习俗实质上便是一种无埋葬意识的遗弃葬,其与考古发现的灰坑遗弃葬应是一脉相承的。
出土案例
2012年3月13日,山西省文物专家日前在晋城市和村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古墓,古墓为竖穴土坑墓。
道路工人修建晋城至阳城公路时,在和村附近意外发现了这座战国古墓。省考古所与晋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者迅速前往现场进行清理。经现场调查,考古专家发现古墓为竖穴土坑墓,墓中出土了6件陪葬品和少量人骨残骸。随葬品均为陶器,其中陶罐3个、陶豆2个、陶鼎1个,除了一个陶豆保存完整,其余陶器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陶豆是古代的一种食器,形似高足盘,用于盛放食品。文物专家根据陶器的器型,判断该墓为战国时期墓葬。
省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从陪葬品看,竖穴墓葬适用于有一定身份的墓主。在晋东南发现竖穴土坑墓十分罕见,为研究战国墓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9 20:54
目录
概述
墓葬方式
分布范围
形状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