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宋代苏轼诗作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朋友送给作者书信一封,酒几许,奈何路上酒洒了,只剩下书信一封。此诗是“戏作”表现出苏轼幽默诙谐的性格。此诗用典精当贴切,以意使事,典为我用。
作品原文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①
白衣送酒舞渊明②,急扫风轩洗破觥③。
岂意青州六从事④,化为乌有一先生⑤。
空烦左手持新蟹⑥,漫绕东篱嗅落英⑦。
南海使君今北海⑧,定分百榼饷春耕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章质夫:据《宋史》,章楶字质夫,浦城人,官至资政殿学士。绍圣初知应天府,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广州治所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与苏轼所在惠州治所相距二百四十里。章质夫每月给苏轼送酒,足见两人交谊深厚。
②白衣送酒舞渊明:此处是借用了陶渊明的一个典故。传说陶渊明在九月九日发现家中无酒,便坐在房子旁边的菊花丛中,手捧酒壶。不久,一个白衣人走来给他送酒,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两人饮酒后各自归家。晋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陶渊明在重阳节没有酒喝,在宅边菊丛中坐,望见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人送酒来,即便畅饮而后归寥。舞,形容喜极而舞。
③觥(gōng):古时的一种酒器。
④青州六从事:指六壶酒。青州有齐郡,“齐”,古与“脐”通。从事住到齐郡,暗合好酒的酒力可以“到脐”。(见《世说新语·术解》)
⑤乌有先生:虚拟的人名,典出司马相如《子虚赋》。
⑥左手持新蟹:用晋毕卓的典故。《世说新语·任诞》记毕茂世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⑦东篱: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
⑧南海使君:指章质夫,广东古有南海之称。北海:指孔融,因其曾任北海相,故人称孔北海。《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里借指章质夫如孔融一样好客。
⑨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白话译文
听说您像王弘那样派来了白衣送酒人,使我像陶渊明一样受到鼓舞,将漏风的窗门打扫干净,把破旧的酒器刷洗一番,准备迎接美酒来临。
岂知您答应送来的六位“青州从事”变成了一位“乌有先生”!
我徒然学毕卓左手持蟹,但右手却无酒杯;我学陶渊明那样东篱赏菊,却无美酒助兴。
作为南海使君的您像当年北海太守孔融那样好客,一定不会推辞以美酒款待友人。
创作背景
宋陈师道《谈丛》载:“东坡居惠,广守月馈酒六壶,吏尝跌而亡之。坡以诗谢。”据此可知,此诗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秋,广州知州章楶(字质夫)给在惠州(今属广东)贬所的作者送酒六壶,并附书一封。送酒人途中跌了一跤,摔破酒壶,结果作者只见到信而未喝上酒。苏轼遂作此诗,幽默地答谢了一番。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幽默诗。动人之处首先是以夸张手法活画出一个嗜酒者的形象:他为着盼酒而手舞足蹈、洒扫庭除、洗好杯盏、备下新蟹。并迫不及待地绕篱嗅菊。然而颇有戏剧性的是“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这是全诗的警策处。虽然所叙述的不过是瓶破酒洒这一段小事,但却活用了两个典故,并巧妙地把酒和酒的化为乌有都拟人化。“六从事”化为“一先生”。仿佛是酒有神通变化;而“青”与“乌”既是主名对,又巧借为色彩对,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诗在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小说般的叙事结构中,贯之以化草为萤的活法用典,举重若轻,动转如珠,紧扣诗题中“戏作”二字,显示出诗人的旷达性格和超人智慧。
名家点评
南宋吴曾:“文之所以贵对偶者,谓出于自然,”非假于牵强也。王禹玉元丰间以钱二万,酒十壶饷吕梦得。梦得作启谢之,有‘白水真人,青州从事’。禹玉叹赏,为其切题。至若东坡得章质夫书,遗酒六瓶,书至而酒亡,因寄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鸟有一先生。’二句浑然一意,绝无斧凿痕,更觉有功。”(《复斋漫录》)
南宋魏庆之:“天下未尝无对。东坡以章质夫寄酒不至,作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鸟有一先生。’或以绿研寄杨诚斋,为人以柏木简换去。诚斋用此意作诗谢云:‘如何绿玉含风面,化作青铜溜雨枝。’二事可为奇对,亦善用坡诗也。”(《诗人玉屑》)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青州”、“乌有”偶然拈作对偶。集中尚有以“通印子鱼”对“披锦黄雀”,以“日斜庚子”对“灭在巳辰”,并为宋诗人所称。其实轼诗卓绝不尽在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16:4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