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
童坦君(1934年8月15日—2022年12月25日),浙江宁波(今江北区庄桥街道)人,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4年8月15日,童坦君出生于浙江宁波,后转到上海求学。
1947年,童坦君考入上海市立育才中学。
1949年春,童坦君因肺结核休学在家。两年多后病愈,转而就读于该市光实中学。
1954年,童坦君顺利考入北京医学院。
1959年,童坦君在医疗系毕业前夕,因肝炎休学半年;同年考入该校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期间,除头半年“大跃进”余波所及,未能专心学习外,其后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政治运动甚少。
1964年,童坦君研究生毕业;4月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1978-)、副教授(1985-)、教授(1988-)等职。
1972年,童坦君因病在家休养。
1978年;童坦君考取中国首批赴美留学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研究访问,并获NIH颁发的博士后结业证书。
1978年12月—1981年5月,童坦君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访问学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
1978年12月—1986年10月,北医大生物化学系讲师、副教授。
1981年,童坦君回中国继续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和肿瘤生。
1982年,童坦君教授和张宗玉教授建立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
1985年,童坦君升任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副教授,生化教研室副主任。
1986年,童坦君应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的邀请,再次赴美,在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作研究访问。
1988年春,童坦君回中国,同年升任教授。
1988年9月—2000年4月,童坦君任北医生化系副主任。
2000年4月,童坦君北大医学部生化系教授,研究室主任。
2004年3月,童坦君以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为主体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
2005年,童坦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2022年12月25日上午9时,童坦君院士因意外摔倒受伤医治无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童坦君主要从事肿瘤的基础研究,揭示了生物体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质,此物质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
1981年,童坦君访美回来,从此他就开始设计衰老方面的研究工作,经过潜心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解了人类细胞衰老之迷,阐明了P16基因是人类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也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的主要因素。
1988年,童坦君涉足老年医学基础研究,与爱人张宗玉教授共同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系统引入中国衰老研究。他们在这一方面做了富有创新性的系统工作,在阐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方面成果突出。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肽类生长因子信号传递方面提出了生长因子干预原癌基因转录因子及DNA甲基化的设想。他领导的研究组揭示表皮生长因子(EGF)具有降低某些原癌基因甲基化、促进染色质蛋白激酶的活性,使某些原癌基因特异结合蛋白增多等作用,并对影响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9年,童坦君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与衰老相关基因或基因群的克隆与功能研究”部分任务。为观察不同因素对衰老的影响,他们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用于衰老研究,不仅为研究项目检测细胞衰老程度提供了依据,也用于检验药物抗衰作用,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2000年,童坦君开展了“衰老的细胞与分子机理研究”。
童坦君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和评价,并因此于1998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6年,童坦君以“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研究获重要成果”为题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截至2019年7月,童坦君发表中文研究论文160余篇,综述数十篇。除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参编各类书籍30余部,倡立中华健康老年网外,他主编的《医学老年学》(1995)是第一部系统引入分子生物学现代理念的中文老年医学专著,曾获卫生部科技著作奖(1998)。
人才培养
据2018年7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显示,童坦君教授领导的衰老研究中心已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研究生41人,硕士研究生30人。
童坦君主讲本科生“生物化学”与研究生“核酸生化”,主编本科生《生物化学》教科书(2003),1993年因“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质量”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
童坦君认为博士后培养与研究生培养不尽相同。研究生以学为主,培养为辅,博士后则是“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博士后是介于学生身份与工作人员身份的中间状态。在“培养”博士后的同时,要强调“使用、效益和产出”三个环节。对此,童坦君建议引入博士后竞争机制与鼓励机制。在既有封顶又有保底的情况下,根据博士后的资历和业绩给予相应的待遇和保障。
童坦君及多位院士联名提出“以项目为基础、以导师为核心”,作为中国博士后管理制度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理念。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童坦君现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生理科学进展》常务编委等。
人物评价
童坦君、张宗玉两位教授具有学者风范,但从不摆学者架子。他们的科研思路、学术观点、学术水平都是高水准的。他们面对荣誉,心态平和,客观干扰,正确对待,不为外界环境所束缚,一心一意傲学问。(《勇于创新的人们》评)
参考资料
童坦君.中国科学院.
童坦君.九三学社.
童坦君2.九三学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7 15:4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