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图书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人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电视时代的来临,儿童可以不需要很强的阅读力和理解力,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成人世界的一切,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暴力、色情,成人世界像口语时代一样一览无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情况,摧毁了儿童的羞耻感,使儿童过早地操着成人的语言,模仿成人的方式生活,甚至儿童本身也成为成人消费的对象,儿童节目的成人化以及成人节目的儿童化形成合流,由印刷术发明所形成的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了,童年在迅速地消逝。
创作契机
儿童越来越接近成人,而成人化的儿童同儿童化的成人一样数见不鲜。于是在这种状况下,波兹曼为充分表达对于电视影响儿童成长的隐忧,提出部分解决方案,而写下该书。
作品思想
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所针对的是现代新媒介的视像语法危机所导致的童年问题。在波兹曼看来,建立在印刷技术的发明普及基础上的读写能力的发展,是现代童年概念诞生的一个基本的媒介和文化语境。随着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媒介逐渐取代了印刷媒介的统治地位,由一个需要一定长度的书面知识习得过程圈围起来的童年概念,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由于视像媒介主要是以直观的图像而非象征的文字作为言说方式的,它就不像印刷媒介那样向其读者要求一种只有经过时间的浸淫才能获得的特殊读写能力。读写能力的获得在形式上与童年教育的时间密切相关,在实质上则与童年教育的文化目标内在相关,它在根本上指向由读写文化培育起来的人的一种成熟的思想能力。
秘密
“秘密”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读写能力的概念紧相关联的那些知识“秘密”。在识字文化的框架里,儿童和成人之间除了生理分野之外,更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分野,后者不是指两种文化之间简单的面貌差异,而是它们之间内在的价值层递关系。然而,新媒介的视像语法恰恰取消了这一文化分野的必要。以电视为例,基本上,儿童无需通过复杂的学习来理解电视的内容,与此相应地,“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这就使得它所呈现的一切内容对儿童来说变得全无“秘密”可言。这样,现代社会努力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建立起来的文化差异,也在平面化的视像生活中迅速缩小。
另一类是与一个社会的伦理自省意识相关的那些生活“秘密”,它所针对的是呈现出整体娱乐化趋势的当代文化“自由化”趋势所导致的童年危机。这些“秘密”是指被现代社会认定为暂时不适宜于童年接触的文化讯息,如色情、暴力等内容。在童年的生活中注意屏蔽这些讯息的行为,代表了现代文化在面对儿童群体时的一种伦理自觉。然而,在不断侵占人们日常生活的视像媒介消费(尤其是娱乐消费)中,面对童年,文化的这一伦理标准常常被远远地抛到了身后。视像文化敢于以大众文化的名义当着童年展示一切,实际上,这种展示也成了它借以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噱头,在这样的景观性展示中,对于童年的文化保护责任被丢弃了。应该说,在社会“秘密”的问题上,波兹曼并非如他的有些文字所显示的那样是一位道德清教主义者,但在童年“秘密”的问题上,他以明确无误的立场强调了文化自我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童年“纯真”
在波兹曼看来,纯真童年的“消逝”是一个轻视读写能力、放弃文化秘密的社会对于儿童生命的直接戕害。他在该书的引言中说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他进而指出了当代文化中日益告别纯真的“成人化”儿童在各种场合留下的庸俗身影。
概括地说,在波兹曼看来,由印刷时代转入视像时代、由读写文化转入娱乐文化的现实导致了童年纯真世界的不复存在,进而导致了童年在人们文化中的消逝。
作品评价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华盛顿邮报》评)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这本书读起来也很有趣。(美国学者维克托纳瓦斯基 评)
该书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出版人周刊》评)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Nell Postman,1931~2003),世界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1931年出生于纽约,先后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德尼亚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其研究生阶段,就遇到了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媒介及信息”的观点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使他发展出自己“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的论题。1959年,波兹曼来到纽约大学任教。1971年,波兹曼创建了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生课程。1993年获得教授授衔,并担任纽约大学文化与传媒系主任直到2002年。波兹曼专注于研究媒介技术大爆发为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论述一针见血,他的一系列著作对于今天的媒介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8 23:4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