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亨利·端纳(1875年6月22日-1946年11月9日),出生于澳大利亚,自幼立志从事新闻职业。后自学成才,被悉尼《每日电讯报》招聘为记者,因工作勤奋、报道视角独特,很快被提升为该报副主笔。1903年,端纳远赴中国进行采访报道。因追踪报道日俄战争、率先披露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等内容,轰动中外,成为新闻界的明星记者。在端纳旅居中国整整四十年的传奇生涯中,他曾担任张人俊、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等人的私人顾问。1946年11月9日,端纳在上海逝世,终年71岁。
人物生平
端纳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小城里斯峪。他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开始关注中国的。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的中国,始终是洋人们的兴奋点。在骤然兴起的“中国热”中,新闻记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端纳便是其中之一。端纳的“游说”之路,是凭自己的努力走出来的。他约于1903年到香港,供职于
《德臣西报》及
《中国邮报》。他最早接近的中国政要是两广总督
张人骏。为了求见张总督,他曾在广州两广总督府门前“死等”。端纳以三寸不烂之舌,纵论天下大势。张人骏总督以香槟酒待之,并聘其为无报酬的“名誉顾问”,并得随时晋见总督之权。
之后,端纳又在香港主动求见
孙中山,当时,孙中山游欧,只得由
胡汉民出面接见,但从此以后,端纳便与革命党人保持着密切关系。辛亥革命起,上海革命党人在
伍廷芳公馆成立总部,指挥东南数省之革命,伍廷芳总其事。端纳乃鼎力协助伍氏之工作,内促各省反清光复,外则任对外交涉之事,人称“革命党的无官职的外交部长”。
孙中山返国后,与端纳相见恨晚,数日长谈,论及中国当时面临之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重大问题。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聘端纳为“中华民国外务高级参议”。
1915年1月,日本以“
二十一条”(日本与
袁世凯秘密签订的秘密条款)为交换条件,支持袁世凯称帝。端纳欲得“二十一条”之详情,乃以财政总长
周自齐为突破口,展开“游说”工作。周自齐不敢透露绝密的“二十一条”,暗示袁氏之英国顾问毛里森(端纳的好友、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处有英译本。据此,端纳终得“二十一条”正式文本,并对外发布,引起国内外舆论大哗。
张作霖皇姑屯被炸身亡后,端纳经人介绍赴沈阳谒见张学良,从此,端纳成了张学良的顾问(一说受蒋介石委派)。他对张学良有“三大劝”:一劝张学良戒毒;二劝张学良处决
杨宇霆、
常荫槐(两人均为东北军元老重臣);三劝张学良归顺中央政府。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爆发。以军政部长
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为首的“主和派”激烈争吵。宋美龄力主先派一个可信赖的人到西安了解情况,然后再设法把蒋介石营救出来。宋美龄选定了端纳。一则端纳与张学良的关系甚笃,曾任张学良的顾问。“九·一八”事件之后,张学良曾被迫下野周游欧洲,其间就是端纳朝夕相伴。二是端纳与蒋介石夫妇的关系亦非同一般。1934年,当端纳陪张学良从欧洲回国后,适逢蒋介石发起所谓“
新生活运动”,宋美龄为宣传这一运动,请端纳帮助她处理信件和报告。张学良本来不想割爱,但既然宋美龄开了尊口,他也不好拒绝,最后只答应端纳为蒋介石夫妇工作六个月,但最后端纳还是被他们硬留在了身边。
“西安事变”后,南京主战派正调兵西进,交通受阻,音讯中断,情况完全不明。但端纳却把此次重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12月13日午后,他冲破主战派的层层阻力,带着宋美龄写给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两封亲笔信,踏上了西安斡旋之路。
端纳到西安后,在与张学良的会谈中,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蒋介石当时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而且张、杨对他并无恶意。端纳表示同意张学良提出的主张,并承诺竭力去说服蒋介石。会谈结束时,他还一再告诫张学良,千万要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如果他性命不保,中国必然大乱,这只能对日本有好处。
傍晚时分,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端纳来到了临时扣押蒋介石的地方。蒋介石做梦也想不到端纳会到来,一时激动得流出泪来。听了端纳的一席话,再看了宋美龄的来信,又联系到张学良、杨虎城对他的态度,蒋介石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并没有什么危险,也明白了“兵谏”的真实意图。于是,蒋介石固执的态度渐渐地发生了转变。紧接着,端纳又带着蒋介石给何应钦停止进攻和让
宋子文前来西安与张、杨谈判的手谕回到了南京。至此,一场可能爆发的内战终于避免了。
遗憾的是,张学良在护送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失去了自由。为此,端纳常为自己的“言而无信”深感愧疚。端纳不厌其烦地为张学良求情,终于招致蒋介石对他的不满,并开始冷落他。
西安事变”刚结束,南京的亲日派就通过《中央日报》攻击端纳是张学良的同谋,指控他“出卖中国”,要求把他押送出境。
戴笠还趁机将他与一日本人的谈话录音通过技术处理后,作为端纳是日本间谍的“证据”呈给蒋介石,致使蒋介石对他产生了怀疑。无奈之下,端纳于1940年离开了蒋氏夫妇。
此后,端纳在香港的一家饭店暂住下来,不久又到了太平洋上的塔西堤岛。可是好景不常,
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端纳急忙乘一艘美国邮轮返航。不料,在途经菲律宾马尼拉时,他被日本占领军关进洛斯巴尼斯集中营。端纳隐姓埋名,混迹于其他白人囚犯中。虽然一些人认出了他,然而,无一人出卖这位日本人重金通缉的“帮中国人反击东洋的西方魔鬼”。
1945年2月,蒋介石通过盟军海军情报系统等部门和人员的证实,方知错怪了端纳,于是,马上请求远东地区盟军司令
麦克阿瑟采取特别营救行动。2月23日清晨,麦克阿瑟将军组织了一次“洛斯巴尼斯”行动,救出了端纳,并立即将他送往美军珍珠港海军医疗中心进行治疗。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亲笔签署了一份电报送到端纳手中,欢迎他回到中国。此时,经过四年的集中营折磨,端纳的身体已受到严重的摧残,他深感自己在世的时光不多。他越加思念中国,于是答应了蒋介石的要求。
当迎接端纳的飞机在上海江湾机场降落时,宋美龄、孔祥熙等人专门前往迎接,他们将端纳安排到虹桥医院治病。经仔细诊断,端纳被确诊患有晚期肺癌。治病期间,蒋介石也多次去医院探望端纳。在端纳弥留之际,宋美龄还亲自在其床侧为他诵读《圣经》。1946年11月9日,端纳溘然长逝,终年71岁。
人物评价
孙中山曾以“不胜感激”评价瑞纳:“国家统一,伟业告成。你曾力将我们的主义宣示天下,使革命获得成功;南京一役,你更是奔走沪宁之间,尽力助我军民。每念及此,不胜感激。”
相关书籍
张威教授著有《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此书展现了近代澳中关系史上一个重要而颇具魅力的人物,它详细地描述了威廉·亨利·端纳的生平——从19世纪末他在新南威尔士里斯岣的童年讲起,直到1946年他在上海逝世。历史记录表明,有两位澳大利亚记者在20世纪上半叶深入参与了中国政治。第一位即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1920),他是《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曾在1912年至1916年期间担任过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1859-1916)的政治顾问。第二位澳大利亚记者便是端纳,他于1903年任香港《德臣报》编辑,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担任过“少帅”张学良(1901-2001),以及蒋介石(1887-1975) 和宋美龄(1897-2003)的政治顾问。这两位澳大利亚人都经历了近代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戏剧性事件,并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然而,在“北京的莫理循”成为澳大利亚—中国研究焦点的同时,有关端纳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缺乏资讯。为了填补空白,本书作者张威教授历时10年,在全球范围内追寻有关端纳的资讯,包括其生平与时代背景。通过研究,张教授完成了一部翔实的端纳传记,从而对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加深了读者对这位重要人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