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扇骨
传统雕刻艺术品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是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品,大约起源于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分为金陵派和嘉定派。是在折扇的竹质扇骨上,用各种雕刻手法进行的工艺制作,扇骨的雕刻主要集中在玉竹上,在扇骨的装饰中,用尽了不同门类的雕刻工艺。使折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了极富魅力的人文鉴赏的艺术价值。
历史渊源
竹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中原南方一带。因那里盛产竹子,所以竹刻工艺非常发达,出现了上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大派别。经过不断发展,技师们创造了阳刻阴刻留青、砂地、透雕镂空、贴簧等多种技法。这些工艺在竹刻扇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所刻内容有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神形兼备,呼之欲出。到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精于书画的刻扇名家,如金东溪等人。他们在竹制扇骨上以刀代笔,作品细腻传神,与南方各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以来的竹刻扇骨之中不乏上乘之作,可以说是一种精美的传统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材料质地
竹刻扇骨所用竹子的种类很多。明清时期多用方竹、毛竹、棕竹、湘妃竹等。有一种芝麻竹,上有天然花纹,这种扇骨大都不雕刻,称为素竹骨。芝麻竹骨因年代久远,在摩挲把玩时,形成了一种深褐色,称之为“包浆”,显得陈旧古雅。
还有一种“波罗漆”扇骨,即在竹骨外面涂上油漆。这是一种特殊的彩漆技艺,始于明末,颜色有红、黄、绿、蓝等,并有在漆底用金粉描画山水等图案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历经百年不褪色,光泽良好。只要稍加擦试,就会光润如新。
款型样式
扇骨的款式是按其下端聚合处的开头来区分的。有圆头的,这其中又分葫芦圆头、荸荠圆头、梅花圆头等变化。在圆头中心的扇钉处,还有圆形的象牙、玳瑁等镶片,非常精致。此外, 方头、尖根方端、如意翻轮等款式也十分常见。
扇股以大为贵,大股较窄的扇骨价格要低于大股较宽的“阔板”;罕见的花式、双面贴,镶嵌式的扇骨价值要高于朴素无华的扇骨;旧骨高于新骨,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品相无伤、无裂、无磨损、无经拆拼修理、品相完好的扇骨,其价值要高于同类品相差者好几倍。
作者名款
有关刻竹扇骨上书画作者和刻竹者的名款:书画家(尤其是知名书画家)在扇骨上作书画稿,都会按惯例署上名款(如“仿麓台「王原祁」意,壬申「1932年」夏日蔡铣”),而刻竹者有的则将名款隐去,或者在另一片扇骨上作“某某刊”或“某某刻”(如图1「余伯雨刻留青书法扇骨」中的“伯雨”、“余氏雨”),以明示刻竹出自何人之手。因此,在鉴赏刻竹之类的工艺品时,对器物上的名款必须作具体的分析和考辨。不能见了书画家的名款,便认为该书画家一定还兼擅刻竹;见了刻竹者的名款(包括印章),便认为该器物上的书画也一定是其创作。
扇骨名家
盛丙云与徐绍青师出同门,就介绍他与徐绍青合作的阴刻扇骨。
1、徐绍青采用S形、三段式构图,画面疏密相间,线条或正或侧,变化多端,虽简淡,却生动多姿。山峰巍峨,山腰瀑布直下,杂树丛生,近景两株松树挺拔虬劲。盛丙云刀法爽利劲健,刀味很浓,山石的刚与瀑布的柔形成鲜明对比,很好表现了师弟的笔意。
2、古诗一首,行草,想必是徐绍青所书: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犊车。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王孙归去晚,宫树欲栖鸦。落款:盛丙云刻,小园章:丙去。盛丙云运刀犀利,流畅,字与字之间牵练与映带的细微也完美地表现出来了。仔细审视就会觉得刻得神定气足,所谓“以刀代笔”,诚如斯也!
盛丙云(1909-1968),原名松,又名秉筠,浙江嘉善陶庄人,1926年到上海从书画雕刻家张石园先生学习竹刻。
张石园(1899-1959),武进人,擅长山水,作品工整森秀,笔力劲硬,书法深具功力,对金石也有研究,是名符其实的“清客”(指文人刻竹)。
盛丙云外拙内秀,悟性特强,不长时间就掌握了竹刻秘诀,受张石园先生熏陶,对书画艺术逐渐入行。学成后就在张石园处刻扇骨、臂搁等谋生。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寇进攻上海,盛丙云随逃难人群逃离,返回老家以刻竹镌木为生。然老家毕竟地窄,承揽刻件难以为继,1939年又去张石园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局势骤紧,他又返乡。
陶庄与大多数乡村一样,比较闭塞,迷信盛行。经不住一帮道坛主的蛊惑,出于对平安的祈求,他稀里糊涂入道。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一不慎日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沪期间,通过张石园先生介绍,盛丙云结识了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等国画大师,为他们刻红木、紫檀书画盒盖,他们则为他在扇骨、臂搁上题词作画,让他镌刻。吴湖帆不愧为大家,见盛丙云虚心好学,就对他讲笔法与刀法的推进关系,并将家藏历代竹刻出示来印证说明,盛丙云就此技艺大长,所以他对吴湖帆亦以师长礼之。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号倩庵,别署丑移,书画落款湖帆,斋名“梅景书屋”,苏州人,著名国画大师,鉴尝家、收藏家。
1956年盛丙云又去张石园处刻竹,仍请几位大师为他在竹上绘稿。有些作品拓片曾刊登于《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诸报副刊上。王世襄所著《竹刻鉴尝》收录了由江寒汀绘、盛丙云刻的《鸳鸯芙蓉》臂搁拓片。作品精致生动,情趣盎然,画得好是其一,但也得力于盛丙云高超的刻功,他完美的刀法再现了江老的画意。
盛丙云竹木雕刻俱佳,阴阳刻皆精。作品严谨、精到。稿子大部分是一流画家所绘,经他指灵刃巧一刻,艺术水平极高。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开始。书画家们进入画院,依靠他们揽刻件的日子就此终止,有雅兴把玩扇骨、臂搁的人被斥为“玩物丧志”,市场需求极大萎缩。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盛丙云陷入了困境。
谁曾说过:“上帝向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对你打开一扇窗”。盛丙云向师弟求助得到了回应,徐绍青将他介绍到了苏州红木雕刻厂。从此盛丙云定居苏州,告别了个体劳动,迈进了集体生产的大门。后来他转入扇厂专事刻扇骨,1965年调入工艺美术研究所刻竹。这些单位的产品大部分出口,换取外汇。
徐绍青(1919-1995),苏州人,著名画家,1939年师从朱竹云,1942年成为吴湖帆入室弟子。解放后任刺绣研究所设计室主任。
盛丙云大半生生活在战乱动荡年代,生性胆小,性格内向。误入的“道”解放后被定为反动会道门,他思想负担一直很重。“文革”中,他选择了自尽,追随恩师吴湖帆去了。尽管造反派要将他“批倒批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革”后期要展示所谓“成果”,仍将他的竹刻作品送省里展出。可见任何人也无法抹杀他的艺术成就。粉碎“四人帮”后,他也得到了平反昭雪。
盛丙云的作品除私人收藏外,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一部分,还有一些由文物商店收藏。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9 15:0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材料质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