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巴龙乡,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巴塘县,地处巴塘县境中部,东与
亚日贡乡接壤,南与苏哇龙乡连界,西以金沙江中心为界与西藏
芒康县相望,北与夏邛镇毗邻,乡人民政府距县城33千米,总面积2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竹巴龙乡有户籍人口2080人。
建置沿革
古代时期,竹巴龙乡为渡口。
清朝时期,属巴塘土司。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属西路保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西区怀远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同化镇。
1958年6月,设竹巴龙乡,由中区管理。
1960年4月,设城关公社,该乡为其管理区之一。
1961年8月,撤城关公社,恢复该乡建制。
1969年8月,改竹巴龙乡革命委员会。
1973年12月,改竹巴龙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竹巴龙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3月,改竹巴龙乡。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竹巴龙乡下辖8个行政村:竹巴龙村、纳扎西村、水磨沟村、列布西村、三各贡村、自林贡村、上基里村、下基里村。
截至2020年6月,竹巴龙乡下辖5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竹巴龙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竹巴龙乡地处巴塘县境中部,东与
亚日贡乡接壤,南与苏哇龙乡连界,西以金沙江中心为界与西藏
芒康县相望,北与夏邛镇毗邻,乡人民政府距县城33千米,总面积2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竹巴龙乡地处金沙江畔河谷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气候
竹巴龙乡四季较分明,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干燥,风沙特别大。
水文
竹巴龙乡境内主要河流为金沙江,自夏邛镇南9千米处入境,由北而南,贯穿乡境约40千米。其主要支流有位于水磨沟的朗达河、基里的丁宗定河,竹巴龙村的隆曲河。
自然灾害
竹巴龙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泥石流、干热风、暴雨、冰雹、雷击、干旱、洪涝等,最严重的一次泥石流发生在1977年7月23日下午6时许,泥石流冲毁电站1座、磨房1座、打场1个、公社中心小学1所、民房4幢、耕地40多亩,川藏公路竹巴龙段及其桥梁、涵洞和公社革委会驻地、贸易小组、粮站等均被泥石流淹没,造成直截经济损失80多万元(按当时价折算)。
自然资源
竹巴龙乡境内已探明的地下矿藏资源为石灰石,其矿山已在开采,但储量不大。
2011年,竹巴龙乡有耕地面积2799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竹巴龙乡辖区总人口2069人。总人口中,男性1096人,女性973人;14岁以下434人,15—64岁1284人,65岁以上351人,总人口中,以藏族为主,达2056人;汉族12人,彝族1人。
截至2017年,竹巴龙乡常住人口2088人。
截至2019年末,竹巴龙乡有户籍人口2080人。
经济
2011年,竹巴龙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青稞、荞麦,粮食总产量537吨,畜牧业以饲养牛、羊、马、骡、驴、生猪、家禽为主,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1544头(只、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竹巴龙乡有中心校1所、村小1所,在校生138人,专任教师1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竹巴龙乡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5各类图书室4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竹巴龙乡有卫生院1个,村卫生医疗站4个,医务人员7人。
社会保障
2011年,竹巴龙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01户,人数501人;供养农村五保15人,支出3.1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240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749人。
基础设施
能源
2011年,竹巴龙乡完成从郎达河水电站至辖区全境35千伏输电线路的架设工程。
交通
2011年,竹巴龙乡辖区8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总长50余千米。完成竹巴龙村联户道路3千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竹巴龙乡,“竹巴龙”为藏语,意为“船民居住的村庄”。因其古为金沙江渡口,故名。
文物古迹
当古寺
当古寺位于巴塘县竹巴龙乡基/机里村(藏语为兹瓦)。距离基里村约有4公里,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上,一座古老的寺庙—当古寺坐落在山腰间。它形状十分奇特,酷似大鹏鸟展翅欲飞的样子。当古是藏语里熊头的意思。因为地形像熊头,所以当地人称它为当古。当古寺建于1691年,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是由当古
喇嘛次仁乌金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