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南朝模印砖画,1960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文物特征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两幅左右两部分对称安置于墓室两壁。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2.5厘米;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1.5厘米,8个人席地而坐,以不同姿态体现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流传历史
1960年4月,位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给了江苏省南京考古队。经考古队勘查,发现这是一座南朝时期中等规模的单室墓,早年曾被严重盗掘过,在墓室的南北两壁,分布着青砖拼嵌而成的砖画,画面上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欢宴图,这幅人物砖画便被命名为《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砖画内容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共有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态,每个人物身旁均标明姓名,彼此之间以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木相隔,是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
嵇康
嵇康头梳双髻,与王戎、刘伶三人均露髻无巾饰,双手弹琴,赤足坐于豹皮褥上。《世说新语·容止篇》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绘画作者正是据此来塑造了嵇康的形象,据《历代名画记》卷五载,顾恺之曾画过嵇康的四言诗,并深有体会地说:“‘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壁画正是按照这两句诗来表达嵇康的精神状态,画面表现了嵇康的傲慢,敢于“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气概;同时又表现了他内心充满着矛盾的精神状态。
阮籍
阮籍头戴帻,侧身而坐,口作长啸状,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赤足。其旁置带把酒器一具。器下有盘,器内浮小鸭一只,可能为玩赏之物。画阮籍则着重他“作啸人似人啸”。《晋书·阮籍传》记籍“嗜酒能啸”,《世说新语》记:“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韵响寥亮”。世传“嵇琴阮啸”。
山涛
山涛头裹巾,赤足曲膝坐于皮褥上,一手挽袖,一手执耳杯欲饮,身前置一瓢尊。作饮酒神态,描绘山涛的嗜酒性格。山涛极饮酒,《晋书·舆服志》:“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溢其酒,涛极本量而止。”
王戎
王戎头露髻,斜身靠几,手舞一玉如意。仰首、曲膝、赤足坐皮褥上。其前置瓢尊一具,耳杯一只,瓢尊中亦浮一小鸭。《晋书·王戎传》记:“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庾信《乐府·对酒歌》中有:“山简竹篱倒,王戎如意舞”之句,这幅画面正好是“王戎如意舞”的写照,亦表现了他表面清高而骨子里天天在筹划做生意赚钱的精神状态。他一边靠在巾箱上,一手耍着玉如意,跷起左腿搁在右腿上,是那种既做了高官又发了大财,怡然自得的神气。
向秀
向秀头戴垂带帻,一肩袒露,赤足盘膝坐的皮褥上,闭目倚树,作沉思状。《晋书·向秀传》记:“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可见向秀在道学、玄学方面的功底深厚以及善于思辨。此画表现出向秀闭目沉思庄子真义的神态。
刘伶
刘伶露髻,曲一膝,赤足坐于皮褥上,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细腻地表现注视杯中的动作。《晋书·刘伶传》:“止则操卮执觚,动则契盍提壶。”画中刘伶,含笑似在算酒量,充分刻画了他嗜酒成性的神态。
阮咸
阮咸垂带飘于脑后,挽袖持拨,弹一四弦乐器。注目凝神,赤足盘膝坐于皮褥上。《晋书·阮咸传》:“咸通韵律,善弹琵琶。”画中阮咸所弹乐器名直项琵琶,又名阮咸,据传为阮咸所发明。沈从文云:“阮咸手中的乐器,是目下所有同式乐器形象最早的一具。用竹签子弹拨,也是过去不知道的”。此种乐器以前仅见于唐画,也有唐代实物存在,藏于日本正仓院。如今,在许多地方剧种的演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乐器。
荣启期
荣启期披发于后脊,长须,腰系绳索,凝思而弹五弦琴,琴置膝上,盘膝坐于皮褥上。表达了《高士传》中的描写“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及陶潜诗“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的诗意。
文物鉴赏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不仅表现了士族代表——“七贤”的共同特点,也塑造了各人不同的个性。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契合史书所描述的各自的特点。
从画的风格看,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虽然是模印砖画,但它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的风格。画中线条“长线缭绕,秀骨清朗”,吸收了印度佛教画中线条流畅、用笔柔软但又柔中见刚的风格。而散点透视的方法,则是继承了古代绘画的传统。采用的汉代以来壁画中常见的对称分列的构图方式,简洁紧凑,画面精心设计,给每人一个恰当的场面,使画面生动,情调统一。同时,又在线雕的人物底上,填绘色彩,有机地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合起来,给人以立体感。砖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秀丽,颇具“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画风,恰如其分地把八个人独特性格和空虚、颓废的精神面貌生动地刻画出来,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
在绘画方面,传统人物画始终与伦理借鉴保持密切关系。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超越了传统人物画的意义范畴,画家选题不再以“成教化、助人伦、明劝诫、著升沉”为目的,而是为表达自己内心的向往之情而创作。不是某种规范、礼制的象征,而是洋溢着内心诗情的表述,绘画形象以其内在的气韵,释放出自由人性的活力,这是人的自觉精神的强烈反映。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中写到“人们并不是要学那种放浪形骸,饮酒享乐,而是被那种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吸引着,感召着。人在这里不再和两汉那种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这样的一种文化与人格的洗礼,完全可以从砖面中感受得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结合了内在画意与外在诗情,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风貌。
文物价值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出土,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文物争议
鲁力先生从砖画背景的树木样式银杏树与垂柳与《洛神赋图》大致相同为由认为其壁画作者为顾恺之的可能性最大。而林树中先生指出同时期的几套砖画可能所用的是同一套粉本,作者是陆探微的可能性最大。
名画背景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所处时期是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多战乱,国土长期分裂,朝代频繁更迭,处在纷争不息、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的士人阶层,由于对现实世界普遍感到绝望,不得不寻求各种精神寄托,其中有一部分人喜欢沉湎于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在南京西善桥附近齐、宋后期的大墓、丹阳建山齐废帝陵、丹阳胡桥齐景帝陵墓内均出土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其人物形象、构图、风格基本相同,只是人物排列顺序和某些细节与题字略有差异,其中,西善桥出土的砖画在所有这些砖画中是艺术水平最高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7 14:58
目录
概述
文物特征
流传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