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符,典故名,典出。“竹使符 ”的省称。汉时竹制的信符。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借指州郡长官。
基本信息
解释:“竹使符 ”的省称。汉时竹制的信符。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借指州郡长官。
词语解释
典源
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后汉书·百官志三》:“尚符玺郎中四人。本注曰: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竹符之半者。”
释义
①. 汉时竹制的信符。
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凡发兵用铜虎符,其馀征调用竹使符。
《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 竹使 ”。
《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处符,其馀徵调,竹使而已。”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 郑康成 《周礼》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
②.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
南朝 梁元帝 《
侍中新渝侯墓志铭》:“三分竹使,再徙建旟。”
唐 房孺复 《
酬窦大闲居见寄》诗:“名惭竹使宦情少,路隔 桃源 归思迷。”
宋 苏轼 《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诗:“ 中山保塞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
唐 权德舆 《送孔江州》诗:“才子厌兰省,邦君荣竹符。”
宋 苏轼 《皇兄令史赠博州防御使傅平侯制》:“故具官令史,端厚有常,靖恭寡过,生不勒於保傅,没见思於族姻,宜分竹符,就赐茅社。”
清 曹寅 《书院瓶中杏花将残漫赠三绝句》之二:“慧色为谁延一日,竹符新调 锡山 泉。”
③.借指州郡长官。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诗:“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