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笼机
一种竹编花本织机
竹笼机是一种竹编花本织机,机架中部和上部有两个杠杆结构,分别用来提拉地综和悬挂、提拉编结有花本的竹笼。竹笼机因此而得名。竹笼机在我国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应用较广,一般用来织制壮锦等提花织物。早在宋代即已存在。
简介
由于竹笼机的开口提花机构形似用竹编成的猪笼,所以又称猪笼机。传统的竹笼机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面等特点,它在提综机构上以少综来控制多蹑,与多综多蹑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有所区别。
竹笼机是织锦机的一个种类,这类织锦机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有壮族竹笼机、毛南族竹笼机等等。
分类
壮族竹笼机
这类织锦机主要分布在南达忻城宾阳,北到环江的范围内。以宾阳竹笼机为例,机台长173厘米,从前端到后端呈倒梯形,前端宽65厘米,后端宽79厘米。机架高109厘米。机架中部和上部有两个杠杆结构,分别用来提拉地综和悬挂、提拉编结有花本的竹笼。竹笼机因此而得名。悬挂竹笼的杠杆长约150厘米,后端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竹针编排在竹笼周围 ,整个竹笼就是花本 。织花时根据编好的程序顺次取下竹针 ,拉起一组提花通丝就能牵动经线形成开口。竹笼机上的竹针数可达100余根,少的也有30多根,根据织锦图案的繁简增删。竹笼机只用一片地综,配以踏杆,就能完成平纹地的制织 。这片地综由综丝与综杆组成,每根综丝带动一根底经 。综杆上连杠杆,杠杆后端连 着踏杆。竹笼机地综形成梭口的过程是,在卷经轴稍前的位置有一个直径约14厘米的分经筒,使底经和面经上下分开,形成第一次梭口。踏动踏杆,因杠杆作用提起地综,底经跟随而起,变成面经。这样形成的第二次梭口很小,还需要通过一个竹筒以加大梭口,便于引纬。取出竹筒,放开踏杆,便复回原来的形态,又形成第一次梭口。
壮族还有另外一种织锦机,如靖西、龙州、环江等地的织锦机都不是竹笼机,靖西的织锦机机架与织布机同,只是多了一套提花综丝,织好的锦 用卷布轴卷起来。环江的织锦机则是专门的织锦机,原理与靖西织锦机略同,但没有固定的卷布轴。
毛南族竹笼机
毛南族竹笼机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乡 ,外形原理与宾阳竹笼机大致相同。尺寸略小,机台长160厘米,机架高约80厘米 。分经筒尺寸较大,呈三角形。竹笼小巧,竹针数一般在40根左右。悬挂竹笼的杠杆后端直接连着踏板,这样,工作时脚不能离开踏杆毛南族竹笼机没有梭子,茬通过地纬时用刀杼。刀杼背部剃空装置纬管,兼有梭子的功能,又能起打紧经纱的作用。由于竹笼很低,故不需要降低竹笼拔动竹针。毛南族竹笼机和壮族竹笼机一样没有固定的卷布轴,织成锦的一端绕在夹棍上,再用布带捆在腹前;经纱的张力需要织造者的腰脊来维持 ,因此劳动强度较大。毛南族织锦图案与周围壮族地区的织锦图案相似。据当地毛南族织锦艺人介绍,有些织锦的图案是到川山、温平等地的壮族地区学来的。一般的毛南族织锦是纬线显花的三梭织法,一梭织表面花,一梭织底面花,一梭织平纹地,也有采用二梭织法的,二梭织法没有底面花。这样二梭或三梭不断循环操作。
广西少数民族的织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有成就。据史籍记载。早期的织物有緂、壮锦等。考古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出士的纺织品和纺织机械实物。这些资料反映了广西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织物情况。综合现代的调查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广西织锦大致的情况。
广西少数民族织锦机的技术特点之一是棉丝合织,棉为经、丝做纬,壮锦、瑶锦、苗锦、侗锦、毛南锦等都有这样的特点。织出来的锦结实厚重。现在的壮锦、瑶锦、侗锦、毛南锦等大多采用彩色丝光线、晴纶线代替丝线。织锦机的状态呈现出早期的、发展的过程。如壮瑶苗侗织锦机的系轴于腰、用打纬刀、没有花本等。
广西少数民族织锦的图案风格总体是写实的,如壮锦图案就是以花卉为主,原因大体是壮族人信奉花王圣母,壮族人是花王的后代。如壮族人求子叫求花。苗锦、侗锦也多是花鸟鱼虫。而瑶锦是一个另类,瑶锦的图案以文字为主,多是一些有吉祥意义的诗句。瑶锦与汉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广西少数民族的织锦机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如壮锦机在民间已经很少了,基本上是在宾阳、靖西的工厂、作坊中使用,而且数量是越来越少。瑶锦、苗锦、侗锦的生产在民间,也比过去减少了。但由于近年来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以及旅游业的带动,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又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广西的工艺美术研究所有专门的壮锦研究和开发基地,东盟博览会期间开发的产品反响很大,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09: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