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翁者,当代潮汕籍国画家,大隐于汕头。论者谓“人清和、画清新、竹清雅、诗清丽”,竹翁擅长墨竹画,特色是将传统文人画意蕴深邃的特点淋漓发挥。笔下绿玉疏朗且笋篁劲健。是为国内墨竹名家。
基本情况
竹翁者,广东
汕头人,专擅写竹,国内墨竹画名家,其人清和、其画清新、其竹清雅、其诗清丽,将传统文人画意蕴深邃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竹翁墨竹画最大的特色。
竹翁者,汕籍大隐也。专擅写竹,笔下绿玉疏朗、笋篁劲健,其弧傲刚正,自成高风。
竹翁役劳比常人多得多,只是在工余习画,且成绩斐然。而羡慕竹翁者,尤在于其工余从事务中抽身,遂能放下纷扰,澄澈心怀,专注于笔端,作画数个钟头,甚至整天足不出户,就在那儿画。“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他题于画作之上的两句诗表达了他这种享受的心境。
艺术特点
竹翁专擅写竹,师法古人而不囿于定式,有章可循又风格求新,其笔下之墨竹意蕴深邃,寓意深刻。事实上,作为“四君子”之一,墨竹历来是文人画的主要题材,所谓“文士字画总寄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向为画中要旨。竹翁竹画所表达的正是其心路的历程:宦海波涛,风吹雨打,泰然处之,志存高远。
用笔墨画竹是竹翁书写寄情的途径,他落笔之主角,惟竹而已。他手下之竹即心中之竹,竹翁对竹知之甚多,凡是能找到的有关竹的诗文歌赋、书籍都要读,有竹制艺术品的或竹造型工艺品的都收藏来把玩,甚至盛产竹子的地方,画竹名家故里都找机会去寻访。在竹翁画室之外,植有各种竹子,可观摩可欣赏可亲近。在都市里,有一处种竹的地方诚属不易,而能常有对竹的心情,也同样不易,继而知竹写竹,物我合一,人即是竹,竹即是人,更不易企及。从身旁有竹到心中有竹,心有所属,才能真正隐逸。穿行在钢筋水泥中而能隐逸,高人也。
在内涵意境上,墨竹作为文人画的主要代表题材之一,向来具有很强寄托。竹翁作品主体劲本坚节,刚也;微铺之叶待凤,乐贤也;偏处一侧,谦也;数枝不独处,义也;虚心而直,忠也。这清和高雅的“君子之道”,在竹翁的作品中形神俱现,堪称佳作。其画作主旨寄托感甚强,而“顺其自然、不违天道”的老庄道应是其内核,这容易引起欣赏者共鸣。不管“风”刀霜剑的摧迫,不管“风”栉雨沐的剥蚀,不管“风”言雾语的毁誉,不管“风”谲云诡的攻诘,不管“风”潇雨晦的郁仄,不管“风”清月朗的舒畅,不管“风”云际会的豪情,不管“风”信年华渐逝的无奈,八风来袭,只需坦荡面对,烦扰世事,只需澄澈心怀。
社会评价
《君子之道》较为典型地体现出竹翁墨竹画的特点:画如其人,境界高远,恬淡从容,有脱俗之气”。
《君子之道》,此竖幅布局形式简洁和谐,几枝新枝略微曲兀中更显刚健,数叠绿野重叠间层次分明,疏密有致。
技法上,《君子之道》的泼墨、破墨、积墨运用恰到好处,塑造主体之线条流畅而暗含劲道,笔断意连,浸润凝重,焦、重、淡多层次着墨,冷暖色彩转化较为丰富,晕染之下,黑、白、灰分明,有明显的质感。作者还借用了山水画中的高远、平远、深远的“合三远”架构,令视野更有深度。《君子之道》中,主体劲本坚节,形神俱现,堪称一时佳作。
竹是一种寻常物,却因为文人士大夫的钟爱,入诗入画,在中国画里墨竹甚至自成一派,历代都有画家画它。但入诗画之后,竹却自此疏离了大众。因为画中之竹,不再是作为物的竹了,它被人格化,被文人化,体现的是作者的情操、情绪、情感,变成很个人的东西。在文人的群体共识里,它是“气节”、是“高洁”,是构建文人精神世界的一分子。这类作品在竹翁的画里为数不少,那是画家斯时斯地内心的写照,这类作品必须有人,因为有“人”而有味,而有力,竹翁状“人”之处,情绪饱满,酣畅淋漓。他还有另一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画家收起峥嵘,尽显平和。且看这组画作,“富贵”、“吉祥”、“如意”、“平安”,每幅画作中书法和印鉴双重文字是祝福的叠加,这些字眼多么俗世;画中竹的情态是稳重的,是舒展的,金色、朱色、翠绿,与墨色相间,构成的一组四条屏,色彩不再冷峻,此时的竹,不是孤高、孤傲的,而是带来欣喜和祝福的吉祥之物。画家竹翁的竹,就这样回归大众了。
岭东竹翁专擅写竹,竹翁新作三斗方《逆风》、《迎风》、《傲风》,以其清和之气、非凡功力,被香港《
文汇报》选登于2010年11月14日文化版“竹欣赏”。迎之以逆,傲岸浴风,竹翁作品《逆风》、《迎风》、《傲风》的主旨寄托感甚强。
《逆风》的构图形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竹旁辅以凡石,企于整幅画中央,其结构平衡。石为基、栏为伴,风中寥寥数竹身处逆风,高低错落,视觉上富有层次感。其中,身处风口的矮竹在作者笔下枝蹙叶散,依稀有断叶委身石端,似譬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或许是作者要表现出来的运道悖逆之象。值得指出的是,右侧石旁的高竹之叶,明显疏于前面的矮竹,也许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风催高枝而致其叶疏,这也体现了竹翁在细节处的严谨、老到。《逆风》水墨融汇、色墨互衬,构图明暗对比上较为灰冷,寥落凄薄的氛围显而易见,应该是作者为凸显天地肃杀之气而为之,恶劣境况下绿篁数株挺立,狂飙临头,眉发俱飘而受未见惧色,亦未见颓废气象,反而生机勃勃之象跃然纸上,作者正是以这艺术化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又非常态的和谐之美。
《迎风》中,构图同样辅以平凡的凸石,数株绿篁及石头偏居图左侧,竹翁专门留白于右,左上密而右下疏,搭配几枚印章,布局顺畅,整幅画作看起来结构融洽。细赏《迎风》中的墨竹,较《逆风》中的墨竹,自然有不同的体现,这在作者笔下有非常明显的表达。同样是数杆竹,在画中浴风屹立、神清气爽、劲健洒脱。应用技法上,作者借用了山水画中的高远、平远、深远的“合三远”架构,近处重墨浓彩,中处暗影依稀,远处轻疏沫褶,浓淡、疏密之间,看似随意挥洒,却有流气贯穿其中,因此画面丝毫未显驳杂,其用笔精炼,妙夺造化,蔚有生意,丰富的墨韵和弥漫的画意,正合作品意境——这里更多的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味。迎风之竹枝枝精神,沐风之叶片片酣畅,卧土顽石一个点衬,纸外之风扑面而来,画中画外之物都是有生命的,画中画外之物都是有灵性的。作者的破墨、泼墨、积墨在《迎风》作品中恰到好处,角度布局拿捏得当,以形写神,令迎风之劲竹,表现出不以争气、不以争荣为目的随遇而安感,八方动静皆不改其虚心挺拔之志,四季来风我自泰然处之,一切自然而然,一切顺其自然。正所谓“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表不殊,常也”,“垂贲实以迟凤,乐贤也”。
竹翁的《傲风》,又是另一种表现手法,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是近景,或者说视觉上类似镜头“特写”,其风格略显古朴。在构图上,画面主体为右侧一抱浓叶墨竹,竹之造型略曲兀,但气势傲岸,观之位置恰当,结构平稳,塑造主体之线条暗含劲道,笔断意连,浸润凝重,焦、重、淡多层次着墨,冷暖色彩对比较为丰富,晕染之下,黑、白、灰分明。《傲风》的章法架构更显严谨,画面背景颇为干净,水分和墨色间留下来的白,以及数个拖笔、散笔的合理运用,令整幅构图体现出质感,突出了主体,也更易聚焦于画中央“特写”的墨竹。而作者摒弃了前两幅的凸石,多少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傲风》中,作者要体现的是傲立风中的绿篁,其竹节之处隐约可见蘸墨细微、重力点睛,或许正是作者意图,竹之“傲”来源于竹之节,守节而不惧风霜雨雪,正是墨竹傲风的资本了。总体看,《傲风》的构图、着色、笔力、及造型等,整体气势神韵彰显,颇能表达出墨竹于风中不卑不亢之“傲”。或者这样说,面对八面来风,竹之傲非傲,而是一种淡泊的自信,甚至可认为,那不是“淡泊明志”,而是在摇曳之间,其“志”根本无须让人“明”而人自能“明”。
作品欣赏
竹翁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汕头日报、东莞日报、汕头都市报、汕头特区晚报、文艺报、香港文汇报等,深受好评,摘录部分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