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鞭
竹子细长的地下茎
竹鞭是指竹子细长的地下茎,横走于底下,竹鞭上有节的植物。节上生根,称为鞭根。节的侧面着生芽,有的发育成笋,有的发育为新鞭。一片竹林地上竹株分立,地下竹鞭则联成一体,起源于一个或少数“竹树”。毛竹竹鞭分布较深,一般在15~40厘米范围内,寿命可达10年以上。中小型散生竹刚竹淡竹、哺鸡竹等的竹鞭分布较浅,一般为10~25厘米,寿命为6~8年。3~5年的壮龄竹鞭颜色鲜黄,芽饱满,发笋能力较强。
竹鞭分类
竹的地下茎分为单轴,合轴 ,复轴三种。既能贮藏和输送养分,又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竹鞭有节,节部有退化的叶,称鞭箨。节上生根,称鞭根。 每节着生一个芽,交互排列,有的芽长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竹竿,然后逐渐发展成竹林。
毛竹竹鞭分布较深,一般在15~40厘米范围内,寿命可达10年以上。中小型散生竹刚竹淡竹、哺鸡竹等的竹鞭分布较浅,一般为10~25厘米,寿命为6~8年。3~5年的壮龄竹鞭颜色鲜黄,芽饱满,发笋能力较强。
竹鞭的侧芽
从箨腋形成的芽原基发展为侧芽,硬芽或笋芽可根据其大小,形状识别出来。但当侧芽处于休眠状态时,很难从外部形态或内部结构确定其为鞭芽或笋芽。直至出现明显的生长后,它们就容易被识别,竹笋粗短面尖端弯曲向上,鞭笋细长面横向水平生长。但在自然界,两种生长方式是可以交替改变的,在单轴竹类的竹林中鞭头出土而成鞭竹是相当普遍的,而出土的竹弯曲入土变成竹鞭,再从其侧芽长出新鞭和竹笋,也是有偶然出现。可以设想,在生长过程中器官位置的改变可能影响生长物质的分布,从而引起生长方式和形态特征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的生理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土壤条件
土壤是它立身之地,是行鞭、孕笋之空间,是水分、矿质养分供应之场所,因此土壤对高效竹鞭林培育至关重要。竹鞭大部分分布在土层深10~40厘米的范围,但少部分也可深达1米左右,加上竹蔸和竹鞭根系,所以土层厚度要深达1米以上,才能使地下部分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它是速生且生物产量很高的竹种,对土壤肥力要求很高。竹鞭的正常生长要求土壤中官含有机质、质地疏松、含石量少,没有或很少有老树头、老竹蔸、竹鞭等障碍物。pH4~7,这样才对它生长有利,才能培育出高产、稳产的竹鞭林。在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它生长需要充裕的土壤水分,所以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应引水滴灌或喷灌,这样花钱不多但效益很好。但毛竹鞭又忌水淹,若短时期的水淹就会造成鞭梢和鞭芽的腐烂,所以溪河两岸、沼泽地不能生长竹鞭。
地形条件
组成地形的因子一般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海拔的变化会引起气温、湿度、蒸发量、土壤腐殖质层的厚度、腐殖质含量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引起许多毛竹立地因素的变化。事实证明福建产量最高的毛竹林一般都在海拔500~800米的地方。林地坡度的大小关系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持水和通气性能等土壤理化性质。由于坡度大则地表径流加速,水土冲刷较为强烈因而土层薄,含沙量多,有机质含量低,保水能力差。一般坡度在10°~25°的山坡土层都较厚,竹林产量较高。福建红壤区土层可达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持水、通气性能也较好坡向、坡位的不同,也会引起立地诸多因素的变化。
居间分生组织和节间延伸
在亚顶端分生组织下,新形成的节把分生组组分隔成若干居间分生组织、在正中纵切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刚被分隔的居间分生组织比其上、下节部要得多,但占有全部新形成的节间。很显然,居间分生组织是直接来自顶端分生组,而不是在节形成之后,插入成熟组的原形成层按其形态学上的模式散埋在居间分生组织中、进一步分化而成制皮部和木质部分子。但在节部原维管东的排列方位是不规则的居间分生组织由细胞分裂而增长,但节部的厚度变化其微。细胞数量的增加和大小的变化又因所在部位和发展阶段不同有差异。最初,居间分生组织占有整个节间,细胞分裂和量的增加居于主导地位,但逐渐限于节间下部,当节间上部的细胞停止分裂,它们逐新扩大和伸长,细胞核变大,细胞壁也同时加厚,最后趋于成熟。这一过程与竹等的节间延伸活动相同。根原基是鞭长出的最后器官,在侧芽原基形成之后,发生在幼箨部,其上形成根冠,保护顶端分生组织。
参考资料
竹鞭.在线汉语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4 16:53
目录
概述
竹鞭分类
竹鞭的侧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