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汉语词汇,是一种
儿童玩具,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
跨立上面,假作骑马。由于竹马是人生儿童时期所玩器具,也有成年后回忆儿童时代生活而以竹马为题材而进行文学创作的。
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桓公 语诸人曰:‘少时与 渊源 共骑竹马。’”
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与两从兄,自鬭草骑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尝一语失敬爱之度。”
清·
王端履《文斋笔录》卷五:“先君集中有《依韵答卢石甫明府二律》,皆再任时倡和之作也,敬録於左:‘迎来竹马又三年,爱景薰风话果然。’”
元·
王祯《农书》卷十三:“薅马,薅禾所乘竹马也。似篮而长,如鞍而狭,两端攀以竹系,农人薅禾之际乃寘於跨间……余尝盛夏过
吴中见之,土人呼为竹马,与儿童戏乘者名同而实异。”
“竹马”一词起源于唐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竹马的是《
后汉书》。唐代之后
竹马舞、
竹马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继出现,到了宋代和明代,竹马表演已在
民间社火中出现并逐渐得到普及。明代
阮大铖编写的剧本《
双金榜》中,就有跑
竹马舞蹈表演的记述。竹马曾经在许多地方流行,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和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的多种表演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