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岗村隶属于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笋岗街道。位于
笋岗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
田心村、
田贝村、
东门街道赛龙村。坐落于深圳南部山间谷地,村后大岭山海拔约80米;发源于黄竹沥的
布吉河从村东面流过,在下游的渔民村汇入
深圳河。始建于元末明初,
何姓先祖
何真曾逃难于此,并立基建村,繁衍生息。因当时村后山岗有大片竹林,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布山岗,取名笋岗村。
元末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深圳镇;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1959年,属附城公社笋岗大队;1961年,属南头区附城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附城公社;1983年,属罗湖区笋岗街道笋岗行政村;1992年,属笋岗街道笋岗社区。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有部分手工业和副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村里开始建厂房,招商引资办企业,并先后建起了笋岗大厦等物业。1992年农村城市化改革,组建深圳市笋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集体经营逐步转向商业、房地产业和租赁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2015年末,户籍人口616人,其中男性286人,女性330人;80岁以上14人,最年长者92岁(女);实际在村人口61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8518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13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2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传统民居为
广府民居,代表性民居有
元勋旧址,位于笋岗村老围内,又称笋岗老围,是笋岗何氏为纪念先祖岭南名贤何真在此发迹而建。元末,何真避难于此,筑寨安居,后以笋岗为大本营,收复岭南。其四世孙何云霖维修此寨时,刻“元勋旧址”于寨门。村寨呈长方形,东西长68米,南北宽63.5米,占地面积4318平方米。前有门楼、中心巷,后有龙母宫(20世纪70年代被愚),外围有护寨河(20世纪70年代被毁)。四角有两层的角楼,角楼间以围墙连接,围墙由青砖砌成,高5米,宽2米。围内有3条纵巷,6条横巷,140多间民居和3口水井(现仅存一口)。南面大门外墙用红砂岩石砌成。老围外东侧有天后宫。该建筑群是深圳市区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寨堡式村围,属深圳地区少见的
广府围村。1988年7月,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好这座古村寨,2005年,罗湖区委区政府对元勋旧址开展了“空楼行动”,迁出了所有住户,并派专人维护。
何真公祠(何氏宗祠)始建于元末,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原祠位于老围外西南面的祠堂邮中,三开间两天井布局。1921年,迁于祠堂邮东南面,三开间一天井布局。1999年,因建设用地需要,再迁于祠堂邮东面重建。该祠堂重建后为钢筋砖混结构,砖墙外贴朱红色陶瓷面砖,黄琉璃屋顶,且瓷饰华丽;祠内有石雕、壁画、木刻等艺术装饰。
笋岗何姓村民有重阳祭祖习俗。从1984年始,每年农历九月初八,当地村民、港澳台宗亲以及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齐聚大岭山,祭拜何姓先祖何真。主持人念悼词,族人祭拜。祭拜仪式结束后全体聚集吃大盆菜,畅叙乡情,缅怀祖恩。
该村醒狮队成立于1987年,由当时被誉为“新派南拳第一人”的广东广宁南拳王邱建国亲自传授技艺。舞狮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伴奏下,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表情。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以扎实的功底尽现南派武功的阳刚之气。
宝岗路、梅园路经过该村。60年代通电,80年代通电话、通自来水,1991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互联网。村内有笋岗小学,创办于1984年,位于笋岗村与田心村之间,学校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2015年有32个班,在校学生1738人,教职工97人。有大阳升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150人,教职工23人。另有儿童种植园、笋岗社区文化广场(位于元勋旧址前)及健身器材等。有笋岗社区图书室,藏书15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