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2014年6月开幕的双年展
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后简称“威双”)于2014年6月7日开幕,持续到11月23日结束。策展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指定总题、中央馆主题为“基本法则”(Fundamental),个国家馆主题为“1914-2014:吸收现代性(1914-2014:Absorbing Modernity)”。
中国团队
总策展人:姜珺
参展团队: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多相工作室,开放建筑设计事务所
参展艺术家:张健
视觉设计:吐毛球工作室
研究团队:冯仕达、戴春、高岩、史洋
策展协理:南雪倩
场务助理:刘书羽
翻译统筹:张博超
外联助理:钟颖璋
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在2014年6月7日开幕,持续到11月23日结束。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中国馆将由姜珺担任总策展人,携手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几组建筑、设计和研究团队,共同构建主题为山外山的中国馆,以契合2014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当代建筑巨匠雷姆·库哈斯提出的Fundamental(基本法则)这一主题。
有别于以往参展建筑师各自为“阵”的作品展示,此次中国馆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合作构架:三家建筑事务所将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在台基、屋体、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间实现相生相克的磨合和共生。此外,研究团队、视觉设计师和艺术家则将通过内容研究,信息传达和意象再造的方式融入空间,使得中国馆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实现雷姆·库哈斯策划一届有关建筑而不是建筑师的展览的要求,回归建筑本身。
国家馆展览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Absorbing Modernity 1914年—2014年(吸收现代性)因此,中国用以化解现代性的基本法则,策展人将其破题为根本,兼取正本清源,本立道生之义,以区别于西方量化和元素化之基本法则,而引发对于建筑基本法则更加丰富的全新理解。中国哲学以道为制高点的方式,不在于山高人为峰的绝对高度,而在于设立山外有山的相对高度,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以动制静,以意化形,从而化解现代性之张扬。山外山以相对性创造无尽想象,即中国文明的视野。
与此同时,策展人将吸收现代性命题破题为化解现代性。在中国建筑过去一百年吸收现代性的演变中,已经不只发生一次趋同,这其中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诉求也此起彼伏。现代性在此体现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维度之间的矛盾,教条化的传统形式作为文化的空间再现固然便于识别,却难以调解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同时,即使在最意识形态化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发现一系列没有局限于“形式—功能”二分法之中的案例。这一历程将成为馆内空间展出的内容,一方面突出现代性作为外来冲击,以及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暗示中国文明对外来冲击所一贯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的能力。
中国馆策展的空间部分可展开为:以家国天下和藏显通变为经(即通用原则),以生长收藏为纬(即不同层面)。具体地说,即以生长为现代性之吸收,用现代材料和技术为标准化的预制框架和分隔,以收藏为现代性之化解,以家国天下之差序格局和藏显通变之空间意象规划生长。
中国馆的空间部分由此可被分解为框架、分隔、院宅和园林四部分,即中国馆这一整体的“骨—皮—体—气”。进一步,针对中国馆长达半年的展期使用,我们可以再分解出器物陈设、内容、活动策划,与策展主题一道,共同构成中国馆的整体,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中国馆整体的“肉—血—精—神”。
这种参展作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关系使之有别于过去中国馆参展者各自为“阵”的格局,后者更倾向于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建筑装置。而参展者之间体系化的协同互动,不仅接近城市化中真实的社会合作,而且能使观众更关注建筑本身,从而实现雷姆·库哈斯策划一届有关建筑而不是建筑师的展览陈设的要求。
主题
特展“共谋·共生-蛇口1979-2014
2014年9月20日,威尼斯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共谋·共生:蛇口1979-2014”大型特展于2014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正式开幕。威尼斯双年展代表LauraFincato女士和威尼斯2000基金会主席MarinoFolin先生,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姜珺先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薛峰女士,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设计处处长张宇星先生,2013年深港双城双年展策展人OleBouman先生,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总经理杨天平先生,副总经理赵军先生,土地规划发展部总经理郑玉龙先生等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
作为本届威双中国馆最大规模的展中展,“蛇口1979-2014”结合中国馆“生长收藏”之理念框架,对特区、深圳、蛇口、深双等一系列关键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以案例、装置、模型、图解、场刊、视频和表演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全球与地方、政府-企业、精英-公众之间在深圳和蛇口的“共谋”与“共生”。本次展览将于10月20日结束。
开幕式在独具创意的现场表演“院·园”中拉开序幕,策展人姜珺先生和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杜鹃女士带领观众以“游园”方式观展,并对呈现的展品做了详细介绍与角度独特的解读;在随后的颁奖仪式中,中国馆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颁发了旨在表彰蛇口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成就的“城市更新(价值再生)贡献奖”。
开幕式还举办了国际学术论坛与圆桌讨论,由OleBouman主持,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总经理杨天平先生受邀发言,分享了他对价值创造的理解。城市的更新与产业的升级就是在回答如何重新创造价值这一问题,未来几年中,蛇口还将继续将工业厂房改造为互联网园区或创意产业园区,将货运码头改造为邮轮港口,逐步完成产业更新与升级。“创造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历史的遗产,也要展望未来,认准方向,耐住寂寞。”
蛇口价值工厂作为城乡更新课题的代表作品也受邀展出。由中国馆特邀的华人女艺术家盛珊珊以蛇口价值工厂为原型,通过回收威尼斯当地著名Murano玻璃特别创作了“玻璃价值工厂”,以展现价值工厂作为1980年代中国最大的浮法玻璃工厂的历史、以及通过深圳-威尼斯两地的互动激发工业遗址再生的涵义。2013年开始,藉深港双城双年展之机,蛇口结合人文历史/空间场所与国际展事,酝酿发展为一系列独特的蛇口文化事件,催化出激发城市发展的链式反应,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将逐渐被废弃的浮法玻璃厂和大成面粉厂打造成为新蛇口的人文地标,作为蛇口的先锋文化中心,一方面通过唤起人们对原有空间场所的重新认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延续蛇口精神;一方面则通过新的文化/活动创意行为的介入和触发,焕发原有片区的活力,发掘现实和历史的价值,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活力发展。
开幕式同时发布了由中国馆主编的《蛇口1979-2014》特辑,与中国馆的时间廊部分一道集中呈现了三十五年来政府-企业、精英-公众之间在深圳和蛇口的“共谋”与“共生”。蛇口工业区作为1979年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是比深圳特区更早的建设和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其创办者招商局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民族工商业先驱。作为深圳“特区中的特区”,蛇口不仅孕育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一批知名企业,更是中国企业管理/行政制度改革的先驱;其作为企业的工商化过程,也是蛇口的城市化过程,发展出整合了地理/经济/社会/行政/文化等职能的“蛇口模式”。本书即以这五大维度为经,以蛇口与深圳之间的对照互补为纬,展现蛇口工业区在1979到2014年间,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区”到多元功能的“城市区”的演化,一方面是以蛇口为缩影呈现深圳乃至中国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一方面也是对蛇口模式的整理,即在变化的时空环境中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自我更新的方法。
解读深圳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2013 年开始,藉深港双城双年展之机, 蛇口将其人文历史、空间场所和国际展事三者相结合,酝酿发展为一系列独特的蛇口文化事件,催化出激发城市发展的链式反应。这些活动选择在浮法玻璃厂、大成面粉厂等这些老工业区建筑中,并邀请著名建筑师共同研究,将这些老工业区打造成新蛇口的人地标,作为蛇口先锋艺术文化中心,一方面通过唤起人们对原有空间场所的重新认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延续蛇口精神;另一方面则通过新的文化、活动创意行为的介入和触发,焕发原有片区的活力,发掘现实和历史的价值,继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活力发展。2014 年,“蛇口再出发” 在全球双年展的发源地继续延展,在 14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共谋·共生”特展中策划“蛇口:1979-2014”。展览不仅将对蛇口过去 35 年的改革历程进行回顾梳理,还展出以“价值工厂”为代表的蛇口产业升级成果。当年蛇口的改革开放就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著称,作为“蛇口再出发”系列活动也刻意地选择一些先锋、前卫、更有创新精神的文化活动,这也是传承蛇口精神,或者说本身也是蛇口文化的一部分。蛇口工业区要实现转型发展的新成功,将蛇口打造成为中国滨海城区的典范,需要持续扩大品牌化影响作用,为需要活力的城市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从“经济特区”到“文化特区”,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蛇口再一次出发!
蛇口工业区是 1979 年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是比深圳特区更早的建设和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其创办者招商局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民族工商业先驱,其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可追溯到 1872 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之初。作为深圳“特区中的特区”,不仅孕育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一批知名企业,更是中国企业管理、行政制度改革的先驱;其作为企业的工商化过程,也是蛇口的城市化过程,发展出整合了地理、经济、社会、行政、文化等公共职能的“蛇口模式”。本书即以这五大维度为经,以蛇口与深圳之间的对照与互补为纬,展现蛇口工业区在 1979 到 2014 年间,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区”到多元功能的“城市区”的演化,一方面是以蛇口为缩影呈现深圳乃至中国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历
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是对蛇口模式的梳理,即在变化的时空环境中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自我更新的方法。
作为一个以工业及物流业为基础的产业园区,蛇口的发展和变化经历了工业化阶段(以经济为基础、企业为中心)到社会化阶段(以产业园区为中心)到城市化阶段(与周边城市组群,多中心、多元功能)。最初作为政策与经济试点的蛇口,如今也逐步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并承担起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职能责任。招商局作为蛇口工业区的执行者与管理者,将更多地参与到新生的社会化城市职能中来,蛇口工业区将逐步成为集“政治经济权威性因素”与“社会文化自发性因素”为一体的综合地区。
蛇口被称作‘改革的试管’,它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正有待于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这正是蛇口那些荒废的工厂真正的精神价值所在。——钟刚
蛇口工业区作为深圳发展的前沿阵地,一度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它的发展与建设为深圳提供了各方面的经验与探索。深圳作为蛇口的母城市,同时也为蛇口的发展经验进行更大范围的扩展和反馈,并提供更有力的基础设施条件及文化产业建设等环节的支持,形成一定程度的互相输出资源及相互影响的关系。
深港双年展选择蛇口 , 将社会的聚焦点重新移到了这个渐于沉寂的’现代乌托邦’, 让特区的新一代市民走进这个有点陌生的 城市边缘,让他们在那些曾经牛气冲天、如今荒无人烟的工厂间穿梭 , 徘徊 , 追逐 ,这 就像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城市通过自身 , 以时间和空间合成的丰富而复杂的交响变奏。”——钟刚
这里值得特别介绍的是:由交通部招商局经营开发的蛇口工业区,在各特区的建设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已使 1 平方公里范围的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兴办了 14 个企业,合计投资 5 亿多港元,年内将有 5 个企业先后投产。2014年地租、码头、出售别墅等项收入预计可达 2000 万港币左右。他们的经验,一是招商局有较大的自主权,从工程勘测、规划、设计蓝图、银行贷款的对外谈判、签约都能自主,不像现在国内的管理体制那样,层层请示汇报。二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工业区指挥部与施工单位一律以招标方式,建立合同关
系;工业区的企业对企业董事会负责,由企业决定自己的经营业务,招商局不予干涉。招商局在蛇口的办事机构,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设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各种专业公司,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经济效果。
蛇口的管理方式,为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江泽民(时任国家进出口管委会副主任)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浮法玻璃厂本身代表的正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始 :由蛇口开始的改革,正是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烙印。这些隐藏于建筑背后的意义使其价值早已超出了一座普通的工厂。阿尔多 · 罗西将这种蕴涵着集体记忆的建筑称作“纪念碑”,并认为这种已经与原有功能脱离的人造物才正是“城市精神”之所在。——宋玮
文化:开启新的蛇口模式改革开放之初,招商局成功开发建设了 10.85 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作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开发区,蛇口工业区曾引领了中国改革开放,并对城市化发展进行有益探索。经过 30 多年开发建设,蛇口已从一个边陲小渔村迅速发展为外向型港口工业区,继而又成为如今环境优美的滨海城区。三十年之后,在面临产业升级的新挑战、城市更新的新机遇之际,蛇口工业区提出了再造新蛇口工程,希望通过解决好蛇口再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继续探索出一条代表中国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方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这次“再出发”的道路上,蛇口将更加关注内涵式的发展,更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需求,而文化发展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蛇口历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一直被工业区视为未来发展的最大财富,而对于附着蛇口历史文化的工业建筑,他们也倍加珍惜。因而,在老工业遗产的去留问题上,他们并未“大拆大建”,改造为居住用地获取更高经济利益,而是保留产业用地,引导新型产业替换传统产业。
十年回顾
UABB2005-2014十年回顾展”。系列活动由9月20日独具创意的开幕活动开启,开幕式包括现场表演“院·园”、 开幕论坛“深双的价值”、新书发布会等多项联合学术活动。届时也将透露2015深双的最新信息。
“深双@威双”:涵盖多维度合作
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双年展。迄今已经十年五届的深双,正在与双年展的这一鼻祖对话交流着。二者互相交集的策展人、作者、作品装置、威双芬兰馆、威双中国馆、支持机构、媒体……共同构成了2014年“深双@威双”的系列活动。
本次“深圳@威双”之“UABB2005-2014十年回顾展”在由知名学者姜珺策展的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举办,是该馆开幕3个月以来最大的展中展。中国馆以“山外山”为主题,以“不变的空间”与“变的内容”作为中国馆“山-水”关系的一体两面。而“UABB2005-2014十年回顾展”将在馆内现有格局上进行融合和改造,结合中国馆“生长收藏”之理念框架,对深圳、双年展、深双等一系列关键模式进行全面梳理。
该回顾展由深圳城市\u5efa筑双年展组委会主办。作为深双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卓越集团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也一同参与支持本次展览。
“UABB2005-2014”:回顾深双十年
展览将延续中国馆的展示形式,全面梳理总结十年间深港城市\u5efa筑双城双年展从探索到成熟的成长历程,对展览发展史进行回顾性评价,并以案例卡、故事本和实物模型的方式展出五届中的代表性作品,循环播放深港双城双年展纪录片。藉此为基础讨论双年展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对深圳城市发展及更新所起到的催化和推动作用。观众将观看到深港双城双年展的优秀作品,了解到这个从中国快速城市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双城双年展十年历程,及其所特有的城市催化和互动作用的运作模式。
“深双模式”:推动城市发展
以威尼斯双年展为代表的国际双年展构成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景观,深圳城市\u5efa筑双年展是全球唯一的以城市\u5efa筑为主题的双年展,在其十年五届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企业支持、全球互动、公众参与的“深双模式”。时间上,将普通双年展的一次性展览变成与城市更新和公共参与同步的持续活动;空间上,将深圳作为全球精英和地方社区互动的界面,双年展的策划则进一步作为文化规划的一部分,与深圳总体规划相结合;具体在实践上,则与展场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如2013年深双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在“价值工厂”(原广东浮法玻璃厂)的合作,展现了作为城市触媒与软实力的深双在城市硬件更新上所具有的催化作用。
开幕活动:展示学术与文化
开幕活动精彩纷呈,其中开幕论坛“深双的价值”将讨论深双十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届时将邀请深圳和威尼斯两地双年展的主办方代表、往届深双策展人等嘉宾共同参与。
此外,现场表演“院·园”也是一大亮点,策展人姜珺及深双代表将带领观众以“游园”的方式观看展览。游园过程中,观众将依次看见深双历届策展人(张永和、马清运、欧宁、泰伦斯·瑞莱、奥雷·伯曼/李翔宁/杰弗里·约翰逊将由演员佩戴特制面具扮演)作为各个空间主人,用特殊装扮及行为演绎中国人不同时期的五种生活状态:山外区对应“种菜”、外园区对应“织茧”、后院区对应“品茶”、内院区对应“打麻将”、中院区对应“制琴”。五届策展人对中国式生活方式的概念性表演,与中国馆的内涵相呼应,五届深双,五个空间,五种“中国式”生活方式,移步换景,令观众产生“游园”乐趣的同时也向游园者提示“深双十年”的作品精髓及特色。
这场回溯深双十年成长历程及成果的回顾展,既呈现各方在深双进程中的共谋,以及深双与深圳之间共生互动中所确立的关注城市/城市化的特别视角。也特意通过开幕式/论坛/游园/雅集的共谋策划,来与中国馆空间装置中浓烈的中国意蕴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为深双、为威双、为中国馆献上一场精彩别致的文化盛宴。
特展
C.A.N.@Venice(灿计划@威尼斯)
C.A.N.@Venice
由spamALL®发起,马清运策划,章寿品设计,Max office监制的专题展览。C.A.N.@Venice展于9月10日在 2014 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览中国馆国家馆,隆重开幕。展览回应2014年双年展策展人库哈斯提出的“根本性”,重新审视反思农业中国100年的历史谱系,对现代性对农业(农村)文明的摧毁的现实给予强烈批判。同时通过马清运组织及发起的实际项目,开始从实践中讨论C.A.N. (Culture, Agriculture, Nature)从根本上逆转这些危机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成果。
双年展参观者,对C.A.N.@Venice展览提出的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策展人马清运希望通过展览,一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文明与机制的现实问题和危机。另一方面,以C.A.N.实践项目经验为基础,让更多专业和相关人士参与讨论,一起探寻C.A.N.的解决之道 Agri-urbanism (农业都市主义)。
展览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C.A.N. Documents, 通过文献考古方式,用卡片审视和呈现100年中国农业文明中的重要节点;第二部分 C.A.N. Research, 以挂甲峪为中国典型农村案例, 开展的研究;第三个部分 C.A.N. Practice,展现14年“灿计划”的成果和实践模式。玉川酒庄项目、长城项目以及中航云会项目参与了成果展示。作为现代都市主义的代表,中航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运用中国各地留存的独特鲜明的建筑语言符号并赋予现代性生机,力图使云会成为商业行走过程中的驻足、省身之地,以“都市需要传统”呼应了策展人马清运先生的“农业都市主义” 概念;第四个部分是新书的发布与讨论,《C.A.N. -A Project of Agri-urbanism》图书由马清运与章寿品联合出版,它浓缩了C.A.N.的思考,实践和新构想。
C.A.N.灿计划是一项持续不断的试图逆转现实危机,创造理想农村都市主义生活方式的事业,目前展出的这四个部分是C.A.N.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C.A.N. 灿计划
C.A.N. 计划的发起旨在探索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共生机制。现代化和全球化潮流将文明与自然逐渐推向对立的两极。20 世纪已经见证了这种极化状态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在类似中国这样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要逆转这样的趋势,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并引入一个第三方角色,农业。农业是调节、统合文明与自然的催化剂:它通过智慧地利用自然而推动文明,通过崇高的文明意识涵养自然。所以,C.A.N.(Culture, Agriculture and Nature)着眼于自然的美好与人的善意,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壮志雄心和美好前程。C.A.N. 是一个由多机构、多学科协作,融调研、设计和开发为一体的计划。它不仅是一系列学术活动,更是一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事业。
参展方案
2014年9月1日,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的房顶200米环形跑道正式启用,该跑道能满足36个班级1600到1800名学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在楼顶建跑道,这一做法在中国尚属首例。该设计方案代表中国参加了“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9 15:40
目录
概述
中国团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