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村
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下辖村
小海字村建于1977年,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小海字村,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00人,面积30平方公里。旗下海欣家园 小海字大寨当时是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并誉为“中国第一村”。
地理环境
第一村名小海字原本是‘小海子’,‘子’后来改成了‘字’。
小海字村距离北京五环27公里,作为首都北京2000个村的其中一个,小海字村在改革开放30年来无疑是耻辱的。记者在2012年的时候去过一趟这个村子:低矮平房零星坐落、危房烂房比比皆是、孤寡老人数不胜数、适龄青年结婚无门、没钱看病无钱上学等等。就这样一个连北京农民普通收入水平都达不到的村子,喊出“打造中国养老第一村”的口号,这完全来自于一个人,小海字村的村主任——宋长春。
现状
我们党有一句口号:党员干部走在前,一切困难都不难。宋长春自6月份被选举上任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找项目、抓重点,以“老百姓的事就是村委会的事”为核心,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短短一年的时间已经完成“3个100惠民政策”,即100位老人的养老问题、100个人就业问题、100个村民住房问题。据记者了解,小海字村只要是70岁以上的老人,村委会愿意承当老人今后的一切经济、生活、住房上的负担,老人可以完全和家里断绝一切经济问题。因为在老年公寓里可以免费住100平米的房子,有专人伺候老人起居、照料他们生活。老人可以免费吃住,经济是一切根源,村民只有有了自己稳定的收入才能真正的把生活过好。在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后,村委会又为那些因为没有房子而结不了婚的年轻人免费给予住房。
历史说明
40年前《北京日报》报道该村
历史上,小海字最辉煌的时候要数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史记载,当时为了治理村里七零八落的盐碱沙洼地,全村老少齐上阵,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就凭“一颗红心两只手”,愣是把盐碱地改造成平整的高产田,粮食总产达到解放初期的十倍。
1970年8月,阿尔巴尼亚考察团一行来到小海字大队考察盐碱地改良情况。
40多年前,《北京日报》在1971年5月13日发表了题为《纲举目张,互助促进》的调查报告,记述了小海字大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土治水,增施肥料,把盐碱沙洼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大面积高产稳产农田,从缺粮队变成余粮队。
1977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陈永贵到小海字村考察农业生产情况。
1978年4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将出访澳大利亚回赠的一辆最新的大型拖拉机转赠给小海字大队。
1981年8月,二十一个国家组成的农业考察团一行,来到小海字大队考察盐碱地改良情况。
参考资料
新华网.新华网.
新华网.新华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06 15:46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现状
参考资料